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韩国佛教的社会福祉理念与实践

  韩国佛教的社会福祉理念与实践

  内容摘要:在现代社会,宗教的社会功能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其中教化社会和净化人心的资生公益福祉事业常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韩国佛教代表性的曹溪宗和近来增长势头较猛的天台宗的社会福祉事业为例着重考察了韩国佛教的社会福祉理念和所开展的利众的社会福祉实践及其相关问题。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如何创造性地阐发菩萨思想?建立新的慈悲精神?实践新的布施慈善体制,则是当前佛教界所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韩国佛教在这方面的积极的探索实践和经验,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不无借鉴意义。

  关键词:韩国佛教 社会福祉曹溪宗 天台宗

  因此,在道德沦丧、暴力充斥之际,社会教化和净化人心的公益事业日益重要。

  引言

  在宗教研究领域内,宗教,特别是传统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境遇和未来走向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宗教在韩国社会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由中国传入到韩国的佛教,因其理性特征和信仰系统的高度体系化以及特有的精神魅力,在韩国人的信仰世界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现今已成为韩国的第一大宗教。

  韩国佛教的基本理念及信行是在中国佛教的绝对影响下生根、发展起来的。因此,韩国佛教具有很多东亚大乘佛教的一般性特征。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因佛教在韩国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其教理阐发和信行也发生了诸多不同变化,不仅催开了一朵极具半岛特色的大乘之花,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韩国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艰难理论探索和改革尝试,应该说,其中不少问题正是目前我国佛教界和佛学界所遇到的极具挑战性的紧迫的现实问题。我国佛教在现代社会转型中也遇到了诸多挑战,而考虑到中韩两国佛教历史渊源和所处现实环境,这更加凸显了研究韩国佛教现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因为中国佛教的很多宗派的法脉依旧在现代韩国社会得以延续,韩国佛教比中国佛教较早历经现代化进程,特别是韩国佛教在其教团内外的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我国佛教健康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在现代社会,宗教的社会功能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其中教化社会和净化人心的资生公益福祉事业常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将着重考察韩国佛教的社会福祉理念和所开展的利众的社会福祉实践及其相关问题。

  一.宗教与社会福祉

  社会福祉中的“福”与“祉”皆意味着幸福,人类社会的社会福祉是以人类的幸福为其前提。作为人,任何人都具有追求幸福的本能和权利。但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有些人可能丧失这一基本能力。特别像今天这样的产业化社会上,丧失这一能力的人不在少数。一个人不具有追求幸福的能力,或社会生活中丧失了追求幸福的能力或其能力不足时,社会或国家有责任帮助、补充其能力。也就是说,人人皆平等,人人皆幸福是社会福祉事业的目标和出发点。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精神和社会现象,很多宗教的思想和主张中,蕴含丰富的社会福祉思想,其中尤以佛教、基督教为其代表。在历史上,佛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开了社会福祉事业的先河。以佛教为例,诸如凿井施水?利济行旅?筑桥铺路?设置浴场?建立凉亭?经营碾碨?急难救助?佛图户?成立悲田基金,以及为了救济贫民?灾变所设立的福利制度,包括僧祇户?寺库?无尽藏院等,不胜枚举。

  在现代社会,宗教社会福祉事业作为整个社会福祉事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影响亦不可低估。基督教和佛教中的平等?博爱?慈悲等思想已成为现代社会福祉思想和政策制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而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实践途径和丰富的方法,为开展现代社会福祉事业打下了良好的方法论基础。时至今日,宗教社会福祉作为各国和社会的重要社会福祉事业的力量依旧发挥重要的作用。很多宗教不仅独自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福祉事业,而且,与社会各界携手承办?经营各类社会的福祉设施。

  现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的资本主义有不少是以建设福祉国家为其目标的。在这样的国家的福祉事业由国家主导的福祉事业和民间主导的福祉事业构成,而民间福祉事业中宗教福祉事业占主导地位。宗教社会福祉与一般社会福祉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说,一般社会福祉关注的是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家庭环境中的弱势群体的身体?经济及社会心理需求,那么,宗教社会福祉基于宗教理念,除关注上述领域外,还特别关注人们的精神和灵性等方面的需求。一般的社会福祉事业是在政府社会福祉政策支持下,调动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福祉活动,那么,宗教社会福祉事业则调动宗教界内的人力?物力资源开展活动。一般来说。宗教社会福祉功能有以下三点。第一,缓解功能(Alleviative function)。这是主要针对因贫困?残疾?老龄?离婚等原因陷于困境而不能正常从事社会生活者提供帮助,减轻其痛苦和负担。第二,治愈功能(Curative function)。这是为阻止社会的一些造成人们不断陷入恶劣环境的恶性循环而发挥的功能,如极端贫困等现象。第三,预防功能(Preventive function)这是为有效地预防贫困、残疾、老龄、离婚等现象引发的痛苦而发挥的功能。

