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禅宗修學體系的建設——以曹洞宗禅修理論爲例
內容摘要:佛教各個宗派都有修學體系。本文就禅宗一花五葉中的曹洞宗禅修理論加以梳理,從"五位說、無心合道、絕叁滲漏"叁個方面,闡述了曹洞宗修持方法細密嚴謹、簡便易行;修行次第層次分明、循序漸進;修學宗本契理契機、究竟圓滿的禅修特色。
關鍵詞:禅宗 曹洞宗 修學體系 偏正五位 無心合道 絕叁滲漏
契理契機的佛教修學體系不僅對四衆弟子的修持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而且對推動佛法的弘揚具有重要意義。當代佛教修學體系存在諸多問題,其建設與完善還任重道遠,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有必要對佛教已有修持法門進行反思和總結。佛教修行以悟爲本,依人的根性不同而有異,所以法門衆多,宗派林立。禅宗是最具中國特色、影響最爲深遠的佛教宗派,禅修法門也最契合中國人的根性,曆史上禅門高僧輩出、祖師衆多,修證有成者更是數不勝數。自六祖慧能大師弘揚直指人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頓教禅法之後,禅宗"一花開五葉",衍化出沩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五家,造就了禅宗在中國曆史上的繁盛局面。
曹洞宗延綿千年,傳承不絕,影響遠達海外。在禅法修持上,曹洞宗一直以細密著稱,法眼宗文益禅師在《宗門十規論》中說:"曹洞則敲唱爲用,臨濟則互換爲機,韶陽則函蓋截流,沩仰則方圓默契。"所謂"敲唱爲用",即師徒一敲一唱,以回互不回互之妙用,使弟子覺悟清淨本性。曹洞宗強調"回互"說,注重理事圓融,體用無礙,並依此建立各種"五位"說,以此接引、勘驗學人。《人天眼目》中說:"曹洞宗者,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應物,就語接人。"
大體而言,曹洞宗的禅修法門以五位說爲綱要,以"無心合道"爲宗本,以"絕叁滲漏"爲機用。
一
曹洞宗汲取華嚴宗理事無礙理論,秉承石頭希遷圓轉無端的禅法,以回互說爲根基,提出了偏正五位、君臣五位、功勳五位等禅修法門,以此來界定禅修階位和衡量禅修者的修行境界。偏正五位是指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兼中至(或偏中至)、兼中到。君臣五位是指君位、臣位、臣向君、君視臣、君臣道合。功勳五位是指向位、奉位、功位、共功位、功功位。此叁種五位說之間具有相互對應關系,下面以偏正五位說爲主來加以簡要說明。正位即理,即體,即君;偏位即事,即用,即臣,正偏回互,構成五種關系,是爲偏正五位。
(一)正中偏:即"孤理而缺事……背理就事",由體起用,君重臣輕,修行者剛開始觀心,自性未明,只見事物,不見理體。良價禅師頌雲:"叁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昔日嫌。" 意思是,黑多白少,故相逢不相見,體用失度。此階位的參禅者雖然隱約感知本體界,但並沒有證入本體,仍然落在偏位,還沒回到正位上來。正中偏,相應于功勳五位中的"向","向"是趣向之意,指發初心,亦如始覺,始覺心體清淨,生凡聖心,執于聖境,厭離世俗,故雖生趣淨之意,卻未消除分別之心。
(二)偏中正:即"孤事而缺理……舍事入理",體少用多,臣重君輕,參禅者昧于本來,于理不曉,良價禅師頌雲:"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觌面更無他,休更迷頭猶認影。" 意思是,有用無體,雖然分明見面,卻不見本來面目,迷頭認影,真性迷失,執著妄相。此階位的參禅者逐漸消除分別見解,舍棄具體事相,顯現真如法性,但是卻不懂得透過事相向上探求理體。偏中正,相應于功勳五位的"奉","奉"是承奉之義。奉依背立,知背則知奉,只知身外的榮華富貴,不顧本來之真我,便是舍本逐末,即是背,由此可知,"奉"便是要返本還源,由貪執之趣向轉爲歸心之承奉,境界更高。
