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道與菩薩道的關系(釋大航)

  解脫道與菩薩道的關系

  釋大航

  臺灣金剛寺住持

  內容摘要:解脫道與菩薩道非爲對立的二法。菩薩道行者不該否定解脫道的價值,反應正視菩薩道中相應解脫道的教義,將其離欲清淨的功德力轉爲菩薩道的資糧;然亦不可忽視唯菩薩道方能指出一條完整的成佛之道,這正是菩薩道不共解脫道的價值。

  關鍵詞:菩薩道 解脫道 共中士道

  一、前言

  傳統北傳佛教向以大乘菩薩道自許,對聲聞解脫道則有意無意地鄙視其價值,更從未料到大乘菩薩道想當然耳的主流地位會被質疑,會被否定。如今,由于世界交通便捷,文化傳遞的管道多元且快速,其他區域的佛教思想輕易可得,傳統北傳佛教的內涵與功能開始必須接受其他佛教體系的直接對比。佛法興于世,不外是爲了令衆生離苦得樂,入佛知見,而戒定慧叁學正是達此目的的手段。今人正以戒定慧叁學的實際作用來檢視南北傳佛教的異同。再怎樣崇高的教理必須能發揮其超越生死的實用價值,否則也僅僅是空談而已,終爲人們所遺棄。本是代表釋尊本懷的北傳大乘菩薩道,由于自身過分偏傾于宗教儀式,及與世俗慈善事業合流,模糊了佛教不共世間的本質,故而其價值與可行性開始被質疑,甚至連其存在的真實性都被否定。

  今日,解脫道與菩薩道在不識者的眼中似乎成爲對立的二法。偏執與相互否定實已扭曲了佛法的原貌。有鑒于此,筆者嘗試藉由本文厘清解脫道與菩薩道的關系,爲二者之安立提供幾個思惟面向。

  二、叁乘與一乘

  要論解脫道與菩薩道的關系,須先回歸到一個原點,即二者同是釋尊所說之法。同一覺者,同一智慧,豈會說出相互對立之法?正如《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所說:

  “我有方便力,開示叁乘法。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

  今此諸大衆,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T09, p. 8, b27-c1)

  此中所說“叁乘道”與“一乘道”不必然是說法時間先後的關系,所謂的“會叁歸一”也不必然要否定叁乘後,另外顯示唯一乘。應該如天臺智者大師所說,若依“相待判”,佛法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之分;若依“絕待判”,四教皆是釋尊本懷所流露,四教皆圓。因此在同一經的《譬喻品》則說:

  “汝等當知此叁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系,無所依求。乘是叁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禅定、解脫、叁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T09, p. 13, b15-18)

  佛法之所以有叁乘之分,都是世尊爲度化不同根性衆生,以其方便力所作的善巧施設,並非是截然對立的叁法,反而”皆是聖所稱歎“的。叁乘之所以別異,是從衆生邊來論的,是從教法施設來論的,並非真如實相上的差異,亦非釋尊說法智慧上的差異。

  茲再從另一角度來看,所謂”法不孤起,仗緣方生。“一切世出世間法,無不依緣而生,實皆無自性,即便是一乘法,亦不過是開權顯實之用而已,何曾有自性一乘法的存在。此義就如釋尊付法予迦葉時所說一樣:”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藉此偈頌也可以了解,叁乘法並無本體上的差異。

  准上所說,既然解脫道與菩薩道之間,不論從教法起源皆承釋尊來看,或是從所依理體皆歸緣起性空來看,皆得以會通一處,自然兩者在實踐運用上,必也不會互相捍格。

  叁、菩薩道含攝解脫道

  佛法常說諸法無自性,衆生佛性平等,但同時也承認衆生的業感緣起是無量差別的,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衆生既因業力招感而生娑婆,那麼爲煩惱所牽,則是必然之事,這是修行的現實。若忽略這些既成的業報,不思出離,侈言不畏生死,于五濁惡世廣利衆生,無異是癡人說夢。因此,修習解脫,超越生死煩惱,是叁乘共義,即便菩薩道行者亦是不舍此行,其如《瑜伽菩薩戒》所說: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菩薩不應欣樂涅槃,應于涅槃而生厭背;于諸煩惱及隨煩惱,不應怖畏而求斷滅,不應一向心生厭離,以諸菩薩叁無數劫流轉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說,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何以故?如諸聲聞于其涅槃欣樂親近,于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如是菩薩于大涅槃欣樂親近,于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其倍過彼百千俱胝。以諸聲聞唯爲一身證得義利,勤修正行;菩薩普爲一切有情證得義利,勤修正行。是故菩薩當勤修集無雜染心,于有漏事隨順而行,成就勝出諸阿羅漢無雜染法。“(T24, p. 1112, c16-29)

