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淨化之聲的佛教音樂古今談
一、宗教音樂概述
一九五叁年星雲大師從臺灣宜蘭開始爲了弘揚佛法,組織了“佛教青年歌詠隊”,並創作佛教音樂到各地傳播佛教教義。因爲他深知音樂不但具有陶冶性情、修身養性的功能,並且不會受到地域的區分、種族的隔閡、年齡的限製,且具有普遍性,可謂是弘法的利器。音樂有相當多的領域,都與宗教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不管任何的宗教都需要借著音樂,使整場的儀式更莊嚴、攝受、感人,並用歌詠的方式來宣傳教義,以淨化人心。故在宗教領域裏,一首神聖的歌曲,或虔誠的佛贊,往往把人的心靈升華到聖潔的境界,而音樂文化也因爲加入宗教的元素,變得更多元、豐富,所以音樂與宗教可謂是相輔相成。
就西方宗教而言,從中古時期、文藝複興到巴洛克時期,教會的主教們都是具有高音樂素養的音樂家,他們製定了曲調的格式與演唱的方式。因此教會也間接主導西方音樂的發展。到馬丁路德的時代,在贊歌中采用世俗曲調是將世俗音樂神聖化,使西方宗教音樂的風格趨于多樣化而流傳至今,現在還傳唱的教會音樂,如:奇異恩典,平安夜與聖誕歌聲等即是如此,特別是“奇異恩典”,不僅在教會中是重要曲目,甚至成爲耳熟能詳的世界名曲。
從東方宗教而言,佛教的音樂不僅僅是作爲感謝佛恩、贊頌佛德,亦是供養佛陀的一種方式。如:《法華經
法師品》中,有花、香、璎珞、末香、塗香、燒香、缯蓋、幢幡、衣服、伎樂等十種供養;《瑜伽焰口》也記載有花、香、燈、塗、果、樂等六供養;即是將音樂作爲一種供養。又《阿彌陀經》雲:“彼佛國土常作天樂……,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即是描寫極樂國土中充滿各種音樂,讓此國土衆生因此更精進佛道,由此可證,佛教的弘揚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也顯示音樂在佛教中廣泛的應用。
馬鳴菩薩與密勒日巴尊者也是佛教曆史中極爲重要的音樂家。前者製作了有名的音樂劇“賴咤和羅”劇曲,此劇是以歌唱及戲劇方式來傳達人生苦空、無常的道理。馬鳴菩薩並親自彈琴演唱,其結果感動華氏城五百位王子發心出家修道,成爲佛教史上以戲曲音律度衆的美談[1]。密勒日巴尊者慣于以歌頌方式來開示或度衆,後人更將其內容結集成《十萬歌頌》供後世傳頌。
音樂在佛門唱誦稱爲梵呗,梁
慧皎撰寫《高僧傳》中雲:“天竺方俗,凡歌詠法言,皆稱爲呗,至于此土,詠經則稱爲轉讀,歌贊則爲梵呗。”[2]傳至今日,佛門每天的朝暮課誦,念佛禮拜儀式,道場忏法等梵呗唱誦,不但只是表達對佛陀的崇敬,另一方面也顯示佛門子弟在音樂與修行的關系。
二、中國佛教音樂
佛教初傳至叁國時代,流行于中國的佛教音樂,多系印度乃至西域音樂。然因梵音與漢音的不同,爲了便于弘法,佛教徒乃改創中國化的佛曲。中國傳統的梵呗音樂,根據史料記載一共有五種:魚山梵呗、連句梵呗、泥洹梵呗、高聲梵呗、六言梵呗。魚山梵呗是中國第一個出現的梵呗,由叁國時代曹植所編,因其聽到岩洞裏有梵呗歌唱,遂記錄下來,並以其音調依“太子瑞應本起經”的內容填入唱詞,流傳于各地。後人因其曲調産生于魚山,故稱魚山梵呗[3],即爲佛曲之先驅。提到中國梵呗,梁武帝蕭衍與其次子蕭子良是非常重要的人。梁武帝爲帶動佛教音樂的普遍性,融合傳統的中國宮廷音樂與佛教梵呗,形成了特殊的宮廷雅樂,並創立了梁皇寶忏、無遮大會、盂蘭盆會等重要佛教梵呗唱儀,爲佛曲增新曲調以及演唱的場合。而蕭子良發起了整理傳統梵呗,召請當時建康各寺廟擅于梵呗的名僧集結一起,做了唱誦曲調的比較,勘誤與校正。不但恢複傳統梵呗也同時培養了更多梵呗高僧來傳播[4]。
佛教音樂的高峰期是在唐朝,從韓愈的詩句“街東街西講佛經,撞鍾吹螺鬧宮廷”中,可看出佛教在當時的興盛與影響。相傳貞觀年間,長安莊嚴寺藝僧段本善,竟使有“宮中第一手”琵琶大師康昆倫拜而稱弟。此時佛曲大盛、俗講風行。廟會成爲藝術表演的場所,寺院則爲保存傳習佛教音樂的中心。
