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的重要地位
中國數千年的輝煌曆史,960萬平方公裏的廣袤土地,56個勤勞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給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作爲中華民族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衆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對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具有無法估量的重大意義。
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中國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産受到猛烈的沖擊,保護工作形勢嚴峻:一些依靠師徒口傳身授傳承的文化遺産正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海外,隨意濫用、過度開發文化遺産的現象時有發生。中國政府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在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方面采取了許多積極有效的措施,並已取得許多成績,尤其是自2003年以後,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更是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自2001年以來,我國的昆曲藝術、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蒙古族長調民歌先後成功入選“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內容涵蓋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等共十大門類。2007年底,又公布了第二批51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和42項擴展項目,同時還評選出了第一批、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777名。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國家、省、市、縣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體系。
近年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在我國多次舉辦大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展”和以非物質文化遺産爲內容的專場文藝演出,2007年4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展演團跟隨溫家寶總理進行國事訪問,在日本東京爲中日兩國領導人奉獻出一場精彩的“守望家園——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專場晚會”,隨後又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總部舉辦“巴黎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節”展覽及專場演出活動,得到國家領導人的贊賞,爲國家贏得了榮譽,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展演活動更加豐富,僅在民族文化宮大劇院就舉辦了數十場專題演出,奧林匹克公園內的“祥雲小屋”更是吸引了無數中外遊人的目光。可以說,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已經受到舉國上下的熱切關注,成爲文化領域的亮點和社會生活的熱點。
在中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宗教文化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衆所周知,曆史上,儒、道、佛叁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體系,提到中國傳統文化,就不可能不涉及宗教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有兩種表現層面:一種是所謂精英文化,即反映社會上層,尤其是文化階層的意志、精神、創造與理想追求的,可以經史子集作爲代表;另一種則是草根文化,即反映社會下層民衆日常生活實踐及精神面貌的所謂民族民間文化,可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的十大門類作爲代表。二者並不能完全用高雅與粗俗來進行劃分,從某種意義上說,民間草根文化是精英文化在具體的社會生活中的實踐,精英文化則是民間草根文化被知識分子和社會上層統治者升華、提煉後所形成的社會意志與精神追求,體現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和發展方向。中國傳統精英文化所追求的“出儒入道”或“出儒入佛”的人生理念,表現的是整個社會的哲學、文化、政治及宗教終極追求;而民間草根文化則更具體體現爲與廣大民衆日常生産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民俗節慶、民間信仰、民間娛樂活動和傳統技藝等多種文化形式。
佛教文化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思維方式、行爲方式、信仰追求、文化藝術及生活習俗等方面都産生了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佛教文化在精英文化層面上體現出的是佛法僧叁寶,是佛教信仰、教理、經典、組織、製度等等,而在佛教儀軌、繪畫、書法、建築、雕塑、音樂等形態中,則大量體現了具體的、種類繁多、各呈異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文人士大夫階層注重禅修與佛理,他們將佛教圓融無礙的“性空”理念融入自己日常修養和爲人處事之中,從而創作出大量帶有濃郁佛教色彩的詩詞、書畫、文化藝術作品,形成一種淡泊幽靜的禅修精神,成爲中國傳統藝術中重要的流派和風格體系;在普通百姓的大衆文化層面,佛教文化則體現爲廣大信衆日常吃齋禮佛、供奉還願等信仰行爲,體現爲各種民俗節慶和人生老病死時的各種習俗儀式等等,極盛之時,甚至出現“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的狀況,佛教的終極人文關懷精神,不僅對生者、而且對亡者都體現得極其充分、細膩,如佛教發展出一整套“慎終追遠”的喪祭民俗,親友往生後,根據佛教儀式,家人要誦經、念佛、做七等等來超度亡靈,使其超生淨土佛國,同時對生者亦是一種慰藉。