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與大乘佛教的建設——佛、菩薩所有法門的施設全是爲了建立菩提心

  菩提心與大乘佛教的建設——佛、菩薩所有法門的施設全是爲了建立菩提心

  內容摘要:在衆多的修行法門之中,究竟哪種法門對盡虛空一切衆生最有益呢?那就是修習菩提心!時時持守菩提心,發利他願,愛惜一切衆生,這就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所在。每次修行皆回向一切衆生能離苦得樂,這即是大乘佛教之菩薩行。

  關鍵詞:菩提心 慈悲心 大乘佛教 利益衆生 

  一、前言――菩提心與大乘佛教的關系

  大乘佛教的心要、菁華,是菩提心;大乘佛教的基礎,也是慈悲心――菩提心就是覺悟者的慈悲心。大乘佛教行者因爲悲心,自己不僅能脫離輪回苦,也不忍其他衆生受苦。懷抱著大慈悲祈求開悟,以利益一切衆生,即是菩提心,此即爲大乘佛教的關懷和終極目的――徹底解除所有衆生的痛苦。

  當慈悲心發展到一定程度,我們的內心會湧現對衆生的責任感。這時,我們便會生起願力,希望自己愈加精進以服務衆生,佛教稱此爲獲得菩提心的願力。能夠達到此境界者,即是菩薩。菩薩度化衆生獲得解脫的心,即是大慈悲心。決心把所有的衆生從輪回的苦難中解脫出來並使他們成佛,這就是發菩提心!所謂菩提心,乃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略稱,直譯作“無上正等正覺心。”簡而言之,即是“願與一切衆生共成究竟佛道”的堅固誓願。

  大小乘法的分野雖可從多方面,諸如空性見、慈悲、福德、善巧等等教義來區別。然而,其間最根本的差異,正是以菩提心的有無來加以分別。因此,對于一個初發心的大乘行者而言,最重要的核心功課就是要在日常的修行生活中,努力地發起並增長自己的菩提心。所以,在衆多的修行法門之中,究竟什麼對盡虛空一切衆生最有益呢?那就是修習菩提心!時時持守菩提心,發利他願,愛惜一切衆生,這就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所在。

  在基本佛法的正見確立後,開發其大乘心志,實爲修行第一要務。因此,在修行之始,必須堅定自己的內心:修行是爲了六道衆生以及每一個處于中陰的衆生而證得菩提心。每次修行皆如此回向一切衆生,這樣的修行即是大乘佛教之菩薩行、菩薩道。

  二、菩提心建構所有法門

  修行必須以大悲心和利他心爲基礎而生起菩提心,也就是爲了讓一切衆生從痛苦中解脫而立志成佛之心。菩提心是大乘佛教通往證悟道之門,如何能擁有菩提心,根基就在大悲心。對大乘行者而言,菩提心是有則皆足,無則皆缺的教示。

  菩提心是佛陀所說八萬四千法門的心要、菁華。諸如積集福德智慧資糧、淨除業障等所有法門,都是令這個如意寶――菩提心――在內心萌芽的方便而已。當自心菩提心一旦生起,無論修持那一個法門,都能帶領行者成就圓滿佛果;如果失卻菩提心,修持任何法門也不能達致圓滿佛果。

  世尊所教授的所有法門,皆是令我們心生菩提心之善巧方便。任何“見”和“修”之教授如果缺乏菩提心,就算行持是何等的深奧,對于成就圓滿佛果來說,也是毫無效用。

  此外,還有慈悲心的修持。無論修持任何法門,包括了數百種不同的真言和各種禅修法門,但其中若是少了慈悲心,即沒有任何法門能引導我們成佛,甚至會成爲輪回或墮入惡趣的因。

  菩提心、悲心、慈心的成就,能徹底轉化衆生的心。舍自己而只珍愛他人就是菩提心發揮極致的表現。如果能以菩提心的動機、慈悲心、饒益有情之心念來發表一場演說,每一字、每一句都會産生大善業,大樂因。爲什麼呢?因爲這個演說是以希望一切有情獲得安樂爲發心。如果能以對一切有情的慈悲心爲發心來修持禅修、念佛、拜忏等所有行門,這些法門將會成爲不可思議的善巧方便,能積聚廣大的功德,淨除心相續中累劫的障礙和惡業。

  在所有的修法中,菩提心最爲珍貴。在所有的快樂中,擁有菩提心的喜悅最大。菩提心是整個修行之路的泉源和根本。若師長教導你這最高教示的發心,其實他已將你置于大乘道上,所以較開示其他法門的師長更有恩德。

  叁、菩提心教法的開展

  1、積聚福德、智慧資糧

  令菩提心堅固之方法,就是積累福德、智慧的資糧。龍樹菩薩雲:“願一切衆生都能圓滿二種資糧,得到二種最殊勝的果報。”衆生在未成佛之前,都必須累積二種資糧:福德和智慧。大悲心是福德資糧,可證得色身(色身、報身),智慧資糧可證得法身。

  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是相輔相成的,因爲大乘分福德(方便)與智慧二法門,所以二者是不可分而且需要雙修。佛弟子要修習智慧資糧,就要認識空性道理;想學福德資糧,就要見緣起、見因果,了解何謂“應修”及“應斷。”