宋元時期的佛教音樂,更是影響了中國說唱音樂及音樂演奏的發展。元朝時,曾一度失傳的《瑜伽焰口施食要集》隨著密宗的複興而再度流傳。明清時期的佛曲日益通俗化,明成祖頒布禦製《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五十卷,並通令全國佛教徒習唱。[5]大約在清代,中國佛教音樂盛行于現在的全國著名道場,從總體來看,聲樂在江南,器樂在北方。江南主要有江蘇常州天甯寺的唱腔音樂,特別是贊、偈、祝延等曲調;及甯波天童寺的“水陸腔”。清代以後,天甯寺、天童寺與北京智化寺、揚州大明寺及山西五臺山諸寺,一直是傳統佛教音樂之重要保存、發揚處所。
如果世俗音樂是審美、娛人,宗教音樂除審美外,又有“通神”、“娛神”、“贊聖”的特點。尤其佛教的梵呗力求舒緩、收斂、凝攝和深沈,具有正直和雅、清澈、深滿、周遍、遠聞等五種性質,用來弘陽佛法、歌頌佛德,能産生攝受人心、淨化社會的功效。
叁、佛教梵呗的新生命
梵呗音樂,過去是佛教徒用以贊詠佛德,平時只在寺院殿堂裏才能聽得到,星雲大師肯定“以音聲做佛事”的弘法功能,極力提倡梵呗音樂。于是由佛光山僧衆組織“佛光山梵呗贊頌團”融合傳統梵呗與敦煌舞蹈,加上現代科技,已讓佛教的梵呗音樂,從寺廟步入國際音樂殿堂,從傳統的佛教走向現代化的佛教,從念誦的佛教邁向歌詠的佛教,從宗教性到藝術性的展現。這種佛教文化的傳遞,透過音聲佛事來宣揚,佛光山在二十一世紀以“佛教藝文化”作爲弘法的方向。又透過“人間音緣”現代佛教歌曲,更讓佛教的教義,于歌唱中,深入現代人心、遍布世間每一個角落,使法水滋潤衆生心靈,以建立人間淨土。
一.以音聲作佛事──佛光山梵呗贊頌團
佛光山的梵呗,是星雲大師從大陸帶到臺灣的。從根源上說,是明清以來便成爲佛門叢林正統的常州天甯寺禅腔,和寶華山律腔的嫡傳。但是佛光山的梵呗,在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的理念下,結合現代的科技與藝術,做了許多有益于善巧度衆的嘗試,使佛教的“梵呗”藝術之美,發揮淋漓盡致,達到修持、淨化心靈、欣賞、教育、弘法度衆等功能。並且堅持不同于時下坊間的通俗佛樂,保持佛門最純樸、自然的梵音,忠實表達佛教音樂的本質,透過法音的傳播,讓有緣人接觸佛教,進而體會佛法的真義。
一九七九年起,大師嘗試以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融合的創作方式,將梵呗結合敦煌舞蹈、國樂,甚至交響樂,成立“佛光山梵呗贊頌團”,巡回亞、美、歐、澳、大洋洲等五大洲、叁十多個國家舉辦音樂弘法大會,將佛教音樂推上國際舞臺,首次把佛教梵呗帶入國家殿堂演出,展現佛教音樂之美,同時也開啓了梵呗音樂嶄新的一頁。
“佛光山梵呗贊頌團”,是由受過“佛光山叢林學院”之正統僧伽教育的成員所成立的組織。該團透過佛教音樂的演出,達到弘法度衆之利,在星雲大師的倡導之下,大家不分你我,不分晝夜,集體創作。成軍以來,已走過二十多個國家、舉辦百場的梵音樂舞的音樂弘法大會,不但讓佛教音樂,步入國際音樂的舞臺,而且結合傳統的梵呗音樂,與現代的佛教聖歌,配合國樂、西樂、舞蹈共同演出,讓佛教界與社會大衆,真正體會梵呗的天籁藝術之美,也開創了融古會今弘法度衆的先例。
如:一九九五年于澳洲的悉尼“佛教梵呗贊頌團”踏出了世界演出的第一步,足迹遍布各大洲以及海內外各大歌劇院,音樂廳等。如香港紅勘體育館、上海大劇院、紐約的林肯中心、洛杉矶的音樂中心與柯達劇院、倫敦的皇家劇院、巴黎的會議殿堂,甚至雪梨歌劇院、德國萊茵科隆大教堂、日本東京的Suntory Hall等,所到之處皆是各國的記者必定采訪的物件,也廣受歡迎及贊歎。大師接受奧地利Kurhalle Oberla演出采訪時表示:奧地利的音樂世界有名,東方的梵呗則有天籁之音的美譽,多次海外演出的目的,乃希望藉此佛教音樂的演繹方式,除了弘揚佛法,更是促進東西方宗教文化交流、增進友誼,以及宣揚世界和平的訊息。
二.心靈淨化之聲──人間音緣
