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韓國佛教的社會福祉理念與實踐▪P2

  ..續本文上一頁生福德之田。凡敬待福田(佛、僧、父母、悲苦者等),即可收獲福德、功德的“福報”。大乘佛教要求佛教寺院和僧人廣種福田,勸導世人多做善事,多從事利他事業。佛教福田學說非常豐富,有二福田、四福田、七福田、八福田之說等等。如,根據《佛說諸德福田經》載:“佛告天帝:複有七法廣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謂爲七?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園果、浴池、樹木清涼;叁者、常施醫藥,療就衆病;四者、作堅牢船,濟度人民;五者、安設橋梁,過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是爲七事得梵天福。”所謂“叁福田”即爲:孝順父母爲恩田,供養僧尼爲敬田,救助貧病爲悲田。七福田則是,根據《佛說諸德福田經》載:“佛告天帝:複有七法廣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謂爲七?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園果、浴池、樹木清涼;叁者、常施醫藥,療就衆病;四者、作堅牢船,濟度人民;五者、安設橋梁,過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是爲七事得梵天福。”從北魏創“僧袛戶”始,至唐朝建“悲田養病坊”、“無盡藏院”,宋朝設“福田院”,乃至近代各種佛教慈善團體的興起,無一不是佛教悲田思想在各個不同時代社會生活中的體現。佛教的福田思想實乃發展公益福祉事業的啓蒙。

  除此之外,生命尊重思想、平等思想、報恩思想等與佛教社會福祉密切相關的思想要素,在從經典所載,證明佛教重視公益福利,這種思想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推動得更爲積極,舉凡設置藥品倉庫、施藥、植樹、鑿井等,無不本著佛陀示教利喜的精神,由全國百姓共同推動參與。大乘佛教的經典中隨處都可以發現。佛教的這些思想和主張已構築了龐大的佛教社會福祉思想體系。

  叁、韓國佛教社會福祉事業簡史(略)

  四、韓國佛教社會福祉事業現狀與課題

  佛教作爲韓國社會的第一大宗教,其社會地位和影響是有目共睹的。曆史上韓國佛教所有的宗派、教團、寺刹都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開展社會公益事業。然而,佛教界積極從事現代意義的社會福祉事業則起步較晚。上世紀八十年代以曹溪宗爲代表的佛教諸教團才開始積極投身社會福祉事業,與韓國社會天主教和基督教相比其劣勢較明顯。經近20多年的努力,目前佛教福祉事業,無論設施,還是經營規模皆不遜色于其他宗教。僅2000年以後增加的規模較大的佛教社會福祉設施就多達70余處。目前佛教福祉設施從業者達2,700多人,並能夠不斷培養社會福祉士的教育機構有東國大學、中央僧伽大學、尉德大學等叁所高等院校。據2004年的統計正式注冊的佛教福祉法人就有50家,專門福祉設施有500多處,此外還有100多個活躍于佛教福祉領域的各類佛教相關的民間團體。佛教社會福祉設施總體分布來看,曹溪宗占117個,真覺宗占10個,天臺宗占4個,總持宗占3個。本文以韓國佛教代表性的曹溪宗和近來增長勢頭較猛的天臺宗的社會福祉事業爲例作一介紹。

  1.曹溪宗社會福祉事業現狀

  曹溪宗作爲韓國佛教代表性宗派在社會福祉方面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其整體規模占佛教社會福祉事業的90℅以上。1995年2月,曹溪宗總務院爲進一步積極開展社會福祉事業,成立了曹溪宗社會福祉財團,以這一財團爲中心曹溪宗各個寺刹、僧侶、信徒們更加積極開展了社會福祉活動。到2004年爲止,曹溪宗在國家社會保健部注冊的社會福祉法人數達50個。正在有效經營的社會福祉機關和設施達500個。其中有關兒童福利設施有150個,青少年福祉設施30個,殘障人設施15個,老人福祉設施50個,女性福祉設施1個,地方福祉設施30個,醫療設施5個,勤勞福祉設施7個,不良改造設施3個,葬儀福祉設施5個,咨詢設施5個,自願者設施5個,社會體育設施3個,學術領域設施3個,相關其他設施20個。此外,有100多個團體專門從事社會福祉相關的活動。另,還有爲生活困難的青少年提供獎學基金的30多個獎學會。以上組織和設施都是得到政府相關部門認可後經營的佛教社會福祉團體。此外還有爲數不少的沒有正式注冊的規模不等的各類團體活躍于這一領域。