  2、培養慈心、悲心能量

  修行者最大的財富就是慈悲,這是富于財寶的修行。培養慈悲心就是要了解衆生都是相同的,擁有相同的苦痛。我們應尊敬受苦的人,並了解你與衆生不可分割,也不優于一切衆生。

  在修習菩提心之前,必須先修平等心和大慈悲心。亦即觀一切衆生平等,不管是喜歡或討厭的人,都不要生起貪愛或厭惡的分別心。經過這樣的觀修,會覺得與所有衆生都很親近,有如朋友般關愛他們,因而能生起慈悲心。

  接著可以修二種發展菩提心的方法:

  一、是自他相換法:思惟所有衆生都和自己一樣希求快樂,不喜受苦,所以我沒有任何理由特別愛惜自己,而不愛惜別人。既然自己深知輪回之苦猶如身處火中而希求解脫,所以同樣也無法忍受其他衆生受輪回之苦,而想救拔他們解脫輪回,這是菩提心的根本。

  二、是七支因果觀修法:首先觀一切衆生都如同我們的母親,憶念他們的恩惠,生起大慈、大悲心,進而發起一份殊勝的利他心,堅定地以引導一切衆生得到安樂,尤其是證得無上正覺的究竟樂爲自己的責任,亦即生起爲了利他而欲證佛果的菩提心。

  菩薩于一切衆生生大慈悲,並作是思惟:“我今以此如實叁昧法門如實知,爲令一切衆生成就!”是故《佛說決定總持經》雲:“菩薩摩诃薩如是如實知衆生心:于未得解脫衆生不生嗔心,得解脫衆生不生喜心,唯于未得解脫衆生生大悲心,得解脫衆生生大慈心。”

  菩提心是爲了一切衆生的福祉,企望成就完全證悟的利他心態。菩薩行是大乘佛教的本質,是慈悲精神之具體展現。

  四、結語――共創自利、利他的世界

  《大寶積經》雲:“發心菩提者,誰不隨而學,堅住于正法,得如是功德。是故求道者,常應勤求法,以法求自利,增益于菩提。”

  《大方便佛報恩經》雲:“菩薩知恩、報恩,成就智慧,破壞無明,莊嚴菩提。以四攝法攝取衆生,爲菩提道修行智慧,以知法界故受身安樂,是名自利;能發衆生世間之事及出世事,是名利他。能壞煩惱、智慧二障,是名大果。”

  菩提心的修習重點,乃是以徹底利他之觀想,來轉化自身的無明。因此能根本地減低修行者的我、法二執,趨向中道實相的法界體性,從而使行者能快速地證入圓滿佛慧--即勝義菩提心。這種不共于聲聞、緣覺行果的“獨菩薩法”,正是一種最典型且重要的大乘修持法門!大乘佛教立足于菩提心,修學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精神內核,而成佛就是菩提心的圓滿成就。

  在日常生活中修持菩提心,是修學佛法最好的方式。佛法是爲了要解決我們的問題,讓我們遠離苦及苦因,並造樂因;如果內心不守護菩提心,所做所爲就不可能變成佛法,心中就沒有歸依處。菩提心能轉化衆生的生活,以菩提心、慈悲心、利益他人之心所做的每一項行爲,都會成爲一切有情的安樂因。修行道上若遇任何困難、障礙,只要思惟修習菩提心,任何障病就都不能爲難。就算生活忙碌,沒有時間修行其他法門,但只要把全部心力放在菩提心的修持上,無論遭遇多少障礙、困難,從菩提心就可以生起無窮的利益,帶來現世及來世的安樂,是成就利他事業、引導一切衆生成就圓滿佛果最殊勝的因。

  要讓的生活過得有意義、有利益,就以菩提心──最究竟的善心──來過生活。在一天之中,努力用菩提心來做每件事。即使無法修持菩提心,也要盡量懷著一顆善良、慷慨的心去過生活。究竟的善心是爲了服務一切衆生而希求佛果的心。如果有了菩提心,我們便能很自然地持守了戒律,而且保護了自己,也增長了慈悲心。祖師大德曾經說,菩提心就像樹的主幹,有了菩提心才能生出枝葉花果。菩提心是菩薩行六度的主要原動力,也是得到智慧和方便的基礎。並且是菩提心使人尊貴,而不是人使得菩提心尊貴。因此菩薩都以珍貴的菩提心當做主要的修行法門。 

  《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名魔業。”一個不了解菩提心的人,雖自認爲是大乘人,行大乘法、修大乘行,那也不過是自以爲是的見解罷了。今日的佛教處處提倡菩薩道、建設人間淨土等等宗旨,因此菩提心、菩薩行的根本正見也就更顯得重要了。如果不了解菩提心的正確意涵,當然就不能引發正確的大乘因行。既不能引發大乘的因行,而卻希求大乘的果覺,豈非緣木求魚?經雲:“勤苦修行,非涅槃因”,正是此類!

  菩薩的修行是從不平等的凡夫心擺脫出來,發起菩提心之後,即能認識到一切法的平等性、認識到一切衆生的平等性,故能對一切衆生生起真實的平等心,無好惡親疏的分別。菩薩的慈悲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雲:

  “念諸衆生如念子想者,起二種心:一者、能如父母念子,遮護諸惡;二者、常于一切衆生不舍慈心。”

  佛陀視諸衆生猶如獨子,視諸衆生爲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這種大乘平等慈悲的思想,遍及切衆生,都能平等無別地看待。

  淨化世間,從心開始。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應從菩提心淨化自我做起,不斷完善自己的道德,以菩提心、慈悲心去圓滿生活的一切,弘揚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爲行相的菩提心,是宣導大乘佛教的根本之道。

  

  

《菩提心與大乘佛教的建設——佛、菩薩所有法門的施設全是爲了建立菩提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