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與信仰建設
內容摘要:皈依叁寶是學佛的開始,也是學修的根基!皈依是加強信仰建設的必備基礎,信仰建設更是升華皈依內在的方便法門。皈依是進入佛門的第一課,它既是佛教信仰的最低標准,同時也是佛教信仰的最高要求,光信仰不皈依是不如法的,本文就皈依與信仰建設簡單談談個人看法。
關鍵詞:皈依 信仰 信仰建設
談到皈依,大家都非常熟悉,但真正認識皈依的內涵卻不是簡單的事。比如說我們在寺院裏,常常會看到許多人燒香、磕頭,拿很多供品去供佛菩薩,但很難由此判斷這些人是不是信佛、是不是佛教徒。這些人可能信佛,但是並沒有受過皈依。如果他們不信的話,不會去供養;說他們信,似乎和我們信的又不一樣。所以我們要重新認識一下什麼是真正的皈依叁寶。
皈依,皈是回轉、皈投;依是依靠、信賴。凡是回轉依靠,或皈投信賴的行爲,都可稱爲皈依,所以皈依兩字,也不是佛教之所專用。不過,講到皈依的真義,凡是不究竟不著實不可靠的信賴與信仰,均不得稱爲真皈依。唯有皈依叁寶,才能使人漸漸地走上離苦得樂的究竟解脫之道。實際上,皈依的傾向,固應先由皈依身外的叁寶開始,皈投叁寶,依賴叁寶的啓發與指引,走向大涅槃城的大解脫道。但當走進了涅槃之城,自身的當下,也就是理體的叁寶了。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由于業障的迷惑,所以不見佛性,我們皈依叁寶的目的,正是在于尋求佛性的顯現。我們本來與佛一樣,本來就與叁寶同在,只緣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爲衆生!我們若能即日開始,回歸投向叁寶的懷抱,實即浪子回頭,步返原來的老家而已。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才能算是真正的皈依。只可供人暫時歇腳的處所,絕對不足我人去死心塌地的皈依,否則泥牛過河自身難保,安能渡人?!
再從個人的角度來深入地說,我們爲什麼要皈依呢?最主要的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恐懼感,第二個是求庇護。皈依二因中的恐懼感主要是指對六道輪回和叁惡道的痛苦産生恐懼。因爲我們害怕受苦,才要去求皈依。如果我們不知道這種種的痛苦,那皈依幹什麼?因此只有對種種惡道的、生死輪回的痛苦産生非常深刻的認識與體會,才會去求庇護。在通常的情況下,我們對于六道輪回和叁惡道的痛苦是很難有所感覺的,這只要檢查一下自己的內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原因何在呢?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我們的常執太重,總覺得後世很遙遠,因此不知不覺地,我們對于痛苦和快樂的感受與追求都被局限在現世,局限在眼前能夠看得到、聽得到、感覺得到的事物上面,根本不會想到後世的苦樂。
我們要皈依叁寶,首先必須深刻認識到叁寶種種功德的本質,要認識到叁寶確實具有那麼多、那麼好的功德,而且這些功德是我們可望可求的。如果可望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及,那麼這些功德和我們就沒什麼關系。既然叁寶的種種功德可望也可求,那我們如何去求呢?首先要知道皈依的利益,引發我們的希求心。皈依的利益有八種:第一,皈依以後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如果沒有皈依,即使佛教知識懂得再多,也只是門外漢,或者是佛學家,不能算是佛教徒。第二,皈依以後才可以受戒。五戒、八關齋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受戒前都要皈依,沒有皈依不能受戒,因此皈依是戒律的基礎。第叁,皈依以後,憑借佛法僧叁寶的力量,我們的罪障會逐漸得到消除。第四,因爲內在有叁寶力量的加被,皈依以後我們就不會被其他的魔道鬼神所傷害。第五,皈依以後,能夠讓我們擁有一種高遠的志向和宗教的情懷。如果一個人內心沒有真正地皈依,他就沒有什麼志向,也沒有什麼願心,就不會有真正的宗教情懷和宗教情操。佛教的信仰與情懷是內心的自然流露,不是僞裝出來的,偶爾裝一兩次或許可以,但怎麼能一生一世裝下去呢?一個人內在真正具有慈悲的情懷、叁寶的情懷,才會如說而行、如行而說。第六,皈依以後,我們的功德就一直能夠得到累積。第七,皈依以後不會墮叁惡道。第八,皈依以後學佛會比較容易進步。由上可知,皈依對佛弟子非常地重要。
