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和諧世界”看佛教倫理的現代意義
內容摘要: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全面深入,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崇尚社會公德,建立公平公正的社會秩序,成爲推動社會和諧、建構和諧世界的主要方面。和諧社會觀及和諧世界觀是一種新的社會觀和世界觀,它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倫理精神作支撐。這種倫理精神至少包含倫理基礎、倫理原則以及倫理保障叁個方面。價值的多元化是和諧的社會觀和世界觀的倫理基礎;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是和諧的社會觀和世界觀的倫理原則;社會公平正義是和諧的社會觀和世界觀的倫理保障。本文擬從叁個方面闡釋佛教的倫理思想以及“和合”精神對促進人類文明,社會公平正義,建構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所具有重要價值和現代意義。
關鍵詞:佛教倫理 和諧社會 和諧世界
一、引子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廣泛弘傳,形成了以般若性空與涅槃佛性爲基礎的中國佛教學派思潮。此後,經過隋唐時期的鼎盛發展,一些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的相繼確立,標志著佛教中國化進程的基本完成。佛教作爲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其傳播發展始終與適應中國社會和曆史環境相一致。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佛教經過與傳統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廣泛交流與接觸,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時代意義的價值觀和倫理觀。作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倫理思想對維護中國佛教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發揮了重大作用,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和民風習俗産生了深遠影響。探討佛教倫理與和諧社會乃至和諧世界的關系,目的就是要借鑒和運用佛教倫理來推動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建設。因此必須認真總結和挖掘佛教倫理中的積極內涵,調動佛教倫理的積極因素,客觀審視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實際問題,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以進一步促進人類文明、社會公正和諧,維護世界和平。
二、“和合”理念構建下的佛教倫理
佛教倫理是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交往關系的行爲准則和道德規範。佛教倡導和平,主張非暴力,其五戒、十善、四攝、六度,以及止惡揚善、自利利他、平等慈悲的重要思想,包含了佛教倫理的核心內容,並爲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製定了觀念准則和道德規範。
佛教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就是五戒、十善,其核心要旨則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它是佛教清規戒律的重要內容。五戒是佛教對其信徒所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五戒不僅是在家信徒所奉行的基本戒條,也是出家僧衆必須矜持的最根本的清規戒律。[1]五戒中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體現了佛教慈悲寬容的平等精神。佛教主張衆生平等,認爲包括人與人在內的一切衆生之間應當平等相待、和睦相處。平等是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的基礎,佛教常常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說的就是一切衆生不論大小、強弱、高低或貧富,彼此之間都應寬容諒解,做到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在和諧社會倫理秩序中,平等既是和諧社會的基礎又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前提,它貫穿于倫理秩序的始終。不妄語,則是要求人們誠實守信,不說謊話。孔子亦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又說:“民無信不立。”強調誠實守信是做人的標准。所以誠信是建立人與人之間健康有序、和睦融洽、和諧友善關系的前提,也是和諧社會倫理建設的重要內容。缺乏誠信互愛的社會,必然造成人心緊張對立,人性的沈淪與墮落,構建和諧社會乃至和諧世界將會成爲空談。所以,五戒重在修身,教誡對自我行爲限製的同時,強調人與自我、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十善是五戒的開展,其基本內容除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之外,還包括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不癡)。主要體現在身、口、意叁個方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屬于身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是爲口業;不貪欲、不嗔、不邪見,即是意業。