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法 出家人永恒的使命
內容摘要:末法時代,是人末而不是法末!面對這樣的時代,負有傳播佛教正法使命的出家人,天然的使命無法回避,弘揚正法就注定要伴隨自己前行。本文通過分析探討,面對現實,隨緣方便接引衆生,改變執著,回歸根本。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出家人需要面對和擔當,只能是弘法!通過弘法,改變別人,改變自己的局限和束縛。其實弘法本身就是修行!我們要珍惜學佛的因緣,不虛此生,放下不是放棄。
關鍵詞:末法 使命 弘法
《楞嚴經》說:“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法國哲學家巴斯卡在《思想錄》中說:“目前的時代,真理是那樣幽晦難明,流言又是那樣根深蒂固,以至于我們除非熱愛真理,我們便不能認識真理。”
作爲一個選擇佛教信仰的出家人,因緣是大乘佛教,那麼在現實中,定位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就必然是我們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佛教的發菩提心和行菩薩道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不二法門”。在《維摩經》的“法供養品”中,提倡用佛法供養自己和他人,從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千裏之行,始于足下,通過弘揚佛法,利益衆生,從而完成自利。應該說,這就是菩薩行!而弘揚佛法,利益衆生,就是“諸供養中,法供養最”。雖然如此,我們還要面臨幾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佛教面臨的現狀
1、古代印度佛教現實
從佛教的典籍中,我們知道:“九十六種外道”,“六十二種邪見”佛教傳播的困擾。當時的情行,印度沙門集團林立,都在追求和傳播解脫自在,于是有持苦行、牛戒、狗戒等。佛陀出世教以學佛成佛之法,如日麗中天、浩月當空,而佛陀的弘法環境不甚樂觀,于是有“生中國難”之說,據說是中印度的“摩竭陀國”。佛陀及弟子們也曾因爲弘法遭受過迫害,佛陀滅度後九百年左右,不僅部派佛教知見紛纭,就是外道思想對佛教的傷害已經到了不能擊鼓撞鍾敲打法器的地步。于是龍樹、提婆出世中興佛教,可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現代佛教的憂思
當走進佛曆2553年之際,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佛教的末法時代。就大陸而言,全國有幾萬所寺院。因爲弘法事業的欠缺,佛教的存在,單就人們把燒紙、算命、看風水誤以爲佛法而加以接受。雖然有人們對現實利益的誘惑,充滿功利色彩的成分,從而對佛教産生的誤解和誤導。但佛教自身責任的迷失成分是不容忽視的,扪心自問:“生爲佛子,當做佛事”,“弘法是家務”,“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等等。我們的出家人到底努力了多少?尤其是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寺院經濟隨之而增長的現實,出家人自身生存壓力減少,甚至生活條件更加優越的情況下,部分佛教徒不思進取;還有就是,佛教徒整體素質需要提升更是一個不爭的現實。。。。。。
但無論如何,對于弘法的熱情不足,阻礙了自身責任的擔當。于是,更多的人依然不了解佛教,無法受益于佛教。對于出家人自身的價值和成就,無疑是一種欠缺,正如孔子所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是吾憂矣!”
二、關于方便的思考
方便是相對根本而言的。而根本就是空、無相、無作叁解脫門。在《無量壽經第五》中,因地之際的阿彌陀佛--法藏比丘,因爲對定自在王佛的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不是相應,于是發心五劫思維空性。其實就是尋找“根本”的過程,因爲有了這個根本,“空性”加之願力和妙有,于是,衆緣和合,西方極樂世界得以成就。在吉藏大師《大乘玄論》中引用《大品經》說:“菩薩住二谛爲衆生說法,《大智度論》解釋”爲執有者說空,爲執空者說有“。可見,佛法中說有說空,都是方便。因爲本無實有實空,所以方便不能成爲借口,方便不是隨便。方便只是改變衆生執著的一種工具和手段,或者是一種修行的下手處。應當這樣感悟,根本是方便的根本,方便是根本的方便。
在《大乘玄論》中探討佛性”本有“和”始有“的問題,有時說”本有“,有時說”始有“,其實佛性非”本有“非”始有“,只爲不同類衆生說本說始。如因衆生無有信心,爲鼓勵而說”本有“,但又因衆生懈怠,從而說因修而證,于是又說佛性”始有“。《大智度論》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化人。“佛教的弘法過程就是要通過種種的善巧方便,回歸最終根本;擁有根本之際,運用種種善巧方便,廣結善緣,廣度衆生。佛教的弘法本身就是一種修行,一種功德,不僅要身體力行,且要隨喜贊歎功德。因爲這樣的過程,必將利益無量衆生,從自我的認識局限中走出來,誠如無盡燈海,重重無盡,無量無邊,我們也會因弘法而成就菩薩行。因爲實踐菩薩行的衆生,通過方便的精神洞察世間的苦難,種下無量智慧的種子,讓無我的證量,超度每個人心中的黑暗與忌妒,從而委屈自己,照亮世間。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如菩薩一樣傳染利益衆生的疾病,從而使利益衆生的行動,遍布世間的每一個角落,只要需要,菩薩就會出現。弘法這樣一種方便,必然是衆生所需要的,當然是不能迷失方向的”根本“。
叁、佛教的當務之急
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擁有的因緣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加優越,無論是社會發展的環境,還是佛教所擁有的資源。且不說,佛教經典的完備應當備加珍惜,如義淨叁藏所說:”後人不知前者難,往往講經容易看“;加之電子傳媒、網路弘法更加簡潔明了;還有中國大陸幾十所佛學院的設立與培養僧才的成效,都應當擔當嘗試弘法實踐,一個全面提倡弘法的因緣正在成熟。
記得2008年,中國佛協組織了講經交流活動,至少是一個契機,提升弘法人才的素質,並且創立一個特殊環境,使更多的佛教徒形成廣範的共識,邪見邪教才會得到扼製,當然還有修行的方向不會偏離軌道。
我們所弘揚佛法的內容,應當緊緊維系《維摩诘經》中所宣導的標准:”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義不依語“。因爲”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雖然善知識難遇,但善知識必然要對弘揚正法負責!
當然,我們可以欣賞許多高僧大德的弘法經驗和實踐,但我們自身也需要擔當和行動,通過弘揚佛法這樣一種方式,需要在利他中完成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