佛教中的盂蘭盆會、臘八節、焰口、施食、放生等禮俗和儀式亦對廣大民衆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行爲方式産生深刻的影響。可以說,佛教的精英文化層面和草根文化層面兩方面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佛教文化體系,今天我們提倡保護佛教非物質文化遺産,不僅僅是保護佛教的叁寶、經典、製度、儀軌、藝術、寺院等等,而且更要保護佛教民俗文化與民俗節慶等等,因爲作爲一種活的文化載體,廣大佛教信衆及其日常禮佛信仰活動和民俗節慶儀式構成了佛教文化的最基本的信仰體系,成爲其基礎與源泉,如果離開了廣大信衆及他們的日常禮佛活動,僅靠佛教義理、哲學、經典與寺院內的僧團活動,佛教文化不可能在中國保持兩千年的生機與活力,也不可能會對中國文化和中國的民族性格産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在已經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中,與佛教文化有關的項目有18類41項,涉及民間文學、傳統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技藝、民俗等門類,包括濟公傳說、觀音傳說、寶卷、津門法鼓、智化寺京音樂、五臺山佛樂、千山寺廟音樂、天甯寺梵呗唱誦、魚山梵呗、大相國寺梵樂、直孔噶舉派音樂、拉蔔楞寺佛殿音樂“道得爾”、青海藏族唱經調、北武當寺廟音樂、冀中笙管樂、日喀則紮什倫布寺羌姆、藏戲、少林功夫、藏族唐卡、金陵刻經印刷技藝、塔爾寺酥油花、熱貢藝術、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藏香製作技藝、貝葉經製作技藝、素食製作技藝、雪頓節等項目。
北京智化寺京音樂至今已傳承五百多年,被譽爲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 它不但以“音聲佛事”弘法,滿足了廣大信衆最迫切的心靈需要,還忠實地保存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基本風貌,爲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變遷提供了典型的生動實例。從現有資料看,大部分學者認爲京音樂與唐宋古樂有密切聯系。它在曲目、樂器、宮調、演奏方法等許多方面保存了宋、明舊製。智化寺京音樂在傳承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不隨意增刪變易,注重保護繼承。從20世紀50年代起,查阜西、楊蔭浏等多位著名音樂家對智化寺京音樂進行調查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20世紀80年代起,政府、音樂界人士和佛教界人士對智化寺經音樂進行發掘搶救,但至今仍有不少問題難以解決,仍然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進一步搶救、保護。
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蔔楞寺所獨有的藏傳佛教音樂——“道得爾”音樂有著獨特的傳承和近叁百年的曆史。“道得爾”樂隊實際上是一個宮廷儀禮樂隊,其主要的作用是爲嘉木樣活佛的正式活動(如上殿、講經、宴請、出行、迎送貴客等)伴奏。“道得爾”音樂是藏、漢文化的一種特殊混合體,充分體現了藏、漢兩個民族文化上的密切交流與融合。其最顯著的特點便是使用漢族樂器——管、笛、笙、雲鑼,而樂曲,則漢、藏兼有,其中的漢族樂曲,也都帶有某種藏族風格。樂隊所使用的樂譜,亦頗具特色,是用同音藏文記錄的在中國漢族廣大地區曾廣泛流行的“工尺譜”。拉蔔楞寺“道得爾”樂團曾參加國內許多重要佛教活動,並曾出訪法國、比利時、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參加國際“聖
佛洛朗藝術節”,贏得廣泛贊譽。
在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中,涉及佛教的項目還有更多。然而,這對佛教文化在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與影響而言,還是遠遠不夠的,只能算是九牛一毛。佛教非物質文化遺産有很多項目可以挖掘、整理、申報,如佛教故事、佛教法事儀軌、佛教醫學技術、佛教廟堂建築及其裝飾、佛教造像雕刻藝術等等。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還在于政府官員、佛教界、文化界及廣大民衆對此認識不足,由于長期受“左”傾宗教觀念的影響,很多人包括一部分政府官員、文化精英及很多民衆對各種宗教信仰都持有偏見,甚至籠統地將宗教與“封建迷信”混爲一談,尤其是對廣大基層民衆日常的民間信仰活動更是持一種否定的態度。因此很多人對于佛教信仰,尤其是普通民衆日常禮佛行爲及民俗儀式的積極的社會學、民俗學上的意義認識不足,仍將其看作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糟粕”,應該消滅而不應該進行保護。而在佛教界內部,則對“佛教是文化”認識不足,更沒有認識到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在當前社會中對佛教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巨大作用。
佛教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既包括佛教製度、儀軌、藝術等精英文化,也包括廣大基層信衆日常生活習俗、節慶儀式、傳統技藝等民間文化在內的完整而鮮活的文化體系,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它們都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只有將它們作爲一個完整體系整體保護下來,才是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真正保護。這需要我們各級政府、佛教界、文化界及廣大民衆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佛教界對此更應該有積極的行動。而且,只有把包括佛教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內的各種優秀傳統宗教文化都保護起來,我們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事業才是全面、完整和准確的。
作者簡介:
田青,中國藝術研究院宗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佛教文化的重要地位》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