(叁)正中來:即恰好處于正與偏的正中,"無化而無所不化",由體起用,以君視臣,用由體生,色依空立,故雖有而無,雖見非見。良價禅師頌雲:"無中有路出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意思是,心相事相,都無迹可尋,而真如佛性,不可直接言說,因爲說有說無皆不對,就像不能觸犯當朝皇帝的名諱一樣,開口便錯,所以縱有雄辯滔滔之才,也無用武之地。只有不直接說破,才能通達清淨本性。良價禅師雖然到處參學,但最終仍是臨水睹影而開悟。此階位的參禅者剛剛悟明本心,身心泯滅無余,隨順萬象表現自在的妙用,"句句無語,不立尊貴,不落左右",雖證入聖境,卻不居聖境。正中來,相應于功勳五位的"功","功"即功用,向與奉皆是返本,以回複本來爲功,此後則是由真化俗,從體起用,此功用從本寂之體而立,不同世俗之事功,故無用爲用,無功爲功,萬緣放下,端然正坐,便是功勳。
(四)兼中至:或作偏中至,兼即兼帶,兼帶前面正、偏二位,卷舒自在。至,指趣向聖境,如人歸家,雖未"到"家而在途中。即從用歸體,臣奉于君,如此有體有用,有君有臣,體用兼備,君臣協力,只是欲到未到,將合未合,故賓主曆然,法境相敵。良價禅師頌雲:"兩刃交鋒要回避,好手還同火裏蓮,宛然自有沖天志。"意思是,對于真正的修行有成者來說,凡聖、染淨、生死涅槃如同兩刃交鋒,但意在相合而非相害,如火中生蓮,水底揚塵,夜半正明,天曉不露,如此用中顯體,體中顯用,表現出一股沖天的豪邁氣概。此階位的禅修者,從事相差別的妙用中,體悟事相與理體相互冥合,而達到無想、無念的境界。兼中至,相應于功勳五位的"共功","共功"是言由體起用、從用歸體,體用相合,君臣同心,兩方面皆有功勳,故名共功。此階位,有君有臣,有法有境,雖各顯其性,卻不相掩沒,故百花齊放,千差萬別,山高水深,互不妨礙。
(五)兼中到:即兼帶前面四個階位,體用一如,君臣道合,爲修行的最高境界。良價禅師頌雲:"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終歸炭裏坐。"是說到此不落有無,不存兩邊,從容中道,非染非淨,非正非偏,凡聖不能明,諸佛不得辨,故黑似炭,暗若漆,修行至此,方稱究竟,出得常流,總歸這裏。此階位的參禅者體悟到,世間萬象都由本體派生,而又空無自性,從而證得涅槃,無論行住坐臥,無論說與不說,都超越對待,理事無礙,雖然已經出世,卻又隨緣在世間度化衆生。兼中到,相應于功勳五位的"功功","功功"即體用俱泯,理事混然,上下合同,與佛無別。
曹洞宗除了以偏正五位、君臣五位、功勳五位元來規範、衡量修行次第和修行階位之外,還有王子五位、賓主四位等教法,在此就不贅言。
二
在禅宗修持實踐中如何做到不斷向上精進?曹洞宗人認爲,最根本的就是要"無心合道"。何謂"無心合道"?"無心",即是放下妄想執著、去除私心雜念;"道",即禅道,佛道,也是禅修的終極境界。"無心合道"就是通過破除分別心,滅除無明,從而通達涅槃境地。"無心合道"說源自希遷禅師,希遷禅師十分重視破除衆生一切妄想知見。有僧人問如何是解脫,他回答:"誰縛汝?"又問如何是淨土世界,他答道:"誰垢汝?"再問如何是涅槃,他答:"誰將生死與汝?"門人大顛和尚向他請教:"古人雲:道有道無是二謗,請師除。"他說:"一物亦無,除個什麼?"他接著對大顛說:"並卻咽喉唇吻道將來。"大顛說:"無這個。"他說;"若憑麼即汝得入門。"可見,希遷禅師不僅強調破除對外境外法、人我事相等等執著,而且強調對佛境、本心等也不能有絲毫妄念之心,要體悟"一物亦無",做到心無所住,則自然遁入佛境。
