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弘揚佛教優良傳統 共創和諧新世界

  弘揚佛教優良傳統 共創和諧新世界

  內容摘要: 佛教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教導我們要學會淨化心靈、自他不二、慈悲無我、感恩報恩、包容和尊重異己,建立平等無我之心。我們要傳播和弘揚這些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佛教優良傳統,爲共創和諧新世界發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弘揚 佛教 優良傳統 和諧 

  佛教是源出于印度的宗教,但並沒有像印度那樣局限于自己的民族,而是成爲不同民族的共同信仰,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共許。佛教之所以能夠超越國家,超越民族,在于佛教以其智慧啓發衆生、淨化人類的心靈、製止和消除人類的暴力行爲,發揚和平精神推動著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進程。佛教的這些優良傳統傳播到中國後,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相結合,更加增強了中華民族彼此的認同感。這些優良傳統在促進社會和諧,維護世界和平的事業中增添了更多的力量。

  人與人因爲有我而爭執,種族之間因不平等而沖突,宗教與宗教因不能互相尊重包容而摩擦,國家之間自然是爲了利益而大動幹戈。由此可見,世界上的一切不愉快,多是由于缺少和善、尊重、平等、沒有實踐佛教衆緣和合的理念所招致。因此,我們要根治世界的亂源,讓人們生活在和諧安甯的環境中,就從實踐佛教的淨化心靈、自他不二、慈悲無我、感恩報恩、尊重平等的優良傳統開始,要傳播和弘揚這些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佛教優良傳統,爲共創和諧新世界發揮積極作用。 

  一、 淨化心靈 人心和善 家庭和樂

  徹底淨化自心,清除一切粗細煩惱的汙染和無明的遮蔽,令心識本具的清淨光明像烈日驅散陰雲般朗然顯現,從而解脫一切痛苦,獲得圓滿的自我實現,是佛教所有修證法門的核心。佛教認爲,人類的種種苦難(如煩惱、爭鬥等)主要來源于自身的貪欲心、怒心和愚癡心,即所謂“叁毒”。同時,這“叁毒”也是人類身、口、意等一切惡行的根源。按照佛教的說法,貪欲是對名聲、財物等己所愛好的東西沒有滿足的一種精神作用;怒是對不合己意的有情生起憎恨,從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甯的一種精神作用;愚癡是指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一種精神作用。這些精神作用的擴張,使得人類相互間爭奪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遠不知道解脫苦難的真正道路在哪裏。佛教教導人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癡”,就是要人們通過戒定慧的自我修養,去除貪欲心、怒心和愚癡心,淨化自己的心靈。只有個人心平氣和,心靈和善,才有家庭的平靜和睦。我們的心是世界的源頭與主導,“心安衆生安”,衆生心靈若得淨化,人心和善了,我們的家庭氛圍就會跟著變的和樂,社會也會自然祥和。

  二、 自他不二 人際和順

  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佛教主張“自他不二”,就是從緣起法則觀察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認爲每個人的生存都有賴于他人和社會,人與人互相依存,密切關聯。佛教主張一種最廣大的平等觀,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金剛經》),認爲強弱、富貧、大小、上下互相之間應該理解、諒解、寬容,彼此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建立互信與合作。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受到尊重,當你的內心充滿了愛,充分尊重每一個人時,不管走到哪裏,你都會散發出和善、慈悲、祥和的氛圍與磁場。所以,當一個人以愛己之心去愛他人時,我們的人際關系也會變的和順。這種和合共生、自他不二的主張對于今天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合作關系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叁、 慈悲無我 社會和睦

  佛教認爲,人人皆有佛性,人人本性清淨,衆生與佛本無差別。如有差別,則在于一迷一悟,迷即衆生,悟即是佛。而所謂悟的根本內容,就是能“自淨其心”。只有內心平和與安定,才有外在的和諧與安甯。內有不和的心因,外就有不和的事緣,彼此互相影響,推波助瀾,才會形成種種沖突、暴力乃至戰爭。《金剛經》雲:“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我”是紛爭的根源。人類往往因爲執著于“我”的看法、“我”的財富、“我”的利益、“我”的名位,因“我”而自私,因“我”而執著,因“我”而愛染,因“我”而紛爭,“我”之一念之心,令人永不安甯。因此,欲求世界的和平,必須無我,無我才能大公,大公才能無私,無私才能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總統羅斯福問太虛大師:“如何才能和平?”大師回道:“慈悲無我。”所以想要求得和平,正本清源之道,首先要消除心中的我執,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和善。佛教從這一方面來促使我們各自擯棄私見私欲,以博大的胸懷,視他人爲已,視萬物與我爲一體,從而去共同維系社會的和諧。

