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傳播與民族性——瑞士佛光山的弘法實踐
內容摘要: 佛教自印度東傳全世界,因融入當地的民族性,故造就不同的當地佛教文化,佛教以因緣法先以衆緣和合,進而和諧社會的巧妙弘傳。佛光山則以“人間佛教” 配合文化、教育、慈善及共修爲佛教傳播中和民族性融合最重要的思想。
關鍵詞: 人間 民族性
約在公曆紀元前後佛教自印度東傳到當時的西域、至而到中國甚至全世界,如果 沒有融入當地的社會及文化,佛教早已無立足之地,所謂的當地社會及文化即是民族性,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性造就不同的文化,佛教之所以能和不同的民族兼容,當然和佛教基本教義因緣法有關,懂得要先有衆緣和合,才能有和諧社會的巧妙,如此佛教自然不僅能橫遍十方,也能豎窮叁際地以佛法滋潤無數無緣及有緣衆生。
從佛教史上看佛教的傳播,我們可以發現,創建于公元前六世紀古印度的佛教,原本只限流行于恒河一帶,到公元前叁世紀阿育王時期,佛教則開始向印度各地及世界各國傳播,向南傳到斯裏蘭卡,又由斯裏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向北傳到中國,再由中國傳入北韓、日本、越南等國。而約在17世紀到20世紀初,佛教先後傳入歐洲和北美,一些著名哲學家如斯賓諾莎、康德、黑格爾等人都已談到了佛教。尤其自1906年英國成立“英國佛教協會”,歐洲佛教徒開始有自己的組織。以後英、法、德、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都有佛教僧團和研究機構。
佛教傳入美國後,又北傳加拿大,南傳巴西、秘魯、阿根廷等國。兩千五百多年的弘傳中,佛教已傳播到世界各大洲,同樣的,它因融合的不同的民族,不僅豐富了各民族的文化色彩,更改變各民族的信仰觀,因而發展出所謂的中國佛教(又分八大宗派)、日本佛教、泰國佛教及韓國佛教等,未來我們也將可能見到有所謂的德國、法國、英國等歐洲佛教,美國、加拿大、巴西等美洲佛教,澳洲佛教及非洲佛教。
從釋迦牟尼佛所提倡讓當時印度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及首陀羅四姓種族平等以來,到中國的五族共和,我們可以發現“包容”即是最大的力量,只要你進到佛教來,每一個人的人格都是同等尊嚴,所謂大海不揀細流,所以能成其大,所謂“心包太虛”、“心如虛空”,只有包容異己,大家才能和平共存。所以只有和諧地融入當地的民族性,只有包容不同的民族,只有同體共生方能讓佛教的傳播無遠佛屆;以佛教的輪回觀而言,世界上看似有不同的民族,但在叁世的輪回中,衆生又曾互爲親友,如何能不包容不和諧共生共存呢?
佛教教主迦牟尼佛爲一大事因緣降誕于人間目的是爲了“示教利喜” 令衆生悟入佛的知見,得以離苦得樂。因此,當初佛陀在印度席不暇暖,沿著恒河流域走遍南瞻部洲十六王國,說法不倦,爲教化人間社會,應衆生根機的不同,開演出八萬四千契理契機的佛法。二千五百多年來,古德高僧秉承如來遺教,擔當起弘法教化的責任。雖然佛教因時空、政治、社會、人文等各種不同因緣條件而呈現出多元化的宗派,盡管各宗派的儀製不盡相同,但以“人”爲本的思想是一致的。因爲佛陀人間佛教的思想是恒古不變,曆萬劫而常新的真理。
