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弘法傳播事業現代化的刍議
內容摘要:普賢曾立“請轉*輪”大願,如何運用現代傳播方法去推動*輪,至爲迫切需要。本文試著從文字出版、影音傳媒、音樂藝術、素食禅茶等角度,爲佛教弘法傳播的現代化找出可能的方向。而要達成此目標的前題,必需著重教育,培養佛教的人才,因此唯有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
關鍵詞:弘法 變文 梵呗 滴水坊
《論語.衛靈公》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普賢十大願之一“請轉*輪”願,太史公司馬遷忍辱含垢完成《史記》,其心願除了要「藏諸名山」,更要“傳之其人”[1],凡此種種皆顯示偉大的思想,要靠優秀的人才、善巧的方便將之橫面的傳播、縱面的弘揚。因爲*輪自己不能轉動,必須透過人力去推動,因此要勸請大善知識來轉*輪,讓佛法走入人間,發揮淨化人心道德,提升社會倫理的功能,運用傳播工作來弘揚正法的重要性,于焉可見。
佛門流行一句話:“弘法是家務,利生爲事業”,《法華經》說佛陀出生于人間是爲了“示教利喜”。把佛法教義開示于人間,帶給衆生利益歡喜,是佛陀所以降生于娑婆世界的本懷,因此僧寶弟子最重要的天職,就是將佛陀證悟的真理弘揚下去,燈燈相傳,續佛慧命,而不僅僅是趕趕經忏、做做手藝、種種桑田,寄佛偷生,辜負了一襲袈裟,乃至只做慈善赈濟,缺乏佛法教化,和世間的慈善機構沒有差別。
弘法利生既是佛陀本願、弟子家業,如何既契理又契機,方便權巧引導有緣、無緣者,都能同入佛法大海,不能不講究觀機逗教的方法。佛經說因爲衆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因此佛陀施設八萬四千種法門。因爲衆生“根器”利鈍的不同,因此教法有叁乘一乘、頓漸修悟、八大宗派的種種差異。相對于其它宗教的理論單一、威權信仰,多元豐富一向是佛教最吸引人的特點。爲了讓廣大的弟子能夠輕松地理解佛法,佛陀其實非常講究傳播的方法。首先,在語言方面他禁止弟子使用貴族間交談的梵語,而講說流行于地方的巴利語,掃除佛教傳播時的語言障礙,收到通俗化的效果,這和當今將佛經白話文化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其次,佛陀運用十二分教的方法來教導弟子,佛典大量運用譬喻故事,生動有趣,充滿文學色彩,對于佛法的傳播和經義的流傳産生推波助瀾的作用。十二分教其實就是佛教的十二種傳播方法。另外,佛陀也是善用肢體語言的教育家,宣說《華嚴經》時,佛陀分別從足輪、足指、足趺、兩膝、眉毫等部位放光,依序演繹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位菩薩法門;闡述《法華經》一乘法義時,佛陀曾經露齒微笑,叁請叁止,引發弟子求法若渴的虔敬心;《維摩經.佛國品》中,面對弟子認爲娑婆穢土不如他方佛國莊嚴的質疑時,佛以足指按地,叁千大千世界即刻淨如彼佛土。[2]傳說佛陀曾在靈山勝會上拈花微笑,禅宗就在一朵美麗的蔓陀羅花、一個溫馨和煦的微笑中傳揚了開來。甚至佛陀的叁十二相的廣長舌相、梵王音聲相等,這些都是佛陀爲了達到弘法利生所示現的方便,佛陀本身就非常注重傳播方法的運用。
佛教東傳到中國,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僧侶弟子們,爲了將佛法普及于民間,使用通俗易曉的文詞、生動有趣的譬喻故事,韻散夾雜、唱導俗講兼用,甚至將深奧的佛經圖相化,以變文、變相的形式,將經典平易化、通俗化、趣味化,使民衆容易接受、聽信。變文之“變”,意謂南北朝的經師們在弘揚佛陀教義時,而給予適應當代需要的中國化轉變。由上可知,不管是佛陀本人或者是後代弟子,都善能洞曉衆生需要,善用弘法傳播的方便智慧。
承繼佛教過去既有傳統,開展未來的弘法方向,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佛教弘法傳播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文字出版弘法