  文中具體點出菩薩亦是”于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于”無雜染心“精勤修集,只因”普爲一切有情證得義利“,所以才未急求自了。

  再者,雖說菩薩爲度衆生不離生死,但這並不表示菩薩如同凡夫一般,無知地承受生死苦。應如《寶積經》所說:”譬如有諸蓮花生于水中水不能著,菩薩亦爾,生于世間而世間法所不能汙。“因此,菩薩也要爲出離世間法之汙染,廣修一切解脫道。這如瑜伽菩薩戒所說: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于別解脫毗奈耶中,將護他故,建立遮罪,製諸聲聞,令不造作,諸有情類,未淨信者令生淨信,已淨信者令倍增長,于中菩薩與諸聲聞應等修學,無有差別。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爲勝,尚不棄舍將護他行,爲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長,學所學處,何況菩薩利他爲勝。“(T24, p. 1111, c4-11)

  又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所說:

  ”須菩提!菩薩摩诃薩內身中循身觀,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外身、內外身亦如是,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亦應如是廣說。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诃薩摩诃衍。“( T08, p. 254, b11-15)

  菩薩道亦將聲聞戒法視爲”應等修學,無有差別“,同時修學聲聞禅法--四念處,以”除世間貪憂“,甚至將一切聲聞解脫法皆視爲摩诃衍。由此,修持菩薩道者應當正視菩薩道內攝解脫道的事實,將解脫道離欲清淨的功德力轉化爲菩薩道的資糧,而不該再盲目地否定解脫道了。

  四、解脫道與菩薩道之別異

  前節雖說明了解脫道與菩薩道間有相通、相攝之義,但並不因此證成二者可完全互相取代,因爲二者之間存有不可取代性。雖如前節所說,叁乘之間並無絕對之對立性存在,然其中卻有一道理需抉擇。從緣起性空來看,叁乘之”體“是無差別,然若從性空緣起來看,叁乘的”相“與”用“卻不能說無所差別。所依仗的緣不同,所顯的德用亦不同,所度的機自然不同。若含混籠統地將叁乘打成一團,不僅違背緣起法則,也破壞了世尊慈悲因應衆生種類不同所施設的善巧方便。此處特舉兩點,以顯示解脫道與菩薩道在對應衆生種性差異性的善巧上,是存有不可取代性。首先談二者所感果德之差異。阿含經向來被認定爲聲聞根本教典,然在《雜阿含經》卷二十六卻說到:

  ”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于大衆中師子吼而吼。如此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與聲聞種種差別。“(T02, p.187,b2-5)

  不僅十力是羅漢所無,十八不共法亦是羅漢所不能證得的。聲聞教承認阿羅漢非等于佛,其教法所揭示的實踐法與果位,最高也只到阿羅漢果。問題是,得阿羅漢果後,便不受後有,超出叁界,接著應該修持何種法方能到達佛果?在聲聞解脫道裏,並不能找到明確的修行規劃。若然,衆生可以修成阿羅漢,但與佛之間卻似有一個不可跨越的鴻溝。佛不是自然天成,而是由衆生修成,這是諸佛教的共義。然若依解脫道的修行體系,佛果卻是無由獲致。事實上,佛是修持菩薩道而成的,唯從菩薩道才能了解佛爲何擁有阿羅漢所沒有的十力與十八不共法,亦唯有菩薩道才能填平這一個不可跨越的鴻溝。菩薩道除了收攝了解脫道,更明確指出一條完整的成佛之道。這正是菩薩道不共解脫道的價值。

