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論 佛教超越界限

  淺論 佛教超越界限

  內容摘要:〝佛教超越界限〞是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transcendence)。此〝超越界〞是肇源法性,是宇宙實相,是宇宙靈性,是宇宙道德,是宇宙意志,是宇宙生命。因此,〝超越界〞不能如客體一般,被當作認知對像在六識的層面去獲得〝知識〞。其〝真實性〞,也不能夠如世間法的文字學、語言學、修辭學、曆史學、邏輯學那樣加以考慮。因此所謂的〝超越界〞是〝存有的本源〞。在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存有〞,是指肇源法性。

  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聖密宗〝超越界〞诠釋學意義上的升起大用,是指佛梵持明薄伽梵古梵密解脫學。

  佛 教诠釋學意義上的肇源法性,當肇源法性升起大用的時候,被稱之爲〝佛性〞、〝法性〞、〝阿達爾嘛佛如來〞、〝普賢王佛如來〞、〝毗盧遮那佛如來〞、〝薄伽 梵〞、〝梵〞……名相繁多,〝肇源法性〞是權用的名相,前述衆多的名相,也都是薄伽梵古梵密佛梵持明傳統所權用的名相,他們亦都是佛教诠釋學意義上加以闡發的〝産物〞。

  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是包容一切者。按照對〝超越界〞不同的經驗,能分別稱之爲〝存有〞、〝實在〞、〝神〞、或〝上帝〞,但是沒有其中哪一個稱謂能完全地把握它,因此不能輕易將〝超越界〞與上帝認同。

  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顯示有密碼的特性。此密碼就是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禅佛教所指的〝聖密十法界〞的〝曼荼羅〞和遍布〝六宇宙〞的〝叁密陀羅尼〞。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討論,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大聖佛祖在古天竺親自構建的佛梵持明密教薄伽梵古梵密,聖教十二乘判教,對于佛教的教相、事相、戒相、圓相,實行〝超越界〞诠釋,實行密碼诠釋,以解讀聖教的宇宙密義。

  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非與之瑜伽實踐的衆生不易明白。佛教行者則賴以運用密碼語境體系的工具,瑜伽于超越界,而聖密宗超越界密碼群體構成了聖密宗超越界話語境界。密碼非超越界本體,由是,聖密十法界曼荼羅和六宇宙叁密陀羅尼,也非超越界之本體。佛教行者借用聖密宗超越界密碼群體,使超越界之靈性顯露,通過佛教教相的指引,運作此密碼語境體系的工具,幫助救渡沐浴衆生,直達宇宙實相、直面本體,臻致究竟解脫。

  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佛教超越界限〞是大聖佛祖〝無我〞解脫學實相、存在的依據。因而,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的〝密碼〞的曼荼羅、陀羅尼修持、瑜伽、應用而成爲救渡衆生、解脫衆生的必不可少的要件。

  古 天竺婆羅門教〝梵〞的理念,具有太多神話的成份,原初的神話尚未成爲定形的信理,〝梵〞的理念尚非理性化的陳述,亟需梵密碼的開發,梵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大聖佛祖將其進行〝革命性〞的改變。由是,大聖佛祖極終善性的慈悲和智慧所創導的薄伽梵古梵密佛梵持明密教創立。

  通過佛教诠釋學的〝佛教超越界限〞的討論,安立全球倫理,爭取世界和平、達到全人類的和諧,晉致和平共進,多元共存的期盼。

  關鍵詞:超越界梵佛梵持明薄伽梵古梵密話語境

  一、法性意義上而論,宇宙自有〝超越界〞的存在

  世界文明在近代科技克服空間的距離障礙之前,走的是分途發展的道路,就哲學宗教[01]而言形成了西方、印度、中國叁大精神傳統。

  就哲學佛教而言形成爲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金剛乘佛教、Tantrayana佛教等四大精神靈性傳統。然而,所要說明的是,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佛教Tantrayana系佛教Vajrayana自身發展的高級形態,在法性意義上而論,宇宙自有〝超越界〞[02]的存在。

  

  中國的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營養哺育的,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禅佛教[後文簡稱〝聖密宗〞]這一顆健碩聖種在澳洲的多元文化政策寬松的人文環境下茁壯成長,以祂二十〝歲〞的年輕風貌,世界大弘,方興未艾,壯麗媲虹,如日中天。

  二、安立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佛教聖密宗〝超越界〞诠釋學

  〝聖密宗〞傳統的話語系統[03]對佛教經典和理念,作了佛教诠釋學[04]意義上的曆史性诠釋,闡發聖密宗傳統的話語系統,從而建立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佛教聖密宗超越界诠釋學[05]。

  在聖密宗的超越界诠釋學中,〝十二乘判教〞[06]認同佛家所有學派的文化價值和宗教價值,認爲佛家所有學派的學術不僅是人世間的珍貴學說,而且是全人類所共用的靈性文化瑰寶,諸乘聖教理念可以爲當今世界每位普通的現代人所共同擁有的,具有靈性價值的精神生活資源,諸乘聖教之教相超越界诠釋學,亦分別爲不同根器衆生所分享。

  追溯聖密宗曆史,祂--在祖國母親的懷抱中飽受疼愛,曾經輝煌,開宗大唐,潤澤華夏;