佛陀涅槃後,大迦葉主持經典的結集,爾後陸續經過五次結集,佛陀的聖教才能以梵巴藏漢的語言形式流傳至今,遍及世界。從東漢開始,降及隋唐、兩宋,中國佛教的高僧大德,展開佛典的翻譯、雕刻、印刷、出版工作,長達千年之久,保存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乃至大乘佛教最爲龐大完整的佛教文獻。面對如此豐富的佛教文化瑰寶,如何加以整理、闡述、編纂、流通,實爲當務之急。文字出版可以從通俗和專業兩個面向來著手,首先,通俗方面:把大藏經白話文化、高僧傳記以小說型式來顯現,成爲感化人心的現代傳記文學,更進一步將之漫畫化,讓孩童從圖畫悅讀中,潛移默化成聖希賢。這些工作筆者在擔任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任內,都已經在進行,並且有斐然成果。其它出版一般人能夠通曉的佛教教理、勵志、用世、藝文等叢書,《海潮音》、《內明》、《法音》、《普門》等佛教雜志的編輯,《人間福報》的佛教報紙的發行,這些平面媒體都能發揮文字般若的功能,讓讀者借此契入奧妙的實相般若。
專業方面:編纂佛教的辭典、年表等工具書,將大藏經數字化、計算機化,方便現代人搜尋數據、學術研究。佛光大藏經編纂委員會近年已陸續完成《阿含藏》、《禅藏》、《般若藏》、《淨土藏》的編刊,二○○九年四月,將出版《法華藏》,其余的十一藏,預計于叁年內全部完成。本人忝爲編纂委員之一,目前正如火如荼進行《藝文藏》的整理,計劃將佛教經典中富有文學性的文獻、僧人文學作品、傳世文學中(如全唐詩、全宋詩、全唐文、全宋文、小說戲曲等)的佛教文學收錄本藏。另外,各種佛學學報的刊行,例如《普門學報》、《中華佛學學報》、《禅學》、《法幢》等,展現學者的研究成果;佛教專門學術叢書的出版,例如《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等等,是有目共睹佛教文化出版的盛事。誠如星雲大師所言:“以弘法效益而言,文化事業可謂本小利厚,寫一篇一章、出版一本書,讓人得到了佛法的利益,必能激發其願心,想要奉獻佛教,可以說是帶動善的無限循環。所以佛教文化事業是營銷佛法,賺進人心,帶給人生命的價值,帶給人生生世世的信心。”又說:“文化就是在化心,感化你的心,使你有自覺。”[3]文化出版弘法的顯著成效與重要性可見一斑。
二、影音傳媒弘法
相對于報紙、雜志、書籍等等的平面傳播媒體,面對二十一世紀信息迅速龐雜的時代,利用電臺、電視、計算機、網絡視訊的立體媒體來弘揚佛教,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早在一九五七年,星雲大師便在臺北民本廣播電臺首創“佛教之聲”節目,繼而于一九八叁年在中視開辟“信心門”、一九八四年于美國洛杉矶中華之聲電臺製作“佛光普照”,接著陸續于海內外各公、民營電臺錄製佛教節目,一九九○年更加入“全國廣播電臺”股份,希望透過廣播頻道,讓法音宣流,利益人心。
除了電臺弘法,一九七九年八月,佛光山排除萬難,在媒體戒嚴的時代,終于于中華電視臺製作了佛教團體第一個電視弘法節目,開臺灣電視史宗教性節目得以在黃金時段播出之濫觞。一九九七年創立“佛光衛視”,二○○二年更名爲“人間衛視”,是華人社會第一家宗教衛星綜合公益電視臺,目前有二十七個國家可以收看到開啓智慧、淨化心靈的佛教節目,佛教傳播的力量可謂無遠弗屆。爾後臺灣陸續有法界、華藏、生命、慈悲、大愛等電視臺的成立,臺灣佛教的弘傳邁入新的紀元。從網絡獲取新知識是現代青年習慣的途徑,爲了吸引年輕人親近佛學。佛光山于一九九七年成立“佛光山全球信息網站”,二○○四年八月,成立了“天眼佛學院”,只要加入成爲會員,就能上網有系統地學習佛法。充分結合現代科技,讓佛教走入每個人的家庭、心田,不失爲轉動*輪的好方法。
叁、音樂藝術弘法