一切善惡諸事,歸納起來,不外此十種,犯之則惡,守之則善。十善在提倡修身的同時,兼明對心念的調節,強調對心智的培養。尊重生命,做到不殺生,是人與衆生、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本質體現。佛教主張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認爲人類與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是互依互榮的,在佛性上平等無二。佛教認爲世界上的一切爭端仇恨,都是由于殺生而引起的災禍。所以尊重生命,不殺生,無疑有利于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而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則是要求人們以普世倫理道德來規範和約束自己的身心,從而達到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睦共處。而不貪、不嗔、不癡所體現出來的則是要求人們修正自己內心,運用慈悲智慧的心靈來升華佛教自利利他的救世精神,推動佛教慈善事業的不斷發展,從而實現淨化人心、建立人間淨土的目標。奉行五戒十善,一方面要禁止外在的惡行,另一方面要淨化內心、倡揚善行,以建立人間淨土。這是現實人生佛教之目的,也是適應時代需要而倡導的社會公德。十善提倡的是普遍的社會公德,比五戒所要求的個人道德更進一步。十善所倡導的十種善行,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倫理秩序是相一致的。
此外,佛教的知恩報恩思想,既是佛教也是整個中華民族所提倡的傳統美德。佛教講四恩,即報父母恩、報國土恩、報衆生恩、報叁寶恩。《報恩經》中說:“人生在世,父母爲親,非父不生,非母不育。”說的就是,沒有父母生育撫養,就沒有今之生命的存在。這裏所提倡的報父母恩,與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孝道”觀是相一致的。報國土恩,即報祖國之恩。沒有祖國,也就沒有民族的獨立和尊嚴。因此佛教提倡熱愛祖國,隨時報效祖國。報衆生恩,也就是要熱愛人民,關心勞苦大衆的疾苦,時刻想到報答人民培養教育的恩惠。報叁寶恩,就是報佛教之恩,佛教徒應以自己無愧于弘法利生的良好表現和貢獻來報答叁寶之恩。這些佛教道德理念,與當今建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倡導精神文明是相通的。
叁、和諧社會需要“慈悲濟世”的菩薩精神
佛教是一個倡導慈悲濟世的宗教。慈悲濟世,是佛教倫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從小乘的“自度”發展到大乘的“度人”,以至後來的所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大宏大願,貫穿著佛教偉大的自利利他的慈悲精神。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一切佛法中,慈悲爲大。”慈悲體現爲一種莫大的同情和憐愛。從佛教的角度講,即所謂撥苦與樂,慈能與樂,悲能去苦。如《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中說:“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衆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衆生。”佛教視世間人生爲無盡的苦難,並以普度衆生離苦得樂爲己任。佛教的慈悲精神,在大乘佛教裏得到了進一步的闡揚,甚至認爲“慈悲是佛道之根本”。[2]《觀無量壽經》中也說:“佛心者,大慈悲是”。將慈悲看著是成就佛道的根本,提倡的是一種自利利他的菩薩精神。任何生命體都把自己的生存當作最高的目的,這是生命世界的普遍現象。而佛教的慈悲,在強調對自身生命本能的保護的同時,更強調對他人、他物給予必要的關懷和幫助,甚至是放棄自己的權利,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佛教認爲,人並不是宇宙間唯一可以實現完善的存在,人也和其它事物一樣,均是因緣和合體。人如果要想獲得自身的最終解脫,就必須有覺悟自己和肩負起拯救其它生命的慈悲胸懷和責任。“常以仁恕居懷,恒將惠愛爲念,若夢若覺,不忘慈心,乃至蠕動蛆飛,普皆覆護。”[3]佛教的慈悲精神,不僅包含對人類本身的悲心和博愛,而且還包括對一切生命體的憐憫和保護。以普度衆生爲幾任,是佛教所推崇的自利利他的菩薩行。因此,慈悲一方面表現爲不惜犧牲自己、舍己爲人的美德,而另一方面則表現爲對有情的戒殺和放生。佛教對于無情之山川草木的慈悲,則體現爲對于人類生態環境的良好保護。人類毫無節製的濫殺、濫砍、濫伐行爲,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生態嚴重失衡的罪魁禍首,是引爆當今世界動蕩不安的主要因素之一。佛教徒以慈悲精神爲出發,致力于世界和平和社會福利事業,反對各種暴力和非人道的行爲,不僅是實踐佛教濟世度人宗旨的主要內容,而且還是彰顯佛教高尚人道主義精神和人格的重要方面,它展現了人性的光輝與美好。
四、“平等不二”思想彰顯了人與人與自然的和諧
佛教的平等不二思想,主要體現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上。佛教從五戒十善出發,基于“四無量心”進一步提出了“四攝”、“六度”之修行方法,以指導和規範佛教徒的身心行爲。“四無量心”即“慈、悲、喜、舍”四種廣大心願。意思是以無有限量的大慈大悲精神爲衆生拔苦得樂,做到隨喜衆生的功德,平等地利益人群。這是大乘佛教利他思想的精髓所在,是佛教大宏大願、高尚無私的精神體現。利他思想是大乘佛教基于小乘自利思想提出來的,是對原始佛教平等慈悲精神的發展與完善。這一思想對于當今和諧社會倫理所要求的無私奉獻,塑造高尚人格,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四攝”是佛教爲攝受衆生、令生慈心、引入佛道的四種方法。內容包括: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是指從生死大海的此岸,度到究竟涅槃的彼岸的六種修持方法。具體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種。忍辱體現的是一種寬容慈悲的精神。寬容是人與人交往和溝通的助力,是互相信任和和諧的橋梁,建構和諧社會需要有寬容美德的支撐。四攝、六度是將修學“戒、定、慧”叁學擴展到社會層面,提倡一種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偉大的菩薩精神。這既是大乘佛教菩薩精神的基本體現,也是道德修養和道德實踐的具體內容,充分反映了佛教自利利他、平等慈悲的倫理原則,體現了佛教“衆生度盡方成正覺,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對實現當代和諧社會所提出的人與人之間“團結互助、誠實有信、平等互愛、融洽和諧、友好相處”的和諧關系,具有重要的啓示作用和指導意義。
