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與在家修行

  人間佛教與在家修行

  一直以來,佛教在很多人的心裏是消極的,是逃避現實的一種行爲方式。比方,在《楊家將》中楊五郎在浴血戰場,看到親人士兵悲壯的死去,他選擇到五臺山出家爲僧;《紅樓夢》裏賈寶玉因爲家族的風雲起伏,人情的悲歡離合,以及和林黛玉愛情故事,最後也選擇了出家。

  經常聽到人講看破紅塵,削發出家,讓我對佛教産生了一種偏見,認爲到寺廟去是求得個人及家庭的平安幸福,燒高香,算命求簽。

  1992年我有幸接觸到從臺灣高雄來中國旅遊的陳先生,從他的交談中,我第一次聽到星雲大師的名字,也第一次聽到“人間佛教”這個詞,它對我的一生引起巨大的變化。

  當時我問陳先生怎樣保護自己心靈的清淨,一塊屬于自己的淨土不被外界的汙穢所侵蝕。他告訴我,要想自己不被汙染,就要自己走出去,先把自己周圍的環境打掃幹淨,從自己做起,再感化自己的親人朋友,最後擴大到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整個世界。在高雄佛光山星雲大師所推廣的“人間佛教”就是這樣講的。

  我被“人間佛教”這個全新的詞,全新的觀點所打動,希望有緣接觸到星雲大師,接觸到人間佛教。

  後來我來到北歐丹麥,機緣巧合地遇到歐洲佛光山的弘法師,並擔任兩屆國際佛光會哥本哈根協會會長,有機會親身學習和體會到人間佛教的深邃意義,並爲它而折服。

  它能幫助我們明白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實踐重于閑談,大衆重于個人,社會重于山林。同時它也幫助人們淨化道德思想,升華大家心靈精神。讓生活既有物質,也有精神。有向心外追求的世界,也有向心內探討的世界。

  一、從人道到佛道

  在《法華經》中,佛以盲龜浮枯木的譬喻,來贊歎出生爲人的可貴。在《阿含經》中,也用“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來感慨人身的難得。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弘化在人間,佛陀所有的教言,無不是以人爲物件。

  人間佛教就是以人爲本,從理念上講,入世重于出世,生活重于生死,利他重于自利,普濟重于獨修。

  人間佛教同樣非常注重發心、信仰、修行。培養我們時刻記住“發慈悲心,人我無間;發信願心,常隨佛學;發菩提心,上弘下化;發無我心,擴大完成”。

  慈悲本是弘法的根本,失去了度衆生的慈悲,就沒有佛道可成;方便是弘法的應用,不能隨衆生不同的根器善巧運用方便,就不能圓成度衆的工作。

  衆生入道的法門衆多,寺廟的法會固然可以得度,生活裏的文藝,書畫,音樂,茶道都能引度有緣的社會大衆。有的人見到莊嚴的殿堂而入道;有的人聆聽鍾鼓梵呗而入道;有的人嗅聞芸芸衆香而入道;有的人品嘗美味佳肴而入道;有的人朝山拜佛而入道;有的人感悟生命的無常而入道。要讓人的六根成爲引入佛道的方便之門。

  人間佛教以佛法和世間法相融合,以無量的方便,給予大家慈悲歡喜,讓人們能奉行諸善,增益道德。效仿觀世音菩薩弘法度衆的勇猛精神,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

  當今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我們身爲佛教徒不能隱遁于山林,安身于自我的狹小天地,而不顧衆生的疾苦。“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我們不僅要用佛教的八正道來堅定自我的正信,還要以佛法的緣起觀,讓大家相信世間一切是因緣和合所生,懂得尊重生命,珍惜人身;以佛法的因果觀,讓大家相信善惡因果報應,世間有聖凡好壞,懂得惜福結緣,慚愧感恩;以佛法的輪回觀,讓大家相信人生有過去現在未來,懂得薪火相傳,生死一如。