歐美基督教的傳播和音樂、藝術、雕刻有非常密切的關系。音樂大師巴哈、莫紮特、韓德爾等人所創作的音樂,如受難曲、安魂曲、彌塞亞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宗教樂曲。西方的教堂不惜擲下千金設備上好的管風琴,成立唱詩班,讓基督徒一走入教堂就受到音樂的感染,融入其中。從印度到中國,佛教一直非常重視以梵呗、贊頌的歌詠形式,對諸佛菩薩表達虔誠禮敬。唱誦佛名、禮贊佛德成爲佛門重要的儀軌;音聲嘹亮、精于唱頌者,還被收錄于高僧傳記中,可見佛教對“以音聲作佛事”的重視。一九五四年,星雲大師成立佛教第一團的青年歌詠隊,當時的成員日後都成爲推動佛教弘化五大洲的中堅骨幹。之後五十年間,又陸續在世界一流藝術殿堂巡回舉辦梵呗音樂會、人間音緣音樂會,從莊嚴曼妙的歌聲中展現對佛法的感動,借由音樂把佛教推向國際舞臺。除此之外,早在一九五七年八月,便錄製了首套佛教聖歌唱片六張、一九七八年八月,更推出《佛教梵呗全集》錄音帶;一九九八年則製作《法音清流》CD片二十二張,讓信衆居家也可以隨著梵呗錄音朝暮課誦如儀,修行不一定在寺院,佛法全面地走入佛教徒的家庭。
寺院自來就是佛教文物的收藏寶庫,而寺院的建築、佛像、法器、書畫、園林本身就是藝術珍品,綿延一千多公裏的敦煌石窟俨然是一座長城式的博物館。有鑒于此,星雲大師在世界各國創立十八所的“佛光緣美術館”,不僅有收藏、展覽的欣賞功能,更兼具審美、教學的教育成效,帶領社會大衆走入佛教的藝術世界,培養柔美靈動的慧心。
四、滴水素食弘法
中國佛教徒基于《梵網經》、《金光明經》不忍斷慈悲種的教義,實踐斷肉素食,曆千年而不衰。人類因爲噉食牛肉,牛所排放的氣體爲地球日益暖化的原因之一,因此世界環保人士大聲呼籲“素食救地球”,佛教的飲食文化忽然受到全球的關切。一九九四年二月,星雲大師以對于十方信施奉獻,要「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的信念,在臺北道場佛光緣美術館成立第一家“滴水坊”,采輕食、茶點、原味的方式,有別于一般素菜館。滴水坊融合茶香、書香、藝術、禅思于一體,讓非佛教徒也能自然地享受素食與知性的心靈飨宴。
以上以佛光山現有成就爲例,略舉佛教弘法傳播的可能方向。除此之外,舉凡各類活動的舉辦,例如念佛、禅坐、朝山、受戒、拜忏、法會、托缽行腳、短期出家等修行活動;或者各類夏令營、冬令營、成長營、成年禮、菩提眷屬、佛學會議、佛學會考、讀書會、佛學講座等教育活動;或者育幼、尊老、義診、赈災、冬令救濟、監獄教化、友愛服務、臨終關懷等慈善活動,都是現代弘法的要項。而要達到佛法“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的傳播,最重要的前題就是佛教人才的培養,因爲只有人才具備,佛法才能如佛之兩足,“智目行足”,遍布于世界各地,十方沾益,“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文教事業乃佛法慧命所系,古人明訓,良有以也。
參考書目:
1.《妙法蓮華經》 大正藏第九冊
2.《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正藏第十冊
3.《維摩诘所說經》 大正藏第十四冊
4.《佛光山四十周紀念特刊》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2007年8月出版
[1]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2]《華嚴經.佛國品》:“佛以足指按地,實時叁千大千世界,若幹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衆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大正十四.五叁八下)
[3]《佛光山開山四十周年紀念特刊》(4)《文化藝術》〈文化就是在化心〉星雲,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二○○七年八月。
作者簡介:
依空,佛光山宗委會宗委、臺灣南華大學執行董事。
《佛教弘法傳播事業現代化的刍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