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音樂文化大典》開啓宏偉的佛教藝術長城工程

  《中國佛教音樂文化大典》開啓宏偉的佛教藝術長城工程

  佛教是世界叁大宗教之一。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公元6世紀時,佛教在印度逐漸衰微。但佛教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傳承中,雖幾經起落,目前仍在全國各地完整地保存有佛教各主要派系及其法事音樂。事實上,隋唐以後中國已成爲世界佛教與佛教音樂文化的發展中心。這些派系與法事音樂的存在與發展,不僅構成了中國佛教音樂文化獨特的藝術框架,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一筆不可忽視的重要遺産與瑰寶;而且,也是世界宗教音樂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燦爛明珠。但是,當前對于中國佛教音樂曆史文獻的梳理以及對當代佛教音樂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在學術上曆來是一個極爲薄弱的環節,這一文化現象,與曆史悠久、底蘊深厚的佛教音樂文化的曆史發展是極不相稱的。中國作爲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將有曆史的責任把這一曆史悠久、底蘊深厚、形式多樣、多姿多彩的佛教音樂文化,進行全面的、系統的、科學的收集整理工作,以對世界佛教乃至全人類的音樂文化藝術做出應有的貢獻。

  佛教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漢傳、藏傳和南傳叁個體系,它們都具有各自獨特的音樂風貌、豐富的音樂類型、深刻的宗教涵義。古代的中國佛教音樂研究主要側重史料收集和記述。對佛教音樂多有論及的重要曆史文獻有《高僧傳

  經師論》、《宋高僧傳》、《出叁藏記集》、《法苑雜緣原始集》、《經呗導師集》、《法苑珠林》、《廣弘明集》、《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樂府雜錄》、《因話錄》、《太平廣記》、《羯鼓錄》、《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等等。內容涉及到中國漢傳佛教梵呗傳入的具體源頭;魏晉南北朝佛教音樂的主要形式;漢傳轉讀方式的建立;佛教音樂樂舞的整理與創新;佛教儀軌製度的形成;唐代俗講的形成;宋代以後佛教音樂日趨世俗化的發展趨勢;佛教音樂曲目及傳播狀況等。

  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中期,是當代中國佛教音樂研究的初始階段。這一時期,中國音樂工作者開始有意識地對佛教音樂原始數據進行收集和整理,將視角投向存活在民間佛事活動中的佛教音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52—53年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對北京智化寺京音樂的考察、收集、整理與研究和1956年楊蔭浏對湖南佛教音樂的普查報告。

  20世紀80年代,較多的音樂工作者開始關注全國廣大地區佛教音樂活動,進行了實地考察,錄製音響,記錄曲譜。起始于80年代的全國藝術學科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在全國範圍內以行政區域省、市爲單位,各省卷本均對佛教音樂進行了一定範圍的考察與收集整理工作,目前已出版30余部,積累了一批珍貴的中國佛教音樂原始數據。

  20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佛教音樂方面的收集、整理與研究工作得到了較大的發展。這一階段研究狀況大致具有兩方面特征。其一,國內研究更具學術性。多部關于佛教音樂研究專著陸續出版。如胡耀的《佛教與音樂藝術》(1992),韓軍的《五臺山佛教音樂》(1993),尼樹仁的《中州佛教音樂研究》(1994),田青的《中國宗教音樂》(1997),袁靜芳的《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1997)、《中國漢傳佛教音樂》(2004),王昆吾、何劍平的《漢文佛經中的音樂史料》(2002),楊民康的《貝葉禮贊》(2003),等等。這些專著或對特定地區、特定樂種的音樂特征進行探討;或是從宏觀角度對中國佛教音樂作總體闡述。表明當今研究正逐漸具備綜合、整合中國佛教音樂的能力。本階段學術研究範圍擴大,展開了對藏傳、南傳佛教音樂的研究。如楊民康的《論中國南傳佛教音樂的文化圈和文化叢特征》、、《中國境內南傳上座部佛教課誦儀式音樂》、《論雲南少數民族南傳佛教的樂器、器樂音樂及其與原始佛教音樂的淵源》;、田聯韬的《藏傳佛教樂舞“羌姆”音樂考察》、嘉雍群培的《藏族宗教樂舞的形成與發展》;、包

