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華嚴宗的修行體系
佛教是重體證的,其體證的過程就是修習實踐。而要獲得圓滿的智慧解脫,就要按一定的體系進行修習實踐,所以修習體系對學人是至關重要的。佛教修學的總綱是戒、定、慧叁學,在實踐方面,戒、定、慧學如鼎的叁足一樣,是不可或缺的。佛經、律、論叁藏,是釋尊一代教義的集成,特別是佛所說《華嚴經》爲經中之王,爲根本大法。《華嚴經》不僅是佛教哲學理論的精華,而且是非常注重觀法實踐的。行者通過觀法以達諸法實相,契入佛的境界,達到佛教修習實踐的目的。《華嚴經》無論是教理教義,還是修行體系,都是最圓滿的,是世尊給我們指引的一條簡捷的無上菩提之路。也有人認爲華嚴太重理論,評華嚴爲“有教無觀”,甚至不重實修,並指出這是華嚴宗衰沒的主要原因。這種議論是值得商榷的。佛陀不可能給後人留下布滿荊棘的道路,等你再去創造什麼,關鍵問題在于我們的根性能否對華嚴修習體系進行正確的領悟、把握。
下面分六點,談一下我自己粗淺的理解。
一、帶果修因的神妙境界
《華嚴經》的核心是“法界緣起、因果圓融”,“因”爲成佛之因即法身理體,“果”爲成佛境界即“毗盧遮那莊嚴世界海”。《華嚴經》前八會反複談論法界緣起、“因果圓融”,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爲了將清淨的佛之體性即佛果由果位推移至衆生之因位--“衆生之心”,從而爲衆生成佛建立有說服力的根據。
釋迦悟道,初轉華嚴根本*輪,即從佛果之境界說事物之現起。《華嚴經·世主妙嚴品》中以十身來說明教主難思之德,來顯示遮那十種無盡法界身雲遍于法界成正覺。“盧舍那佛之果法”即涵蓋衆生界,因此衆生心中當下就有圓滿之“果相。”這是世尊初成正覺,在“海印”定中所炳現之真象,不可思議,廣大無邊,超越時空,不是一般衆生,乃至二乘所可了解的境界。此無礙妙境寂照照寂法界緣起,實爲諸佛自證境界,此亦爲華嚴最高境界,乃爲大覺真心、“海印叁昧”之所顯示。一真法界,即諸佛衆生本源清淨心也,此心爲萬法之根本。而此法界體是一心,性起乃不待他緣,直接由其自性本具的性德而生起。
在《華嚴經》中以第一品至第六品經,經文所以反複介紹了盧舍那佛之果德及其爲普莊嚴童子時之因行。爲“舉果勸樂生信分”,現種種神變,示種種莊嚴,顯示如來依正二報之莊嚴境界。世尊欲令一切菩薩得如來無邊境界神力,放眉間光,遍照十方。一一塵中現無數佛,顯如來無邊境界神通之力。一一毛孔現種種光明,一一光中現刹塵菩薩。遍事刹塵諸佛,遍度刹塵衆生,廣現入不可說佛神變海,廣明行境。這是顯示華嚴法界體性智悲自在無礙無盡之相,舉果勸樂生信,使衆生帶果行因。
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經文展示華藏世界之莊嚴廣大微妙,光明清淨無礙、充遍法界之光明,實爲絢爛華麗之莊嚴世界,皆系毗盧舍那佛之示現。令衆生生信,生信之後,向往菩提,發菩提心,走正覺路。所謂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就是爲接引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文殊菩薩于此教導善財童子,發菩提心,踏上了漫長的參學之路,充滿堅定的信念。以菩提心爲因而修諸行,顯示心性含攝無量、緣起無盡、時空行願、大悲願心。這裏實際上是用典型的榜樣來啓發、堅定我們的信念。只要我們發菩提心、修普賢行願就一定可以證入法界緣起,了悟法界緣起,就可以通達諸法的真實相。說明初發心菩薩之功德更加殊勝、博大,因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經文教導衆生樹立正信、發菩提心本身就是華嚴修習體系的重要方面。
二、 信解行證的結構層次
佛教任何宗派修習佛法重視宗教實踐的,都必須經過信、解、行、證的過程。佛在《華嚴經》中就包括了信、解、行、證的內容,體現了這樣的結構層次,也就是給了我們以“菩薩由凡夫發心到成妙覺佛果的階梯”,這就是華嚴的修習體系。
1、經文結構層次鮮明。《華嚴經》分四個部分解釋了五周因果。《八十華嚴》的四分(信、解、行、證四科)、五周(五種因果周遍)乃至整部華嚴七處九會、叁十九品都體現了信、解、行、證四個部分:一、信分,即初會所信因果周;二、解分,即第二至第六會差別因果周及第七會平等因果周;叁、行分,即第八會成行因果周;四,證分,即第九會證入因果周。先明佛已經自在證入之果,後明善財童子證入法界之因,因此稱爲證入因果。經典這種“信、解、行、證”的結構安排,就是具體的修行次第。
例如:十信法門,第二會普光殿文殊說六品,此依普光殿令者。表妙信依普光本智而起。寂照雙運、修證同時,無複漸次。依擇法妙慧而住,成正覺也。四、《問明品》者,明顯萬法,以示十信之解也。意明業體本真,背覺故妄,依真起覺,是爲“信”。五、《淨行品》者,爲十信之行也。須依大願淨治塵勞,以成淨行,淨身口意,即獲一切勝妙功德,是爲“行”。六、《賢首品》者,明依十信法門。發心修進,功德同佛等,示十信之證也。解行相應,是爲十信圓證。
