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論 佛教超越界限▪P2

  ..續本文上一頁6],既是意趣頗深的宇宙題材,也是佛教超越界诠釋學概念。不論婆羅門教或佛教,兩種宗教的教相要典、教法理念都自然相融于〝持明密教〞及〝梵〞,藉此探究彼此的教相、事相、戒相、圓相[27],並與之比較,方便而令人興趣盎然。

  此外,佛教的〝持明密教〞及婆羅門的梵之間的重要教義有著〝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祂們兩者是不連續的整體[28]:前者的〝無我〞思想一般被視爲大別于後者《奧義書》傳統的〝梵---我合一〞[29]思想;但是又可以見到上座部佛教的經典之中,佛教的實踐理論亦不乏以〝梵〞爲目,在四《阿含經》中關于〝梵〞的記載俯拾皆是:〝梵行〞或〝四梵住〞(慈悲喜舍),甚至大聖佛祖亦自稱爲〝大梵〞,乃至臻極:薄伽梵。

  故而,本文將藉由〝持明密教〞及〝梵〞的交涉,對佛教的诠釋學問題,提出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聖密宗超越界诠釋學,並作試行初步的反省[30]。

  〝肇源法性〞是權用的名相,肇源法性升起大用的時候,被稱之爲〝佛性〞、〝法性〞、〝阿達爾嘛佛如來〞、〝普賢王佛如來〞、〝毗盧遮那佛如來〞、〝薄伽梵〞、〝梵〞……名相繁多,祂們不僅僅是薄伽梵古梵密佛梵持明傳統所權用的名相,亦都是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産物〞[31]。

  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義指包容一切者。按照對超越界不同的經驗,能分別稱之爲〝存有〞、〝實在〞、〝神〞、或〝上帝〞,但是沒有其中哪一個稱謂能完全地把握祂,因此不能輕易將超越界與上帝一並認同。

  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聖密宗〝超越界〞诠釋學意義上的升起大用,是指佛梵持明薄伽梵古梵密解脫學。

  五、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佛教聖密宗〝超越界〞

  诠釋學之〝超越界〞聖密義升起大用的意義

  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佛教聖密宗超越界诠釋學之超越界聖密義升起大用的意義指:殊勝宇宙靈性美學,聖密绶紀靈性盛宴。[32]

  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名相,顯示有密碼的特性。聖密宗所指的〝聖密十法界〞的〝曼荼羅〞和遍布〝六宇宙〞的〝叁密陀羅尼〞等系列聖密宗視域之下的教相、事相、戒相、圓相話語境界,系具代表性的聖密宗超越界密碼群體。[33]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討論,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大聖佛祖在古天竺親自構建的佛梵持明密教薄伽梵古梵密,聖教十二乘判教,對于佛教的教相、事相、戒相、圓相,實行超越界诠釋,實行密碼诠釋,以解讀聖教的宇宙密義[34]。

  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非與之瑜伽實踐的衆生不易明白。佛教行者則賴以運用密碼語境體系的工具,瑜伽于超越界,而聖密宗超越界密碼群體構成了聖密宗超越界話語境界。密碼非超越界本體,由是,聖密十法界曼荼羅和六宇宙叁密陀羅尼,也非超越界之本體。佛教行者借用聖密宗超越界密碼群體,使超越界之靈性顯露,通過佛教教相的指引,運作此密碼語境體系的工具,幫助救渡沐浴衆生,直達宇宙實相、直面本體,臻致究竟解脫[35]。

  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佛教超越界限〞是大聖佛祖〝無我〞解脫學實相、存在的依據。因而,佛教诠釋學意義上超越界的〝密碼〞曼荼羅、陀羅尼修持瑜伽,應用而成爲救渡衆生、解脫衆生的必不可少的要件。[36]

  古天竺婆羅門教〝梵〞的理念,具有太多神話的成份,原初的神話,樸素的教相尚未成爲定形的信理,〝梵〞的理念尚非究竟理性化的圓滿陳述,亟需梵密碼的開發,梵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大聖佛祖將其進行〝革命性〞的改革和升華。[37]