  達爾汗的《蒙古佛教誦經音樂的多元文化特征》,等等。其二,國際學術交流進一步加強。佛教音樂國際學術研討會陸續召開。如“中韓佛教音樂國際學術研討會”已經舉辦五屆,臺灣、香港地區也多次舉辦了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這幾次大型國際研討會促進了中國大陸與港、臺及周邊國家佛教音樂交流,對當今該領域的研究工作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70余年的中國佛教音樂文化研究,取得了許多成果。爲《中國佛教音樂文化大典》項目的啓動與展開,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但中國佛教音樂文化的研究也存在以下叁方面的問題。其一,對豐富的曆史文獻缺乏系統的整理;其二,對當前豐富的法事音樂缺乏有計劃、有重點的采集、收錄;其叁,對現代科技手段運用不夠。這一切導致迄今爲止我國尚無一部經過系統整理的佛教音樂曆史文獻,也沒有一部較全面深入論述佛教音樂曆史文化的論著。這種研究現狀既不利于學者從宏觀角度觀察佛教音樂,也不利于中國宗教音樂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在此背景下,《中國佛教音樂文化大典》項目的啓動也就因此具有迫切性、必要性、重要性。

  《中國佛教音樂文化大典》的內容主要包括《漢傳佛教音樂文化分典》、《藏傳佛教音樂文化分典》、《南傳佛教音樂文化分典》叁大部分。各分典的基本內容框架有:

  一、有關佛教音樂曆史文獻方面的查閱、整理。

  如佛教經典文獻、史論文獻、雜史雜論(截止1910年)、現當代佛教音樂論著(始于1911年)、佛教相關藝術等方面。

  二、佛教音樂構成與類別

  佛教音樂的構成包括有樂器、樂隊、樂曲、樂譜等方面;

  佛教音樂的類別包括有吟誦、梵呗、音樂、法器、樂舞等方面。

  叁、佛教法事音樂、人物與組織。

  四、佛教音樂教育,等等。

  《中國佛教音樂文化大典》項目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開拓性。《中國佛教音樂文化大典》工程將在系統梳理曆代佛教音樂文獻並對現存的佛教音樂進行全面考察、收集、整理的基礎上,將撰寫迄今爲止規模最爲宏大、最爲系統、最爲科學的《中國佛教音樂文化史長編》,這將是一部全面的、系統的、可靠的、准確的佛教音樂文獻類書,是世界上第一部總結論述中國佛教音樂産生、衍變、發展的曆史巨著。對于國內外專家學者深入研究中國佛教音樂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獻意義。

  (二)學術性。本項工程將最大可能的集聚全國研究漢傳、藏傳、南傳佛教音樂之學術力量,除系統地、全方位地梳理研究佛教音樂曆史文化史料外,重要的是對現存佛教音樂文化在全面考察的基礎上,選擇對佛教叁大派系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佛教法事音樂進行科學的收集整理與深入的研究工作。其成果將彌補該領域的學術空白,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叁)科學性。本項目的成果內容包涵量大,資料涵蓋豐富,音、像、圖、文並茂,形式多樣。其成果除文本論著外,應用了多媒體數據庫的形式,研究佛教音樂數字化處理與服務技術標准,填補我國尚無這一領域技術標准的空白,爲服務平臺的建設和資源整理奠定基礎。其音像、音響的展示等都具有可操作性,其成果具有很高的社會應用價值。

  《中國佛教音樂文化大典》將在系統梳理曆代佛教音樂文獻並對現存的佛教音樂進行全面考察的基礎上,對佛教音樂文化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項目將聚集全國有關佛教音樂研究最具實力的學術力量,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完成此項中國佛教音樂文化史上最爲宏大的系統工程。項目的完成,將對今後中國佛教音樂文化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社會實踐價值。

  該項目醞釀至今,國內有30余位學者參與討論與研究,前後也有四、五年了,我們認爲這項工程是非常有曆史意義和學術價值的;但是我們也深知,這項工作未來路途的艱辛。一方面,我們的信念使我們的工作堅持不懈,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能得到有志于佛教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國內外的高僧大德、學者們、教授們的支持和鼓勵,使我們弘揚佛教音樂文化的宏遠目標得以實現。在神聖的佛光普照下,獲得圓滿成功。

  作者簡介:

  袁靜芳,中央音樂學院佛教音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