良價禅師進一步發揮了希遷禅師的"無心合道"說,他有一首著名的《無心合道頌》,文雲:"道無心合人,人無心合道。欲識個中意,一老一不老。"在此,良價禅師明確地將人與道相對,闡明了人與道應該達到一種融爲一體的狀態。"道無心合人"是指道體遍于萬物,也就自然地合人,即存在于人的心體之中;"人無心合道"是說人都有自我之心,以區別我與他,從而造成人與道的隔離,只有滅除主體此種特有的分別心,人才能達到與道冥合的境界。良價禅師曾經說:"直須心心不觸物,步步無處所。常無間斷,始得相應。""夫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在良價禅師看來,衆生之所以迷惑顛倒,是心心觸物、附物的結果。因此只要不"觸物"、不著物就可呈"無心"狀態。 "無心"狀態才是真正的修行,才可以契合于道,體認道體。然而,道與人並不是一種平等的互融關系,"道"是絕對的、至上的,正所謂"一老一不老","老"是指身心的遷流變化、生死相續。人有生死流變,而道是不老的、永無變異的。短暫的人,契合永恒的道,人便與道同存;永恒不變的道遍在于人,成爲衆生存在的根本。
良價禅師的"無心合道"頌,爲曹洞宗的修持實踐確立起一個根本准則,影響深遠。其弟子居遁禅師專門爲此作頌十八首,進一步闡明了"無心合道"思想。其中有頌雲:"夫人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合頭。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亦休。"又雲:"尋牛須訪迹,學道訪無心。迹在牛還在,無心道易尋。" 由此可見,在曹洞宗人看來,無心是禅修的根本方法,只有心不爲外物所迷惑,念念無執,即爲"心空",禅修者就應該由無心而通達"心空",進而達到"道空"境地。也即是,要在平常動靜施爲中時刻護衛好本心,以無念爲宗,心行不受任何汙染,常保清淨,否則"合道"就成了一句空話。
叁
在具體的禅修方法上,曹洞宗亦頗具特色,其中"絕叁滲漏"最爲突出。所謂"滲漏",亦稱爲"有漏",即是有煩惱、有缺陷之義,因此,滲漏也即是染汙之義,絕滲漏即是滅除染汙,不爲私欲妄念所蒙蔽,恢複本心的清淨自在。
曹洞宗"絕滲漏"的修持法門可能源自于沩山靈佑禅師,據《五燈會元》記載,良價禅師向靈佑禅師問道,機緣不契,于是靈佑禅師就向他推薦昙晟禅師,良價禅師問此人如何,靈佑禅師說:"他曾問老僧,學人欲奉師去時如何?老僧對他道,直須絕滲漏始得。"
靈佑禅師"絕滲漏"一說較爲籠統,沒有明說,良價禅師的"絕叁滲漏"說則更有層次,更顯細密。良價禅師在本寂禅師辭別時告誡道:"末法時代,人多幹慧。若要辨驗真僞,有叁種滲漏。一曰見滲漏,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曰情滲漏,滯在向背,見處偏枯。叁曰語滲漏,究妙失宗,機昧終始,濁智流轉。于此叁種,子宜知之。"良價禅師將滲漏分爲叁種:一是見滲漏,是指根本習氣不斷,智慧未開,見解不明,心生執著,爲物所縛,故見惑很盛,墮在貪、嗔、癡等叁毒之毒海。二是情滲漏,是指愛欲旺盛,爲情識所困,心存愛惡,滯于二邊,不能自拔,意有偏私,故偏見執著之心很重。叁是語滲漏,是指以通過語言來窮究妙心,卻把握不住空體而墮于偏有的執著,此種人禅機禅理晦昧不清,沒有實證功夫,因而即便巧舌成辯,卻大失宗旨,機鋒相向,而終難開悟,困于"濁智流轉",道業卻毫無所進。 "絕叁滲漏"不僅是一種修持法門,還是一種勘測禅修者修證成果的准則。因而良價禅師叮囑本寂禅師要熟知並善加運用。
綜上所述,曹洞宗的五位說、無心合道說、絕叁滲漏說構成一套系統的禅修體系,體現出修持方法細密嚴謹、簡便易行;修行次第層次分明、循序漸進;修學宗本契理契機、究竟圓滿的特色,這對于當代佛教修學體系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 《瑞州洞山良價禅師語錄》
[2]《五家宗旨纂要》
[3]《撫州曹山元證禅師語錄》
[4]《景德傳燈錄》
[5]《五燈會元》
《略論禅宗修學體系的建設——以曹洞宗禅修理論爲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