  四、感恩報恩文明和諧

  佛教認爲世間的一切,無不産生自因與緣的結合。此物同時也是另一物生成的因或緣,萬物是相互依存、互爲因果的。對于恩的看法,比起由上對下的施恩觀念,佛教更強調相互間的感恩與報恩。佛教提倡敬侍“叁福田”、強調報“四重恩”,即恭敬佛法僧“敬田”報答父母師長“恩田”,憐憫貧者病苦“悲田”。並報答“父母恩、衆生恩、國土恩、叁寶恩”。從報恩來看,一個人來到世間,首先是父母的生養哺育,才能長大成人。因此,要“報父母恩”。有了這種觀念,就會有和睦的家庭、孝順的兒女。作爲一個社會的人,我們的衣食住行,無不來自衆生之因,我們每天的工作、勞動、都是對衆生的報答。有了“報衆生恩”的思想,才會有人與人的平等觀念,才會互相關愛,共建文明的社會。“報國土恩”,就是要愛國,報答生養我們的國家。對佛教來說,佛、法、僧叁寶使人們取得智慧、證得菩提、獲得解脫,因此,叁寶之恩不可不報。從以上可以看出,佛教教導的報四重恩,是教育我們從內心深處建立感恩、報恩的觀念,和善對待一切,與建設和諧社會是一致的。

  所有人類、所有動物都是靠地球、大自然的養育才能存在,而各種動物也都在直接或間接的幫助著人類,默默爲人類做著貢獻。如果我們每時每刻都能善待大自然,善待這個養育我們的地球,善待與我們人類相關的各種動物、水、空氣、能源、一草一木等,我們就會自覺地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認識到,我們任何生命個體的生存離不開各行各業的人的辛苦勞動,因此,任何個體離開社會都無法生存,更談不上個體生命的完善。這就決定了任何人都不可能僅僅獨善其身,要追求個體生命的完善,必須同時積極促進他人即全人類的共同完善,將個人生命的完善建立在人類社會的共同進步與發展之中。這樣,我們就能以平等心、感恩心與各種動物和我們的大自然和諧共存了。

  五、尊重平等 世界和平

  佛教認爲人與世間萬物都有著重重無盡的緣起關系,共存于宇宙大網中,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萬物互爲緣起,相輔相成、和合共生;有情生命依各自的業力輪回于六道,在求生和追尋安甯幸福方面完全一致,佛性上也是平等的。故佛教要求戒殺放生,善待一切生靈,人類之間更要相互關心、和平共處。

  我們要學會包容異己、尊重異己,把我們的胸襟擴大到全世界,把我們的愛散播到全世界,這樣才能逐漸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疏遠、隔膜、欺騙和仇恨,友愛、包容、互助和歡笑將充溢人間,世界也將成爲一家。未來的恒久和諧,需要我們踏實踐行佛教的智慧、慈悲、平等、一體精神,以無私無畏的氣概、以推己及人的胸襟,置身于社會洪流之中,自行化他、普度衆生,凝聚全社會之力,共建和諧美好世界。

  當今世界,許多人心煩意亂、心浮氣躁,要發揮佛教的思想資源,調心、攝心、安心。靜心去沈思,用心去祈盼,以內心的平和與安定來帶動外界的和諧與安定。心淨則佛土淨,心安則衆生安,心平則天下平。心無挂礙,則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妄想。人們只有從自我發心開始,從心淨、心安、心平開始,從平等心、無我心、慈悲心開始,由“心動”而“行動”,才能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各美其美的境界。

  佛教講和合,和順,把“和”作爲萬事萬物生成與存在發展的基本機製,這對中國文化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佛教認爲世間一切乃衆緣和合而成,衆生相處也是以和爲基礎。佛教傳入中國後,與原有的儒家文化和民族宗教--道教發生過禮儀、教義和理論等方面的嚴重沖突和爭論。但與此同時,佛教也積極吸收了中國本土儒家與道教的東西,使自己適應于中國的文化環境。因此,佛教不僅在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生存了下來,而且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以致成爲中國文化有機體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導下,佛教信衆與其他宗教群體之間,相互尊重、和睦相處,並在中華民族本土化的進程中,揚己之長,棄己之短;改造自己,也改造別人;融入別人也被別人融入,這種和合與傳播和發揚佛教淨化心靈、自他不二、慈悲無我、感恩報恩、尊重平等這些優良傳統是分不開的。

  在世界,佛教對于各國的思想文化、社會文化乃至因佛教形成的社會風俗在曆史上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佛教由印度傳播到亞洲各國,並先後在亞洲各國生根、開花、結果的曆史中得到深刻的印象。佛教在傳入這些國家後,雖然也與該國家的原有民族文化和宗教發生過各種矛盾和沖突,但從未發生過用佛教去消滅和替代該國家的原有民族文化和宗教,而是不斷地使自己適應該國家民族的文化環境,與該國家的原有民族文化和宗教開展對話,和平相處。佛教的這種民族融合功能,充分表現了佛教作爲一種世界宗教的超越性,有助于增進世界人民彼此的認同感。

  世界呼喚慈愛,人類宣導平等。永恒的和諧、不朽的安甯,成爲千百年來人類夢寐以求的美景。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不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種信仰的事情,而是全世界、全人類共同的事業。佛教在長期曆史發展中孕育形成的優良傳統,有著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品質,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教導我們要學會淨化心靈、自他不二、慈悲無我、感恩報恩、包容和尊重異己,建立平等無我之心。這些優良傳統指引著我們爲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奉獻著力量。因此,我們要弘揚、豐富和發展佛教優良傳統,與世界人民一起創建和諧新世界!

  參考文獻:

  1、方立天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5月。

  2、石剛 《佛教文化精神與和諧世界理念》[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6(4)。

  3、方立天 《中國佛教哲學的現代價值》[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4)。

  4、董群 《禅宗倫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弘揚佛教優良傳統 共創和諧新世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