  再者來談解脫道與菩薩道二者發心與修持善巧的不同。解脫道對應于《菩提道次第略論》的叁士道,即是其中的中士道。該論將中士道分爲正中士道與共中士道二種。正中士道是指以聲聞出離心修持解脫道,以超越叁界,解脫生死,證入寂滅爲志,因此不以證佛菩提爲最終目標,亦無願于生死海中恒度衆生。至于共中士道則是整體菩提道的一部份,擇取與解脫道相共的戒定慧爲菩提資糧,作爲進修上士道(菩薩不共法)的階梯,其目的仍然是向于成佛。因此修學共中士道其實就是菩薩道的一環。就菩薩道而言,並無純粹、單獨的正中士解脫道的修學,這一點是必須明確厘清的。

  正中士道與共中士道兩者之差異,另可以下面例子來說明,例如甲車從A點出發,終點站是B,到了B必然下車,無法繼續向前。另一乙車,從A點出發,終點站是C,雖經過了B,也不會下車,非到C站絕不中停。雖從 A站到B站的距離與過程,對甲乙二車而言,是相似的,但從登車一刻開始,二車的發心與善巧方便已經不同。甲車猶如正中士解脫道,而乙車則如菩薩道。

  因此,站在菩提道的立場修學解脫道法要與純粹站在聲聞立場修學解脫道是大不相同的,前者不到佛地是決不中止,後者則是但求自了,偏取涅槃。此二者若未明辨,未具堅固菩提心,以爲先修解脫道,後可再轉修菩薩道,則可能因一開始即以厭離生死的發心相應作意修持解脫道,而取證聲聞果,進而斷絕成佛可能。其如《大智度論》卷31所說:

  ”複次如比丘破四重禁,是名畢竟破戒,不任得道。又如作五逆罪,畢竟閉叁善道。若取聲聞證者畢竟不得作佛。“(T25, p. 289, c20-22)

  此種見解亦出現在《維摩诘經》等不少經典裏,雖然後來《法華經》有開出回小向大的可能性,然而取證聲聞果畢竟已成爲成佛的障礙。可見修學解脫道之前,須先建立菩薩道正見,厘清解脫道與菩薩道的關系,才不致于背離原初欲成佛道的發心。

  五、菩薩道之衰與興

  菩薩道積極利益衆生,理應是一切佛子歸心之處。但是,觀察近來許多有心修行的人紛紛往南傳佛教國家去求法的現象。這似乎透露出一項訊息,即北傳菩薩道所呈顯道風與生活型態,已然漸漸被人所質疑了。是何原因導致這樣現象的産生,因素衆多,非一時得以俱說,但若了解菩薩道的基本精神,或許可以從中找到一些脈絡。

  菩薩道是以大悲爲上首,是采積極直接面對衆生的態度,正如《普賢行願品》所說:

  ”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T10, p. 846, a21-22)

  又如《瑜伽菩薩戒本》所說:

  ”以諸聲聞自利爲勝,不顧利他,于利他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可名爲妙。非諸菩薩利他爲勝,不顧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得名爲妙。“ ( T24,p. 1111, c15-18)

  菩薩道並不像聲聞解脫道以少事少業少希望住爲妙,既然衆生是菩提滋長處,當然須積極接觸衆生,于利他善行要多事多業多希望住。這本是釋尊應化世間的本懷,亦是佛子所當依教奉行的。但也正因爲這種積極入世的性格,使得菩薩行者易爲世間法所染汙,而成爲敗壞菩薩;它也爲煩惱之人提供了一個以世間法混同佛法的借口,可以冠冕堂皇地拿著菩薩道的旗幟,遂行自己的欲望。如此,叁寶外相既被混淆、汙損,衆生對佛法的信心豈有不退減之理。

  這不應是菩薩道思想的原罪,谛實來說,反而是因爲菩薩道精神的衰頹與被模糊,才導致此一現象的産生。此一弊病的解決之道無他,重顯菩薩道原本已內含的解脫道精神。換句話說,重視共中士道的修持,強化對業果、苦、無常的觀察,使出離心得以具體養成。出離心若堅固,便能製止世間染汙心的生起。尤其出家菩薩既現聲聞外相,更應持守聲聞戒法,方能”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長“,如此”生于世間而世間法所不能汙“的清淨菩薩相才能真實顯現。當然,此等叁乘共法的修持,必須貫徹始終地與悲心、菩提心相應,方不致于落入另一種菩薩道的衰退。

  

  

《解脫道與菩薩道的關系(釋大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