今日社會結構變化迅速,科技發達與豐富的物質帶給人們無與倫比的方便與享受,但是填補不了人心普遍的不安和動亂。在此時此地,地球村大衆往來的頻繁之際,社會訊息千變萬化,在五光十色的環境裏,人心迷茫,眼花缭亂,于生命價值被扭曲的同時,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更是時代所趨,人間佛教則是佛教傳播中和民族性融合最重要的思想,因爲人間佛教以人爲訴求的,強調落實佛法于生活中,故佛光山星雲大師常講:人間佛教是佛說的、人要的、善美的及淨化的。因此,未來我們不應再強調漢傳、藏傳、日本、韓國、歐洲、非洲、美洲或非洲等佛教,如果都能包容異己,人間佛教就是最好的修持方式。
佛光山在全球的道場也禀承星雲大師人間化的思想,以文化、教育、慈善及共修等四大宗旨爲弘法的方式,在20幾年的海外傳播中,從開始對西方人士的陌生到熟悉及融入,也是因爲弘法者了解到衆緣和合及和諧的重要,注意到本土化的重要,這些都是將全球各民族以人間性佛法引導的方式帶進佛陀的懷抱。學人自佛光山被派至歐洲德國及瑞士雖只有11年,但這些年歐洲佛光山在努力于佛教本土化的過程中,如何在這塊以天主教、基督教及東正教爲主的土地上傳播佛教,面對與不同民族性相處有些心得,在此也願意與衆分享經驗。
以文化弘揚佛法
爲了以適合歐洲人對藝術、哲學、音樂等的愛好,歐洲各地佛光山道場舉辦佛教文物展,如柏林佛光山曾展出叁十叁觀音畫展,也曾與德國當地Sonne Galerie聯合舉辦佛像、法器展,並受邀請前往教授書法及茶禅。另有奧地利籍的Sanna假佛堂展出個人禅畫油畫展,其作畫的靈感都來自參與佛堂的共修及法會。另以德文舉辦以菩薩道、人間性及佛教生死觀爲議題的學術會議;配合佛光山“人間音緣”的比賽,邀請歐洲人士,將星雲大師所寫的佛教歌曲,以歐洲語言-英、法、德、葡等語編寫譜曲及演唱,並到臺灣參賽;歐洲各道場也參加當地重要書展,如著名的法蘭克福、日內瓦、倫敦、巴黎、萊比錫、葡萄牙及瑞典哥登堡等書展,進而出版星雲大師歐語系,如德文、法文、瑞典文及荷蘭文等佛教著作,德國Schirner出版社所出版的德文書籍,Kreuz有聲出版社出版佛光山法師所演唱的梵音皆在德國、瑞士及奧地利等德語系國家書店可購買得到。英國倫敦佛光山更由中英人士以音樂劇的方式演出佛陀傳、“浩瀚星雲”及敦煌舞;比利時佛光山與當地市政府合辦星雲大師“覺有情”書法展;佛光山位于歐洲13個國家的道場,更于各著名藝文場地舉辦“日日是好日”茶禅等活動,這些都是以文化融入當地的民族性所傳播的佛法。
以教育培育人才
爲了讓歐洲人士體驗佛門的生活,柏林佛光山自2004年起以中英文舉辦短期出家修道會及禅修營,來自歐盟國家的歐洲人士及東南亞華裔信衆皆普沾法益;佛光山歐洲各道場的社教與禅修課,都是配合歐洲人士對佛門的向往及好奇,以他們所需而設計的課程,如柏林的德文組每年都主動與當地法師提出以德國學佛所需而安排的課程。學人也曾應當地基督教學院及社團之邀,前往爲他們所辦的宗教課程教授禅修及禅宗,並與天主及基督教對話交流;德國佛教會爲培育佛教教師人才,也假柏林道場舉辦教師培訓營等。另外,歐洲各社團流行以“開放日”來歡迎各界人士了解他們,所以佛光山歐洲各道場也以“佛門的一天”及“敦親睦鄰”的方式邀請各界人士前來佛門,自殿堂的巡禮、禅坐、書法、無我茶會到座談;爲了培育下一代華人及引度當地青年、各地成立青年團,並舉辦青年學佛營及青年會議等,也針對年輕人的活力而設計課程,如行堂、典座、成年禮、滑雪等,讓他們自行解中深入佛門。
以慈善福利社會
雖然歐洲的社會福利做的已相當完善,但總還是有不被重視或了解的孤苦人士分布在歐洲的各角落,所以巴黎佛光山捐贈輪椅、葡萄牙佛光山冬令救濟、維也納佛光山每年與天主教合辦煮飯給流浪漢吃、瑞士佛光山歲末探訪老人院、倫敦佛光山監獄弘法、英國曼城佛光山多年來和治癌醫院合作爲癌症病人募款等,這些都是發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以人性的關懷讓歐洲人士了解佛教的慈悲及入世的精神。