2、內容銜接環環相扣。《華嚴經》的內容可以用“境、行、果”叁字來概括:“境”指毗盧遮那佛所居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行”,以善財童子爲例,說明修華嚴者要爲獲取菩提而努力修證,精行不懈;“果”指菩薩修行者根據努力程度而達到的“十地”位次乃至等妙二覺的果位。佛說《華嚴經》的內容就是如此緊密銜接、環環相扣展開的,形成修習體系。
華嚴所诠:毗盧教主,爲法身,以立體,直欲衆生見妙性而證法身。文殊爲信首,以起用,依智斷習,直欲衆生明妙心而證大智。普賢發行,以示因,習盡智圓,直欲衆生翻塵勞而成妙行。自十信開始,五位終結,最後見彌勒,以補處大士彌勒爲果,直欲衆生離數取而趣補處。一藏體要,華嚴體用因果,不離此四。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一念反照,滅塵合覺,則革凡入聖信猶反掌。而自己毗盧、文殊、普賢、彌勒,當處圓現,真實不虛。
3、典型示範善逐步引入。財童子爲成就怫道,在文殊菩薩指點下,南遊l10個城市,參拜了53位名師,終于修成正果。善財童子向諸位善知識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諸位善知識的回答從不同方面闡釋了華嚴的修習次第和不同修行法門。善財童子具體經曆和體驗了菩薩種種階次的修學過程,這種示現爲所有學佛修行者提供了如何具體完成這一菩薩修行階次的路線方法。深入法界、隨順法界,華嚴的修習體系通過善財童子的具體修行過程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這是小乘修法所不能比擬的。
以上可以看出《華嚴經》在結構和內容的安排上,這種導入時的表述可以使人更清楚地看到步步登高、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修習體系的。對于大乘修行者來說,理論固然重要,而實踐體系要顯得尤爲重要,其作用和意義就在于,不僅提出了成佛的目標,尤其爲行者指明了依體起用證入法界理體的修行路徑。
叁、階次鮮明的修行路線
1、華嚴宗之修道階位有二門:
一、次第行布門,就是從“信、住、行、向、地”直到“等覺、妙覺”。從淺至深,階位漸升,五十二位之差別因果。賢首以小、始、終、頓、圓五教來統攝,歸納修行之程度階位不同。其中“住、行、向、地、等”四十一位,又可以歸納爲五位,即是:“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前四位是“因”,後一位是“果”。資糧加行二位,是初阿僧祇劫;從通達位至七地終,是第二阿僧祇劫;從第八地至第十地滿心,是第叁阿僧祇劫。時經叁劫,行備八位,方證究竟圓滿的菩提大果,修道階位是多麼明了。
具體如“十住”者,由信證入。生如來家,依無住智,永不退還。一發心“住”創依正智,發菩提心乃至十灌頂“住”,成就十智,即當成佛。“十行”,由歡喜行者開始,此“十行”正以十波羅蜜爲本而無行不攝。“十回向”,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至此則以“十住”“、十行”所行功德,濟以悲願。處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 大悲廣濟,大智無著也。稱性起用,真俗圓融、智悲不二,回向菩提實際,成一法界真自在法,融前叁位成十地行。“十地”之行,依衆生應化,無自化也,純是利他,爲十聖位,故無自化。此地以普光明智爲體,通初徹末,功行已全,故名諸佛智地。“等覺”位,超出十地。表進修功成,迥超諸苦,常享法樂,其品名佛華。初登佛地,繼此即是說佛果行。“妙覺”位,自十信初因,曆五位法,修治惑習。習盡智明,乃依此行,以成佛果。明等覺因圓,明妙覺果滿。十信因行與此果行都是顯示修華嚴行,初依普光本智起信,而曆位升進,至行周果滿。本始不二,叁世一念,初後不遷,乃與不動智佛相應,而證不滅不生法界極果,這就是華嚴修習體系的大旨。
二、圓融相攝門。圓融相攝就是以性理融事相,一位之中具一切位,得一位即得一切位。此是圓頓的修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真法界、萬法唯心”,多麼圓融,此不贅述。
特別是《十地品》講菩薩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的十個階段。從樹立佛教信仰開始,按逐步學習和實踐各種法門,並以此教化衆生,在積累個人修行功德的同時提高拯救衆生的能力,最後達到與法身契合的佛的境界。其中各階位學什麼、修什麼、斷什麼、證什麼,目標清楚明確,具體如何學、如何修、如何斷、如何證,更是內容具體,階次鮮明,對其他派系影響巨大。這種完整的修習體系乃是其他宗派所不能及的。
2、賢首以“小、始、終、頓、圓”五教來統攝一代教法,歸納各宗派修行程度階位的不同。小乘教的修道,斷盡了叁界見、修二惑,證得了阿羅漢位四種。然後回小向大,這是“因實開權”的方便,終究要“開權顯實、彙叁歸一”,所謂設的…
《淺談華嚴宗的修行體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