  2.曹溪宗社會福祉事業的類型與特色

  曹溪宗社會福祉事業幾乎覆蓋韓國社會所有社會福祉事業的領域。爲進一步了解曹溪宗社會福祉事業的基本方針、規模和經營範圍,下面對其所開展的事業類型作簡單的介紹。

  (1)社會福祉設施的受托經營事業

  這是曹溪宗內各類團體受各級地方政府之托,經營青少年之家、青少年修煉院、老人福祉院、殘障人設施、綜合社會福祉館等設施的社會福祉事業。曹溪宗總務院對這樣的設施進行定期的業務指導,進行嚴格的財務、人事等方面的行政指導,並進行全方位的人力、物力支持。

  (2)濟貧救濟事業

  這是主要以遭遇不幸家庭的兒童、露宿者、外籍打工族等爲對象,向他們定期或不定期提供現金或物資支持,幫助他們擺脫困境的福祉事業。這一活動除各類團體獨自開展外,經常由總務院發起,曹溪宗所轄各類相關團體共同實施。

  (3)社會福祉調查研究事業

  爲有效的開展佛教社會福祉事業,曹溪宗總務院組織宗團內和學界的相關人士積極開展有關社會福祉事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相關的調查研究活動。及時發現問題,探討對策,開發高品質的福祉專案,並將其推廣、普及。

  (4)社會福祉宣傳事業

  這是將佛教社會福祉的理念和實踐,向教內和一般社會廣爲宣傳,以此弘揚佛教根本精神,號召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社會福祉事業,盡最大可能挖掘宗教和社會資源,以建設健康和諧的社會爲目標的事業。爲此,廣泛調動和利用社會各類宣傳媒體,積極運用網路等現代資訊傳播手段。

  (5)對外交流與國際合作

  在韓國國內,積極與其他宗教的社會福祉團體或社會福祉團體開展對話和合作,加強連帶關系,以共同推進社會福祉事業。國際上,積極宣傳曹溪宗的社會福祉理念與實踐,表明開展社會福祉事業的強烈意志,與相關國際組織和團體交流經驗和資訊,探討各種合作的可能性。

  (6)佛教社會福祉教育事業

  若有效開展佛教社會福祉事業需要一大批這一領域的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爲此,必須有計劃地培養這一領域的專業人才,同時,對已從業者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訓和再教育。爲此,在東國大學等教育機構設置了佛教社會福祉教養大學(大學的系一級學科),開設了爲期一年的佛教社會福祉專業課程,作爲短期課程開設有看護自願者教育、中醫民間療法教育等課程,並對已從業人員每年根據所從事領域,分批實施一次再教育,以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

  (7)佛教社會福祉自願者活動

  對已接受佛教社會福祉課程教育的自願者,曹溪宗總務院將其組織爲曹溪宗自願奉仕團,有計劃地參與社會上大規模的社會福祉活動,如突發事件救助、抗災救災,或定期派往各個福祉設施集中開展活動。

  (8)佛教社會福祉資訊支持中心

  曹溪宗佛教社會福祉資訊支持中心開設有自己的網頁,廣泛收集佛教各教團開展的社會福祉活動相關資訊,及時收集和發布社會的相關需求。該中心已構築龐大的社會福祉資訊庫,爲佛教社會福祉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及時可靠的資訊。

  3.韓國天臺宗的社會福祉事業

  韓國天臺宗作爲韓國佛教中較爲年輕的宗派,宣導愛國佛教、生活佛教、大衆佛教,並以此爲叁大指標開展信行與日常生活相一致的佛教運動。目前,在韓國佛教和社會的各個領域都非常活躍,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1999年底,韓國天臺宗設立了大韓佛教天臺宗社會福祉財團,正式注冊爲社會福祉法人。天臺宗的社會福祉活動在此之前通常在總務院社會部領導下,以各寺刹爲單位開展地域社會的社會福祉活動。社會福祉財團成立以後,在社會福祉財團法人的領導下,天臺宗的社會福祉活動開始趨于一元化的方向。

  天臺宗在韓國社會開展了較爲豐富的社會福祉活動。因其規模所限,不能像曹溪宗那樣開展全方位的社會福祉活動,但天臺宗從設施到經營不乏其特點。

  1)春川老人福祉館

  該設施是爲保障該地區老年人業余活動而設立的專爲老年人開設的休閑場所。有10位專職人員爲300余位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適的業余文化生活服務。在此可以享用的活動項目有書法、象棋、圍棋、健身、舞蹈、臺球、羽毛球、門球等。此外,還開設有針灸、攝影、外語、韓文、漢文、詩詞等40多個項目的學習班。還隨時可以利用圖書室、物理治療室、桑拿設施、牙齒美容室等服務設施。春川老人福祉館還以館內老人們自辦專爲老年人爲對象的報紙“泉鄉”而知名。該報紙專門登載有關老年人生活相關的各種社會福利資訊,並以老年人的視角觀察老年人問題,並探討、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該報紙經常討論的話題有,老年人健康問題、老年人交通事故問題、老年人肥胖問題(女性老人)、財産繼承問題、養老金問題、老年人心理咨詢等等。

