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判別佛教的標准問題。我們認爲,釋迦牟尼提出的緣起說和苦、集、滅、道“四谛”說是佛教的基本理論、主要信仰與核心價值,凡是佛教界人士的闡釋符合這一核心思想、核心傳統的,都是對佛教理論的繼承和發展。那種以佛教一定時期的理論爲唯一的絕對的標尺,否定後來的學說,排斥後人的發展,是不可取的,是影響佛教的開拓,妨礙佛教的發展的。至于斷章取義,歪曲佛教核心信仰與價值,摘取佛教術語、名詞、字句,宣揚另一類思想,借以達到另一種目的的,則自然是非佛教,乃至反佛教的了。
由上似乎也可初步確立佛教文化創新的基本尺度:一是符合佛教的核心信仰價值;二是能夠結合時代特點,適應、滿足人們的信仰需要;叁是有助于推動佛教的向前發展。
佛教文化如何創新呢?我們認爲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佛教本土化。在中國,所謂佛教本土化也就是佛教中國化。印度佛教在中國流傳過程中,逐漸與中國實際相適應,相結合,容受中國社會環境的影響和改造,使佛教打上了中國社會的深刻烙印,具有鮮明的中國民族性、地域性和時代性的特征,具有中國文化的品格和特質,形成了有別于印度佛教的獨特精神和風貌。也就是說,佛教在中國既繼承又改造、發展了印度佛教,在發展印度佛教過程中創造出了中國佛教。佛教中國化的途徑和內容,重要的是展現爲佛教義理,佛教神靈信仰結構、佛教倫理道德、佛教文學藝術,以及佛教製度、教儀和生活五個方面的中國化。佛教中國化是整個佛教發展史上最重大的創新成果。
佛教文化創新的實質主要不在于某些佛教文化具體內容的變化,而在于佛教文化傳統的轉化。這裏我們要著重強調的是,我們講的佛教文化傳統的轉化,不是簡單否定佛教傳統,更不是徹底否定佛教傳統,而是在佛教傳統的內核、精神的基礎上作出新诠釋,新發揮,是在佛教傳統內部依靠其積極方面去轉化其消極方面。這種轉化在內容上是富有創造性的,是一種創造性的轉化。這種轉化工作是爲了佛教不斷揚棄傳統中的消極因素,強固傳統中的積極因素,爲傳統增添新的積極成份,從而推動佛教文化傳統符合時代需要的新發展。
五、傳承與創新的良性互動
傳承與創新不是絕對對立、互相排斥的關系,而是對立統一、相即互補的關系。
傳承對創新的推動。首先,傳承爲創新提供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創新不是隨心所欲的,不是在創新者主觀選定的條件下,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以往傳承下來的客觀條件下進行的。其次,傳承爲創新提供“問題意識”。凡傳承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障礙,或傳承中取得成功的心得、體會、經驗,都足以構成問題意識,爲創新提出新課題,推動創新的開展。再次,傳承爲創新提供內在的積極因素。佛教文化創新的一條基本途徑是,凸現佛教文化內部的某種積極因素,並加以闡發,使之成爲佛教文化的主流或主流之一。
創新對傳承的推動。第一,創新豐富了佛教文化的內涵,爲傳承提供新內容,使佛教文化傳承生動活潑、永不停止。第二,創新適應了不同地區的信徒、群衆的需要,創新把佛教文化推向廣大的地域,擴大了佛教文化傳承的範圍,加大佛教文化的影響。第叁,創新爲佛教文化傳承不被中斷、終止,始終保持傳承的生命力提供有力的支撐乃至保證。
傳承與創新的對立統一關系,要求在佛教文化發展進程中,展開兩者的良性互動,建立彼此良性互動的模式。這也就是要求把傳承與創新統一起來,在傳承中創新,又以創新推進傳承。由此也可以進一步說,要把堅持佛教文化與發展佛教文化,維護佛教文化傳統與轉化佛教文化傳統統一起來,在堅持中發展,以發展強化堅持,在維護中轉化,以轉化延續傳統。
六、實現的關鍵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
衛靈公》)傳承人和創新人是實現佛教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核心因素,也就是說,把握佛教文化發展的樣式,實現佛教文化的發展,關鍵是人,是佛教信徒,尤其是佛教領袖、代表人物。
佛教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實踐者,除了要具備佛學素養和修持經驗以外,我們以爲還需要有兩個自覺,一是佛教文化的傳承自覺,二是佛教文化的創新自覺。這兩個自覺也可謂是“角色意識”。爲了提升這兩個自覺,增強角色意識,我們認爲以下幾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其一,深入把握佛教文化的本質。佛教文化歸根結底是佛教信徒解脫煩惱、痛苦的信仰實踐文化,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性構成佛教文化的質的規定性。也就是說,佛教文化不是僵死一成不變的體系,而是一種改變人們社會生活同時又受社會生活改變的動態開放的體系。佛教文化與時代具有天然的無法割斷的聯系,只有結合時代的特點和需要,佛教文化才能在實踐中不斷發展。
其二,堅持以現實問題爲核心。在傳承與創新佛教文化的實踐中,“問題意識”具有重要意義,但問題意識關注的不只是永恒的、普世性的問題,尤其要關注的是當代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現實問題。能否響應現實問題,是佛教文化是否具有生命力、能否繼續發展的重大問題。
其叁,多在“兩個結合”上下功夫。做好佛教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一個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是做好“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兩件大事。也就是一要應用佛教的基本理論,如緣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圓融等,來分析社會實際狀況,研究社會問題、矛盾,響應社會的呼聲,進而提升社會質量,改善社會環境。二要應用佛教理論的基本原理,去總結佛教信徒的群衆性的實踐經驗,把某些有益于佛教和社會的發展的成功經驗,提升爲新鮮的佛教理論,再反過來用以指導廣大信徒的實踐,從而推動佛教文化的發展,推動佛教的前進。
作者簡介:
方立天,中國人民大學佛教學與宗教理論研究所所長。
《佛教文化發展樣式:傳承與創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