  祂--也曾罹遭法難,千年以降,弱水叁萬,逍遙勝住,從而圓滿顯現人間佛教之本色,在神州大地上與無數衆生顯示了華嚴聖緣。

  四川大足山頂上五萬余尊塑像,譜寫了曆史無聲的樂章。在遠離中國古代王權中心的荒山野嶺之上,聖密天[07]蘭若留馨,祂們不知疲乏地〝站立〞,默默地爲曆史留下見證。祂們诩诩如生地表現了舍寺融俗、舍僧寶相、蘊道潛真、不墮聲色[08]的聖密行者,融化于儒、佛、道、醫、武……等民間各行各業之中。

  神州遍地都是超越界大聖密天[09],將古天竺佛梵持明的薄伽梵古梵密這一人類文化的超越界精神瑰寶[10],中華民族文明的奇葩,遺珍猶存,繼往開來。聖密宗以祂百折不撓,慈悲忍辱,智慧般若的佛家聖密宗的超越界靈性品質[11],柔軟而頑強的生存藝術,經過十數世紀艱苦卓絕的弘道行持,時輪進達超越界新紀千禧[12],終于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

  聖密宗強調佛家學術參與當代世界哲學對話置身其中的必要性,參與對話的過程同時也是佛學教證雙圓、權實相融的過程。

  聖密宗以自身發展的經驗認爲:佛學不可能永遠保持一種形態,必定會在不同的曆史條件之下,于不同國家的文化土壤、不同時空中,發展出與之相應的超越界新形式來。事實上,全球曆史的進程,世界佛教曆史的發展,都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延綿不斷的未來歲月,必將進一步證明這一論點。

  叁、WBSY第五次代表大會主題〝佛教超越界限〞年會

  全球高僧代表討論〝超越界〞

  WBSY世界佛教青年僧伽會第五次代表大會。在2008年12月4日?5日于澳洲、Tasmania塔州、Hobart殊勝召開。主題爲〝佛教超越界限〞,年會時輪殊勝,獲得宇宙靈性加持,諸天顯瑞,無比神聖;雲灑甘霖,降大吉祥,人天歡喜,圓滿閉幕。爲人類文明史譜寫了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聖密宗超越界诠釋學教證雙昭的壯麗詩篇,偉大宇宙以顯現異常天象之超越界形式,直接讴歌了聖者們超越界靈性覺悟,偉大宇宙直接參與人類精英們和平、和諧的超越界靈性成就[13]的構建。這一史實提示人們,尤其是提示全世界佛教徒的生命資訊是:佛教的信仰者們,佛教內部不同流派之間的超越界精神對話[14](宗教會遇Encounter of Religions )是何等重要,瑜伽行者之間的靈性交流,將是對佛教聖典的深刻理解和究竟實踐,大聖佛祖華嚴聖教現代演繹爲濟渡衆生帶來切實受用、方便穩實和無上殊勝的神聖超越界飛躍。

  主題爲〝佛教超越界限〞的大會,是對于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诠釋學之確認。

  〝佛教超越界限--團結、和諧、和平、智慧、慈悲之拓展領域〞的WBSY第五屆世界佛教青年僧伽代表大會,期待以世界佛教青年僧伽的大團結、大和諧,相應全球佛教教界、學界之大團結、大和諧,進而相應全世界宗教界、學界之大團結、大和諧,晉達推動世界和平。

  全球化[15]是當前世界最重要的超越界主流趨勢,其影響層面廣及哲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科學、宗教與文化等各個思想靈性領域。

  探索宗教超越界倫理對話[16]的知識論基礎,構想通過宗教超越界靈性對話,以建構超越界世界倫理:意識到人們必須有共同的超越界倫理標准。超越界倫理標准對信教和不信教的人都應具有普遍適用的價值。

  全人類應該清醒地認識到:

  如果沒有超越界的全球世界倫理,則沒有人類的共同生活;[17]

  如果沒有宗教之間的超越界對話,則沒有宗教之間的超越界和平;[18]

  如果沒有宗教之間的超越界和平,則沒有各國之間的超越界和平;[19]

  宗教超越界和平對話是宗教和諧的基礎與建構世界超越界倫理的起點。[20]

  依全人類生存的需要,各大型宗教團體以及希冀未來生活于此同一星球之群體世界,應就關于人的生命形成共同哲學倫理的超越界基本共識和准則。在具有新時代的人性意識、生命意識的靈性高度上做出貢獻,即對人的基本價值與生命質素的精神信念作出反省,形成共識,這是全球化與多元化的當代脈動之超越界倫理基本要求,也是當代宗教實踐的主要課題[21]。

  四、再論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佛教聖密宗

  〝超越界〞诠釋學之〝超越界〞聖密義

  此超越界是肇源法性[22],是宇宙實相,是宇宙靈性,是宇宙道德,是宇宙意志,是宇宙生命。[23]因此,超越界不能視如客體對像在六識的層面去獲得認知。其〝真實性〞[24],也不能視如世間法的文字學、修辭學、語言學、曆史學、邏輯學那樣加以考慮。因此所謂的超越界是〝存有的根源〞。在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存有〞,是指肇源法性。肇源法性通過升起大用,顯示法性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所不在〞、〝遍一切處〞。

  上述問題的取材考慮上,〝持明密教〞[25]及〝梵〞[2…

《淺論 佛教超越界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