何謂信仰呢?信仰,就是信心瞻仰之意。極度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爲自己的行動指南或榜樣。亦即內心對某一物件,有了特勝的了解,因而生起一種崇敬、仰慕、好樂、渴求之心,而沒有絲毫的疑惑,謂之“信仰”。信仰在所有的宗教裏都是最根本的,《華嚴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就是在說明信仰的重要性。佛法的信仰是要能以純潔無疵的心態,誠摯善意的信念,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授教誡,便會成爲一種無形的力量、財富。信仰如同救命的船筏,能度我們從此岸到彼岸。
如何信仰呢? 信就是信仰,對佛、菩薩的信任與景仰,更是對自身佛陀的信任與開啓。依佛法說:佛教徒對于佛法要有正確堅固的認識--勝解。勝解是信仰的前因,勝解後的信仰,才是真誠的信仰,理智的信仰,不是迷信。孫中山先生有句話說得非常確切,“有思想而有信仰,有信仰而後有力量”。 佛法的方法是信仰與理智的合一,可見佛法的德行,對于真理是怎樣的尊重!可以說,佛弟子對于佛法的不斷努力,一貫的本于純潔無疵的淨信。進而言之,佛教的信仰,必須所信的物件,有實、有德、有能。譬如西元前545年出生于印度的釋迦牟尼佛是確實存在過的,他有大覺的智德,離惑的斷德,慈悲的恩德。
信仰的心靈中,只有純淨的靈魂,才能達到一個純粹的精神高度,才會獲得堅實的生命基石。在世間有太多的人采取盲目的信仰,將信仰置于一個遊戲或戲耍的境地。世上有多少人在持這樣一種信仰呢?心靈信仰潛在這樣一種不純的因素,會因爲這樣的人生態度而陷入不自由的精神空虛之中,是他們內心不純淨導致信仰生活處于滿足個人私欲的處境。一切私欲的功利願望讓自由的信仰毀滅,讓純粹的精神信仰失去了一個理想的高度。
信仰對于生命就是這樣一個高度,你若沒有內心的純淨和良知的反省和頓悟,談信仰就是虛假的,就是一次亵渎。我們離真正的信仰究竟有多遠?這是一個回皈到自身反思的問題,信仰的高度産生于我們接近它的虛無和純淨心靈和良知的純粹,它具體的表現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天裏,給自己的良知和純粹心靈怎麼定位?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進入世俗的生活,我們對現實生活的反應是在什麼樣的人性或道德自律的基礎之上?接受信仰首先是要從生活中的自我更加無私、純淨和自我完美開始。
在信仰之中,修持是最主要的,沒有修持就沒有宗教體驗,沒有宗教體驗就不容易産生堅定的信仰。既然如此,我們信仰之後,要怎樣去體驗佛法的偉大和快樂呢? 《瑜伽師地論》中說:“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只要人人信仰佛教,奉獻自己的一點愛,這個世界將是一片淨土,人人將是一尊佛。佛教的信仰是淨化內心的清新劑,提升人格修養的階梯。人人奉行五戒十善,從而使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從上面所述,不難看出信仰建設的重要性。末法時代,佛教弟子受外在環境的影響而信仰淡化、戒律松弛,叢林衰落。既爲佛子,當作佛事。我們應該努力從叁皈依開始,加強四衆弟子的信仰建設,提高四衆弟子的素質。因爲,凡是受戒,必有叁皈。最初入佛,固須叁皈;加受五戒八戒等,皆以叁皈爲得戒而納受戒體,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雖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中,沒有不行叁皈依的。另有受大乘菩薩戒者,在忏悔發願之前,也必先受叁皈。因此,雖說叁皈不是戒,卻是一切戒之根本(叁皈之中含有戒義)。叁皈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朝暮課誦,皆有叁皈,一切佛事的終結,也都應以叁皈爲宗本。故在小乘佛教的地區,他們把叁皈看得特別重要,以唱叁皈作爲行持,也以唱叁皈爲人祝願。所以,皈依是加強信仰建設的必備基礎。在四衆弟子素質提高後,我們的學修中就能更如法更莊嚴的顯現出皈依的功德,同時也就更好地讓衆生生歡喜心、發心皈依。所以,信仰建設更是升華皈依內在意義的方便法門。
總而言之,“茫茫長夜中,叁寶爲燈明,滔滔苦海中,叁寶作舟航”。只有走進佛教,讀誦經典,親近僧衆善士,善護身口意業,按照佛法僧叁寶的教誡來規範自己的行爲,才能認識佛教,才會發信,也才能信的切,行的真。
上述觀念,皈依很重要,大家都要好好發心皈依,對出家衆來說更是如此。皈依是進入佛門的第一課,是需要我們天天學、日日修的,因此可以說是一個很好、很重要的根本法門。佛、法、僧,並爲佛教的叁寶。佛教生命在現代的存在與發展,我看,不是或主要不是在佛學的現代知識化,就是佛學存在的理由與意義也並不是本身,而是在僧俗兩衆的信仰與修持,在衆生的生命。弘法也在弘揚佛法,並非以佛學的現代知識化爲目的。知識,再現代,對佛教生命的存在與發展,只能是個助緣,這兩者之間相互依持,皈依是進入佛門的第一課,它既是佛教信仰的最低標准,同時也是佛教信仰建設的最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