  我們只有正確地認識因果,把世間所有一切都調和起來,使人間生活成爲最美好的生活,把人間視爲最好的修行場所。當我們面對國際形勢,經濟動態,自然環保,民主人權,優生保健,文化教育,以及自殺,核武,戰爭,家庭暴力,自然災害等各種現實問題,都以佛法的智慧,提出合情合理的對治辦法。

  星雲大師講“有佛法,就有辦法”,以叁皈,五戒,十善來約束自己的身,口,意。四無量心,六度四攝來造福大衆。如果能把這些化爲自己日常生活中爲人處世的歸依,那麼誦經拜佛是修行,談話會面是修行,愛語贊美是修行,改過行善是修行,休息娛樂也是修行。當下就是在實踐“佛道在衆生身上求”的道理,人道成,則佛道成。

  二、從入世到出世 

  衆所周知世間法是俗谛,出世間法是真谛。人間佛教是教我們先入世,以合理的經濟生活,淨化的感情生活,六和的處世生活,法樂的信仰生活,做入世的事業;後以出世的思想,時刻有人生無常的警覺,有遠離物質貪求的看法,有淡化情愛的觀念,有精進自我的要求,來增進道業上的進步。

  現代社會講究企業經營管理,投資理財,不過現在有些佛教徒一提到錢就一副談虎色變的樣子,其實沒有這個必要。在兩千五百多年以前,我們的教主佛陀也重視經商之道,重視儲蓄布施的,連有了錢財如何理財投資,在《阿含經》中也有提到:“一施悲和敬,二儲不時需,叁分營生業,四分生活用”。就是十分錢當中,十分之一拿出來布施,救濟貧苦,或供養值得尊敬的人;十分之二儲蓄以備不時的時候需要;十分之叁拿出來經營謀生,發展事業;十分之四要留作生活需用。

  人間佛教所提倡的一切事業,其實都是爲了關心國家的經濟,民衆的生活,包括現在的養老院,興辦學校,醫院,植樹造林等等,只要能對社會大衆,民衆幸福快樂的生活有所幫助的事業,大家都要積極參與。求福當求智慧福,增壽當增慈悲壽。

  在《佛說諸得福田經》中說:

  “複有七法廣施,名爲福田,行者福即生梵天。何者爲七?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園果,浴池,樹木清涼;叁者,常施醫藥,療救衆病;四者,作堅牢船,濟渡人民;五者,安設橋梁,過度贏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是爲七事得梵天福。”

  不僅僅是錢財上的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日常生活的行爲舉止,談吐言行都可以是布施。

  從占有到奉獻,有了布施也可以淨化人們的感情生活。愛的淨化就是慈悲,愛的提升就是智慧。《大智度論》中提到:“如慈母養育嬰兒,雖複屎尿汙身,以深愛故而不生嗔,又湣其無知。菩薩于衆生亦如是。”

  我們要把十二因緣中因愛惑,情欲,執取,業有而産生的生死回圈流轉的小愛,轉化爲對衆生的純愛,真愛,慈愛,淨愛的大愛。以慈悲運作感情,用慈悲淨化所愛;以理智淨化感情,用智慧領航所愛;以理法規範感情,用善美作就所愛;以般若化導感情,用德行加持所愛。

  《觀無量壽經》中提到:“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

  人間佛教遵照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提出的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四大信條,就是讓我們能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當我們每次誦唱叁皈依時,其中一句:“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統理大衆也就是“人和”,僧團也稱爲“和合衆”。這也同樣是我們在生活中學習的典範,我們每天從行爲上理讓恭敬他人,不侵犯他人,就是身和同住;在語言上誠懇和諧,就是口和無诤;彼此善心交流溝通,志同道合,就是意和同悅;共同遵守法製,人人平等,就是戒和同遵;在思想上,建立共識,就是思想統一;在經濟上,均衡分配,就是利和同均。

  因此“六和”是以思想,法製,經濟,語言,身行,心意爲民主平等的原則,是一帖安和止诤的良藥,也是人類追求世界和平的根本之道。

  佛教重視修行體驗,強調實修實證,在生活中能夠有一分證悟,就能去一分無明。工作是生活的重心之一,在工作修行方面,我們首先要學會懂得分配時間,規劃工作安排,准時上班,服裝端莊大方,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建立替人著想的美德。以布施,令衆生身心無憂;愛語,令衆生發大信心;利行,令衆生入佛之智。同事,令衆生信受法益。

  人間佛教發起淨化人心的叁好運動,身做好事,口說好話,意存好心,能化暴戾爲祥和,化妒忌爲贊美,化貪欲爲喜舍,化濁惡爲清淨。

  佛光四句偈寫到:“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禅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入世和出世其實都只是當下一念而已!