  2)久米殘疾人綜合福祉館

  天臺宗所辦“久米殘疾人綜合福祉館”也極具天臺宗社會福祉事業的特色。2001年天臺宗在久米市開設了專門爲殘疾人和智障人服務的社會福祉館,26名專業人員爲設施中的各類有身心障礙的入住人提供優質的服務。該福祉館設有健身室、物理治療室、牙齒美容室、心理咨詢室、電腦室、練歌室、職業適應訓練室、護理作業室、語言治療室、盲人圖書室、個別特殊教育室等,此外還有室外各種體育設施。

  主要服務內容有,首先對殘障人員本人及家庭環境作詳盡的了解,以此爲基礎對每一個人進一步探討和製定各種治療方案,共同摸索重新走向社會和工作崗位的途徑和辦法。具體而言,具有針對性地開展對殘疾人的身體機能恢複訓練、心理障礙者的身心功能恢複訓練、低能兒的早期教育和生活技能教育等。也就是說,通過醫療複活事業、社會體育振興事業、職業複活服務、後援結緣服務,使每一位元在福祉館生活的人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重返家庭和社會,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4.韓國佛教社會福祉事業所面臨的課題

  韓國佛教社會福祉事業的開展得到了韓國政府和社會的高度評價和好評。隨著産業化的發展,社會的各種矛盾日益顯現,社會的福祉需求不斷增長,對其提出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需要解決的問題也越發突出。下面介紹一下韓國佛教福祉事業需要亟待解決的一些問題。

  (1)佛教社會福祉設施分布不均,主要設施集中于大中城市及其周邊,偏遠農村,特別是山區和島嶼等地上很少設有這一類設施。依據佛教的社會福祉理念,佛教應更多地關注政府和社會其他福祉團體所疏漏和不能企及的艱苦地區和弱勢群體。

  (2)佛教界所經營的福祉設施中70℅爲受各級政府委托經營。委托經營是政府提供福祉設施和資金,由各類宗教團體應招派人經營。這種福祉設施的經營是政府指導下的經營。這一方面說明,佛教界對福祉設施的投入尚不足,另一方面,這樣的設施較難體現佛教社會福祉的特色。如何將佛教界的資源充分調動起來,開展更加有特色的社會福祉活動成爲新的研究課題。如將寺刹等宗教場所的很多閑置空間活用于社會福祉事業等。

  (3)社會福祉設施中用于“利用空間”的較多,而用于“生活空間”的設施不夠多。如,佛教相關的青少年社會福祉設施(全國202個)中,利用設施占87℅(176個),而生活設施則僅有26個,僅占13℅。有關老年人相關設施(98個)中,利用設施和生活設施各占一半。現實需求而言,福祉設施中的“生活空間”才是加護社會弱勢階層的最爲緊要的需求和根本保障。

  (4)與社會福祉設施增加的速度相比,具有專業素養的從業人員嚴重短缺。首先,培養社會福祉專業人員的教育機構嚴重不足。就目前能夠培養專業人員的東國大學等叁家教育機構,一年最多培養100余人,這根本滿足不了福祉設施正常的經營需求。其次,因對社會福祉事業的認識偏頗和財政投入之不足,從業人員的勞動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因此,提高從業人員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成爲亟待解決的問題。

  (5)目前爲止,佛教各教團在社會福祉領域所關注內容皆有所不同,曹溪宗外,各教團因其各方面能力所限,僅在力所能及的社會福祉的部分領域開展活動,其局限顯而易見。其結果,有些領域福祉設施建設重複,而有些領域則無人問津。因此,各教團分頭出擊的同時,佛教界如何整合力量,全方位應對社會需求成爲現實問題。

  結語

  進入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現今大部份的公益事業大多偏重于治標不治本,以救濟性質爲主的社會服務。隨著科技進步,物質日益豐盛,然並沒有從根本上減輕人類的痛苦,社會文化和人類精神生活卻越見低落,社會上道德淪喪,貧富差距日益顯著,各種天災人禍不斷。如何面對和解決人類所面臨的種種痛苦?這是當代宗教所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大乘佛教曾在曆史上創造性地诠釋了菩薩思想和慈悲的實踐,這對當前佛教的新的發展和慈善事業的展開有著深遠的啓發意義。在現代社會環境下,如何創造性地闡發菩薩思想?建立新的慈悲精神?實踐新的布施慈善體製,則是當前佛教界所必須認真對待和解決的問題。相信韓國佛教在這方面的積極的探索實踐和經驗,對中國佛教的發展不無借鑒意義。

  

  

《韓國佛教的社會福祉理念與實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