  二.佛教社会福祉理念

  大乘佛教最初从印度传到中国?韩国?日本等地,之所以能被当地社会普遍接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佛教极为注重“资生利他”。佛教讲因缘,认为所有众生都是相依的因缘和合体,并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和“同体共生”的理念作为推展社会福祉公益事业的依据,不遗余力地开展济困事业。到了现代社会,佛教这一传统依旧发挥著积极的作用。佛教与一般社会福祉理念在“离苦得乐”这一点上是一致的,而其不同之处是,一般的社会福祉事业是通过改善人们生活中的问题或所处环境,帮助实现幸福生活,而佛教则通过这样的福祉活动,帮助人们走出苦海,最终解脱自由为其目标。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慈悲:慈悲观是佛教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基础。龙树在《大智度论》中云:“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稳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湣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1。《大智度论》卷20。《大正藏》第25册,第208页。]又言:“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2。《大智度论》卷20,《大正藏》第25册,第256页。]因而,“慈”是“带给利益与安乐的愿望”,“悲”是“除去不利与苦的欲望”。因此,历史上佛教徒们均深怀大慈大悲之心,积极投身于赈灾济贫、施药治病、扶孤助残、护生戒杀等公益事业之中,使有情众生离苦得乐。佛教认为,苦是人类世界的普遍存在,是一客观原理。慈悲理念在很大程度是佛教对“苦谛”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挥,它从自己的视角提出离苦的方法,救度众生于苦海。苦之所以被认为是真理,正是因为它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佛教的终极关怀就是离苦-涅槃。佛教慈悲思想给痛苦中的众生带来希望?并为此希望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诸多方便,成就离苦得乐。

  2.菩萨:苦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一切有情众生面对的现实问题,故大乘佛教依据自立利他的理念,要求信佛者或菩萨不但要自己离苦,希望他人离苦,更要帮助他人离苦。大乘佛教要求菩萨行者要发“上弘下化,饶益众生”的菩提愿,要有“祈愿众生离苦海”的大悲心,同时还要有广施欢喜法乐的方便行,以及三轮体空的般若智。 这些精神理念,在佛教诸多经典中处处指陈,例如:《大乘起信论》云:“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宝集经》云:“贫者给财,病者施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这些精神理念,在佛教诸多经典中随处可见。世亲在《十地经论》卷二中说:“慈者同与喜乐因果故,悲者同拔忧苦因果故。”(《大藏经》卷二六,页134上)大乘佛教的慈悲落实于与乐拔苦的行动上,但这种行动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唯有佛菩萨才有可能。菩萨,往返于生死,不是因为自己,而是为了众生,在此生死中平等利益众生,虽是为了他人,但却能成就自己的无上菩提。这样,利他即是自利,自利就是利他,自他不二。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即是下化,下化即是上求,二者一体不二。上求不是下化的目的,也不是下化的因,二者同时互为因果。慈悲并不是方法,其本身就是目的,慈悲的圆满就是觉悟的成就。也就是说,菩萨是慈悲的化身,慈悲是菩萨实践的精神动力。

  3.布施:如果说慈悲是大乘佛教利他实践的根本理念,那么,布施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具体实践。佛教的布施是菩萨修行成佛的六度之一,其内容十分丰富,甚至可以包含一切利他行为。具体而言,布施是大乘佛教修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中的一个修善法门,它可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财施是指将自己所有的衣食财物,甚至包括自己的性命等皆施予众生;法施是指讲法之人自己心性清净,对众生宣讲如来正法,使之滋长善根;无畏施则指有情众生遇到种种灾难怖畏之事时,能安抚救助他们,免去其内心的恐惧。通过布施来对治众生的悭吝,让其不为贪念所累,培养其慈悲心以救苦救难,在救助他人的同时也使自己功德圆满,因此,布施列于“六度”之首,是佛教济世最主要的修行实践之一,佛教布施的物件是一切需要布施的人,不局限于僧团;善于布施者即是菩萨,布施即是在行菩萨道,布施可成就无上菩提。

  4.福田:“福田”,即可…

《韩国佛教的社会福祉理念与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