  叁、從自利到利他

  在《法華經》中以羊乘來比喻聲聞,只能自度,不能度人,好比羊車的奔跑,不能回顧後群;以鹿乘來比喻緣覺,修十二因緣以求出離叁界,稍有爲他之心,如鹿車的馳走,雖能回顧後群,但幫助不大;以牛乘來比喻菩薩,既能自度,又能普度衆生,如同牛的荷負,安忍普運一切。

  菩薩發上求佛道的菩提心,下化衆生的大悲心,發心普濟一切衆生的苦難,度脫一切衆生的苦厄,把衆生的苦難看作自己的苦難,把衆生的歡樂看作自己的歡樂。

  菩薩以菩提心爲因,大悲心爲本,行四攝法,令衆生畢竟大樂的方便心爲究竟,是先爲衆生,後爲自己的大乘心。如果我們凡事能多爲別人著想,多用一點慈悲心待人,必然也能從自利到利他,做個大乘菩薩。

  《發菩提心經論》中提到:

  “行布施,能流布善名,隨所生之處而財寶豐盈,此爲自利;能令衆生得心滿足,教化調伏衆生的悭吝,此爲利他。

  行持戒,能遠離一切諸惡過患,常生善處,此爲自利;能教化衆生不犯惡業,此爲利他。

  行忍辱,能遠離衆惡,達于身心安樂的境界,此爲自利;能化導衆生趨于和順,此爲利他。

  行精進,能得世間,出世間的上善妙法,此爲自利;能教化衆生勤修正法,此爲利他。

  行禅定,能不受衆惡而心常悅樂,此爲自利;能教化衆生修習正念,此爲利他。

  行智慧,能遠離無明,斷除煩惱障,智慧障,此爲自利;能教化衆生皆得調伏,此爲利他”。

  如果我們凡事能多爲別人著想,多用一點慈悲心待人,必然也能從自利到利他,做個具有包容歡喜的慈悲性格,護法爲教的無畏性格,實踐信仰的大乘性格,度衆善巧的方便性格的現代大乘菩薩。

  總結

  人間佛教對于當代社會思潮的發展提出了四個方面:

  第一,對于人間的不平等,提出平等的主張;和平要從平等中建立,平等必須人我相互尊重,有同體共生的意識。

  第二,對于生命的不重視,提出人本的思想,唯有人與人之間,無論親疏遠近,懷抱民胞物興,人我一家的胸懷,互相關愛,人類才有未來和平的希望。

  第叁,對于生態的不平衡,提出環保的觀念,我們要從惜福,惜緣,惜物做起,明白地球是我們的家,才有維護地球的全面環保的觀念。

  第四,對于行事的不合理,提出自然的緣起,開發人類善根,以慈悲喜舍作爲自然的生活,在自然中圓滿度化一切衆生。

  不可質疑,二十一世紀將會是以人間佛教爲主流的時期。讓我們四衆一起來推動佛教,一起努力弘法利生,將人間佛教本土化、國際化傳播至各國,淨化社會風氣;讓我們共同把佛教平等、融和的精神傳到世界每個角落,共同創造世界和平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法華經》

  2.《阿含經》

  3.《佛說諸得福田經》

  4.《觀無量壽經》

  5.《大智度論》

  6.《發菩提心經論》

  7.《佛光教科書》11期(佛光學)

  8.《星雲大師論文選》 

  9.《楊家將》

  10.《紅樓夢》

  

  

《人間佛教與在家修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