以共修淨化人心
爲了讓歐洲人士也能深入佛法大海,歐洲佛光山各道場也陸續將中文的課誦內容譯成當地文字,各道場舉行例行共修及法會活動,除安定海外華人的心靈,讓其有所寄托外,更讓當地人了解佛教包羅萬象的法門,如德國柏林佛光山與德籍檀講師Roland Berthold就以10年時間才完成中國佛教傳統朝暮課誦本的德文版,以讓德語系人士因了解課誦內容及參與,進而增加宗教情操。每年的佛誕浴佛法會,也以世界各國民族服裝獻供,以象征民族融和及佛性平等的意義;佛教盂蘭盆、焰口等法會,都代表佛教孝道、忏悔法門及爲歐陸上罹難衆生超度,這些都是歐洲人士比較陌生的修持方式,但他們在了解意義後,都會覺得感動及接受,所以漸漸的,有些信奉天主及基督教的歐洲人士,在每年的超度法會,也會爲其親人立牌位超薦。另外,瑞士日內瓦、倫敦及柏林佛光山也不定期與當地各宗教以宗教祈福、聯誼及對話來互動,及因了解對方的教義,而能和平共處。除了心靈淨化外,歐洲道場也以目前環保議題,舉辦淨化領土的活動,例如巴黎佛光山以舉辦環保講座及示範如何化腐朽爲神奇,倫敦佛光山爲環保植樹造林還曾獲得政府頒獎致謝等。
佛光山全球道場以星雲大師所訂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爲宗旨,以“給”的文化弘揚佛法,佛光山也是最早將中國佛教帶進歐洲的團體,之前已有南傳、藏傳、越南、日本及韓國佛教傳到歐洲,不過或許是漢傳佛教所夾帶的中華文化太豐富,也或許是佛光山是一個大又有組織的僧團,加上歐洲人士對宗教的保守及保護,常會有歐洲友人善意的建言,不要太積極,不要發展太快等。但10多年來,“給”人、“給”衆生的文化,還是讓歐洲人士接受了人間佛教,原因應無他,因爲佛教本來就在是人間,佛陀與弟子也是行化于人間,所以佛教與人間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以“給人”讓衆緣和合,以“給人”讓社會和諧,也是佛教六度中“布施”波羅蜜意義所在。
生命都是群居體,一個民族的形成,是因爲今生血緣、地理、語言、文字、風俗習慣、膚色、宗教信仰等各種因素下,“物以類聚”而成爲族群,世界上許多戰爭都是因爲自以爲是的民族優越感所造成的傷害,但在佛教的觀點來看,這些共業相同,別業不同的民族,在時機因緣的變化中,也不一定是永遠強盛的,因爲衆生的行爲、思想、語言及心理的變化所産生的業力不同,其貴富貧賤也都隨著時間在變化,如果各民族都能了解佛教“無常”這一點,就不會有種族的沖突,同樣的,佛教在傳播中,最重要的是要讓各民族了解,衆生平等,“我是衆中之一”。過去學人派駐于德國時一直希望,佛光山所帶來的漢傳佛教思想,能給德國在形成德國佛教之前一點因緣;10多年來的歐洲行腳中,現在更希望不要再形成民族性的佛教,即德國、法國、英國等佛教,而是讓佛陀的人間佛教能于世永駐,佛光山則是帶給各民族一個善因緣的媒介,所謂有因緣就能和諧,有因緣就能合作,祈望這些善因善緣能庇護一切衆生和諧吉祥!
最後謹以 “光榮歸于佛陀、成就歸于大衆”回向第二屆的世界佛教論壇,期望所有的佛弟子都能打破種族之見,以“舍我其誰”的心傳播佛法,讓人間佛教光耀人間,衆緣能和合,社會能和諧! 阿彌陀佛!
作者簡介:
釋妙祥,佛光山歐洲地區副總住持。
《佛教的傳播與民族性——瑞士佛光山的弘法實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