  《奧義書》將輪回與梵我等思想系列結合成純熟圓融的修行解脫論,尊重傳統的《吠陀》經典,但是不重視其祭祀,而強調修行與實踐的自我。[38]

  解讀〝梵〞的本義和祂的衍生的意義,窺探佛教超越界的诠釋學問題。佛教與婆羅門教相遇,佛教對〝梵〞分別采取〝揚棄〞、〝提升〞的立場,既批判印度傳統婆羅門意義下的〝梵〞理,指其並非究竟解脫,又同時肯定修習佛教意義之下所安立的佛梵法門系解救衆生煩惱苦難的圓滿究竟解脫[39]。〝梵〞被大聖佛祖所融契、升華,而親自授意曼殊師利佛和薄伽梵至極維摩诘初成立持明密教,[40]從而勝解〝持明〞聖義[41]。

  六、全人類和諧,和平共進,多元共存的期盼

  大聖佛祖以華嚴聖緣指引救渡婆羅門,究極言之,婆羅門論師們皈依聖教的初衷始于對梵天法門的心路探尋。婆羅門追索宗教真理的興趣,是基于對梵天法門〝究竟如何〞的關懷而並不在于對大聖佛祖教法的本身,在這情況下,佛教的诠釋必然對于傳統婆羅門教的宗教文本采取〝破〞的進路成爲首選,從而解消婆羅門教統譜系的虛妄性[42]。

  爲使婆羅門上上上勝根[43],參與熟悉佛教自身教法,繼而采取〝立〞的進路,以婆羅門教話語境界書寫大聖佛祖安立的神聖教相、事相、戒相文本的內涵,以使行者求證大聖佛祖的究竟圓相,以達到救渡、調伏婆羅門的慈悲目的[44]。

  初期佛教經典,重點于佛教诠釋學意義下之梵法的深入探討,诠釋雖然在婆羅門慣用語言下進行陳述,但是,實際已步入佛教自身意義關懷下的超越界诠釋話語境界。經過佛教超越界诠釋學的有效步驟,周密安排,解構〝梵〞的本義和祂的衍生的意義,說明佛教與婆羅門教天竺相遇之時空交會,乃是宇宙超越界無相的殊勝安排[45]。

  由是,佛教得以對〝梵〞采取揚棄、提升的曆史機遇,既批判印度傳統婆羅門意義下的〝梵我合一〞爲非究竟、非圓滿解脫,又教授引導行者,修習佛教诠釋學意義所安立的〝梵〞法,爲解除衆生無邊苦難的究竟解脫昭示了超越界的〝無我〞光明大道[46]。

  由是,大聖佛祖極終善性的慈悲和智慧所創導的薄伽梵古梵密持明密教創立[47]。

  古天竺的曆史告訴我們,不同宗教的融合、和諧,通過超越界的靈性指引,是完全可能實現的。大聖佛祖住世之時已經爲我們做出了光輝榜樣[48]。

  超越界的靈性指引于個人而言,是宇宙靈性的覺悟、宇宙實相的直面、宇宙能量的體察、宇宙道德的信受、宇宙大愛的沐浴、宇宙法性的融契、宇宙生命的實證。超越界的靈性指引構建全球倫理,于全人類而言,令能動地維護世界和平、使之全人類和諧、令地球居民生活于宇宙大愛的喜悅之中[49]。

  通過佛教诠釋學的〝佛教超越界限〞的討論,安立全球倫理,爭取世界和平、達到全人類的和諧,晉致和平共進,多元共存的期盼[50]。

  〝佛教超越界限〞、〝超越界〞抑或〝佛教诠釋學意義上的聖密宗超越界诠釋學〞,都是大題目,拙文僅僅是此系列命題的短暫前言,充作《論文》。限製于篇幅,許多方面只能點到即止,恕未展開討論,祈求方家教政。在此亦感謝諸位進入聖密宗佛教超越界诠釋學的話語體系,略做信步流覽。

  

  

《淺論 佛教超越界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