佛教追求對整體和大局的把握。認爲任何人或事物,只有在整體中方可確定和把握自己。個體與整體不二,二者完全融通。所以在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時,佛教常常以“一束蘆葦,相依而立”[4]爲譬喻,強調個體與整體互爲依存的關系,破除人的狂妄自大和自我中心思想,強調衆生平等。衆生平等是佛教倫理的重要觀念之一,它的倫理意義在于,不僅承認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關系,而且表明人與自然界的其它存在也是平等的。人類要平等地對待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物體,維護彼此賴以生存的環境,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對此,佛教還提出了“依正不二”、 “依正無礙”的理論,強調依正無二,依正相入,二者統一。依、正就是指依報和正報。所謂正報,是指有情衆生的自體;所謂依報,是指衆生所依止的國土世界。簡單地說,依報指生存環境,正報指生命主體。依正不二,即是生命主體與生存環境同爲一體,相輔相成,密不可分。佛教認爲,一切現象都處在相互依賴、相互製約的因果關系中,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離開了自然界,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因此,“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法界同融。”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皆有佛性,必須極力保護,以建造一個相互依存、和諧自由的環境。基于這一緣由,清淨國土、珍愛自然是佛教天然的使命,這對今天的自然保護無疑具有積極意義。“依正不二”實際上就是將生命的主體與生存的環境視爲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這些理念有助于約束人的行爲,重視環境保護,愛護和珍惜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諧。
五、結語
構建和諧社會乃至和諧世界,需要公平、公正與和諧的思維。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追求政治和諧、社會和諧,追求“太和”、“中和”的境界,渴望“天下大治”、社會和諧穩定、國泰民安。因此“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哲理。古人說,“五聲和,則可聽;五色和,則成文;五味和,則可食。”《易經》中亦記載陰陽移動與和諧共存的思想,認爲“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所以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曆史,可以說,“和諧社會”理念傳承了以往智者對理想社會的構想,反映了人類求和平、求生存、求發展的普遍願望。
和諧社會觀是一種新的社會觀,它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倫理精神作支撐。這種倫理精神至少應該包含倫理基礎、倫理原則和倫理保障叁個方面。價值的多元化是和諧的社會觀的倫理基礎;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是和諧的社會觀的倫理原則;社會公平正義是和諧的社會觀的倫理保障。當前,中國政府對內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對外提倡構造和諧世界的偉大理念,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深邃智慧,彰顯了中國政府作爲負責任大國的建設性形象。中國的“和諧”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作爲佛教重要思想之一的“和合”思想。崇尚和平和諧及慈悲濟世的佛教精神,無疑會在中國佛教徒,乃至主張社會和諧發展的其它人群中形成巨大的推動力量,從精神層面將中國與世界和諧的步伐推向前進。可以期待,以佛教“和合”精神爲重要依托的“以和爲貴、和而不同、和實生物”的中國傳統道德思想,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實踐中將得到進一步的繼承與發揚。
[1]《雜阿含經》卷33說:“雲何名爲優婆塞戒具足?應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等,而不樂作,是名優婆塞戒具足。”可見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應持守的戒律。佛教戒律,雖然有出家、在家之分,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爲根本,所以五戒又稱爲根本大戒,位于出家戒條之首。
[2] 《大智度論》卷27。
[3] 《萬善同歸集》卷中。
[4]《雜阿含經》卷288。
作者簡介:
成建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從“和諧世界”看佛教倫理的現代意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