二○○叁年爲紀念“星雲大師佛教音樂弘法五十周年”,也讓佛教音樂更普及化、大衆化,佛光山籌辦“人間音緣”征曲活動,以星雲大師所作的詞,征求作曲家譜曲,在全球五大洲、叁十多個國家、地區,全球同步推廣,達到文化交流、以樂會友的目的。五十年前星雲大師到臺灣宜蘭弘法,在那保守、刻板的傳統社會,爲了引導青年學佛,以佛教歌曲爲橋梁,成立了“佛教青年歌詠隊”。由于青年歌詠隊的青年,對于佛法弘揚的熱忱,一九五七年起,在星雲大師領導下首創佛教在廣播電臺布教的先河,並錄製全臺灣第一張佛教唱片。這種突破傳統的弘法方式,當時獲得熱烈回響。自此,佛光山的活動皆穿插佛教歌曲,讓信衆透過音樂的傳遞,學習佛法提升信心。
人間音緣秉持著“以樂曲宣唱善巧的法語—給人信心;以樂曲宣唱美妙的詩偈—給人歡喜;以樂曲宣唱佛法的成就—給人希望;以樂曲宣唱慈悲的心腸— 給人方便”的宗旨,每年的活動參加人數越來越龐大,應征歌曲達數千首,曲目也越來越多元化。星雲大師說:“音樂與宗教一樣無國界,佛教音樂的展演,對于倡導世界和平、促進種族融合,都發揮了重要的功用。”
擔任“人間音緣”代言的青少年歌手沈建宏,在演出中表示:“能夠爲“人間音緣”征曲活動演唱歌曲“有佛法就有辦法”,以現在流行的饒舌曲風來闡述佛法,除了自己獲得佛法的啓發,更希望讓年輕族群藉此歌聲了解這首歌詞中所傳達的意義。”另外,爲讓在囹圄之中的受刑人有機會接觸佛法,進而體會生命的意義,在全世界各監獄亦爲受刑人舉行“人間音緣卡拉OK比賽”,以清淨的梵音歌聲,使他們在習唱之中,體會佛法真理,因此該活動獲得很大回響與成效。
“人間音緣征曲活動”從二○○叁年開始舉辦至今,每年皆有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南非、澳洲、奧地利、德國、法國、中國、臺灣、日本、韓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等二十多個國家及地區的曲目參加,數年來已入選近叁千多首歌曲,二十多種語言,在不同國家以當地的語言傳唱,造成新的一股佛教音樂風潮,此乃是將不同國家的文化與創意元素的融合下,賦予佛教音樂嶄新的風貌。未來“人間音緣”仍然繼續配合時代的需求,戮力創作佛教歌曲,讓佛教音樂傳唱下去。
四、結語
比起影像、圖片和文字,聲音是最直接表達生命內在的一個媒介,音樂是最直接撼動人心的途徑。佛光山五十年來的弘法曆程,以音樂爲媒介的弘法活動有相當的份量,對于傳統梵呗,除了僧衆的唱頌要求更加精致化、藝術化之外,更能夠幫助于修持與度衆的功能。佛教音樂的傳播,有利于教內的佛法弘揚,更有助于讓教外社會大衆,了解東方佛教音樂之美,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也可以當成一種高尚的音樂藝術來欣賞。近年來,爲了廣度現代的社會大衆,舉辦「人間音緣」各種相關音樂活動,以具有佛教意義爲內涵的歌曲,來傳唱弘揚,接引現代人,其終極的目地,主要希望以佛教音樂淨化心靈,增進修持建立人間淨土。除此之外,于二○○六年更創立佛教第一支以中國樂器爲主的「人間音緣梵樂團」。藉由多次的演出,希望帶動音樂界創作佛教歌曲梵呗,教團有了專屬的樂團,將使未來音樂弘法工作的展開更爲完備,並讓佛法更大衆化、普遍化,融入每一個人的生活中。
參考書目
1.《佛光山開山四十周年紀念特刊—文化藝術》高雄佛光山宗委會2007
2.《漢文佛經中的音樂史料》王昆吾、何劍平編著 成都 巴蜀書社2002
3.《中國宗教音樂》田青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
4.《佛教與音樂藝術》胡耀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5.《佛光山梵音飨宴專輯》臺北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2001
作者簡介:
慈惠,臺灣佛光大學董事。
《心靈淨化之聲的佛教音樂古今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