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 佛教超越界限
内容摘要:〝佛教超越界限〞是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超越界〞(transcendence)。此〝超越界〞是肇源法性,是宇宙实相,是宇宙灵性,是宇宙道德,是宇宙意志,是宇宙生命。因此,〝超越界〞不能如客体一般,被当作认知对像在六识的层面去获得〝知识〞。其〝真实性〞,也不能够如世间法的文字学、语言学、修辞学、历史学、逻辑学那样加以考虑。因此所谓的〝超越界〞是〝存有的本源〞。在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存有〞,是指肇源法性。
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圣密宗〝超越界〞诠释学意义上的升起大用,是指佛梵持明薄伽梵古梵密解脱学。
佛 教诠释学意义上的肇源法性,当肇源法性升起大用的时候,被称之为〝佛性〞、〝法性〞、〝阿达尔嘛佛如来〞、〝普贤王佛如来〞、〝毗卢遮那佛如来〞、〝薄伽 梵〞、〝梵〞……名相繁多,〝肇源法性〞是权用的名相,前述众多的名相,也都是薄伽梵古梵密佛梵持明传统所权用的名相,他们亦都是佛教诠释学意义上加以阐发的〝产物〞。
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超越界〞是包容一切者。按照对〝超越界〞不同的经验,能分别称之为〝存有〞、〝实在〞、〝神〞、或〝上帝〞,但是没有其中哪一个称谓能完全地把握它,因此不能轻易将〝超越界〞与上帝认同。
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超越界〞,显示有密码的特性。此密码就是中国汉传密宗-圣密宗金刚禅佛教所指的〝圣密十法界〞的〝曼荼罗〞和遍布〝六宇宙〞的〝三密陀罗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讨论,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超越界〞。大圣佛祖在古天竺亲自构建的佛梵持明密教薄伽梵古梵密,圣教十二乘判教,对于佛教的教相、事相、戒相、圆相,实行〝超越界〞诠释,实行密码诠释,以解读圣教的宇宙密义。
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超越界,非与之瑜伽实践的众生不易明白。佛教行者则赖以运用密码语境体系的工具,瑜伽于超越界,而圣密宗超越界密码群体构成了圣密宗超越界话语境界。密码非超越界本体,由是,圣密十法界曼荼罗和六宇宙三密陀罗尼,也非超越界之本体。佛教行者借用圣密宗超越界密码群体,使超越界之灵性显露,通过佛教教相的指引,运作此密码语境体系的工具,帮助救渡沐浴众生,直达宇宙实相、直面本体,臻致究竟解脱。
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佛教超越界限〞是大圣佛祖〝无我〞解脱学实相、存在的依据。因而,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超越界〞的〝密码〞的曼荼罗、陀罗尼修持、瑜伽、应用而成为救渡众生、解脱众生的必不可少的要件。
古 天竺婆罗门教〝梵〞的理念,具有太多神话的成份,原初的神话尚未成为定形的信理,〝梵〞的理念尚非理性化的陈述,亟需梵密码的开发,梵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大圣佛祖将其进行〝革命性〞的改变。由是,大圣佛祖极终善性的慈悲和智慧所创导的薄伽梵古梵密佛梵持明密教创立。
通过佛教诠释学的〝佛教超越界限〞的讨论,安立全球伦理,争取世界和平、达到全人类的和谐,晋致和平共进,多元共存的期盼。
关键词:超越界梵佛梵持明薄伽梵古梵密话语境
一、法性意义上而论,宇宙自有〝超越界〞的存在
世界文明在近代科技克服空间的距离障碍之前,走的是分途发展的道路,就哲学宗教[01]而言形成了西方、印度、中国三大精神传统。
就哲学佛教而言形成为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金刚乘佛教、Tantrayana佛教等四大精神灵性传统。然而,所要说明的是,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佛教Tantrayana系佛教Vajrayana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在法性意义上而论,宇宙自有〝超越界〞[02]的存在。
中国的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营养哺育的,中国汉传密宗──圣密宗金刚禅佛教[后文简称〝圣密宗〞]这一颗健硕圣种在澳洲的多元文化政策宽松的人文环境下茁壮成长,以祂二十〝岁〞的年轻风貌,世界大弘,方兴未艾,壮丽媲虹,如日中天。
二、安立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佛教圣密宗〝超越界〞诠释学
〝圣密宗〞传统的话语系统[03]对佛教经典和理念,作了佛教诠释学[04]意义上的历史性诠释,阐发圣密宗传统的话语系统,从而建立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佛教圣密宗超越界诠释学[05]。
在圣密宗的超越界诠释学中,〝十二乘判教〞[06]认同佛家所有学派的文化价值和宗教价值,认为佛家所有学派的学术不仅是人世间的珍贵学说,而且是全人类所共用的灵性文化瑰宝,诸乘圣教理念可以为当今世界每位普通的现代人所共同拥有的,具有灵性价值的精神生活资源,诸乘圣教之教相超越界诠释学,亦分别为不同根器众生所分享。
追溯圣密宗历史,祂--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饱受疼爱,曾经辉煌,开宗大唐,润泽华夏;
祂--也曾罹遭法难,千年以降,弱水三万,逍遥胜住,从而圆满显现人间佛教之本色,在神州大地上与无数众生显示了华严圣缘。
四川大足山顶上五万余尊塑像,谱写了历史无声的乐章。在远离中国古代王权中心的荒山野岭之上,圣密天[07]兰若留馨,祂们不知疲乏地〝站立〞,默默地为历史留下见证。祂们诩诩如生地表现了舍寺融俗、舍僧宝相、蕴道潜真、不堕声色[08]的圣密行者,融化于儒、佛、道、医、武……等民间各行各业之中。
神州遍地都是超越界大圣密天[09],将古天竺佛梵持明的薄伽梵古梵密这一人类文化的超越界精神瑰宝[10],中华民族文明的奇葩,遗珍犹存,继往开来。圣密宗以祂百折不挠,慈悲忍辱,智慧般若的佛家圣密宗的超越界灵性品质[11],柔软而顽强的生存艺术,经过十数世纪艰苦卓绝的弘道行持,时轮进达超越界新纪千禧[12],终于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圣密宗强调佛家学术参与当代世界哲学对话置身其中的必要性,参与对话的过程同时也是佛学教证双圆、权实相融的过程。
圣密宗以自身发展的经验认为:佛学不可能永远保持一种形态,必定会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之下,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土壤、不同时空中,发展出与之相应的超越界新形式来。事实上,全球历史的进程,世界佛教历史的发展,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延绵不断的未来岁月,必将进一步证明这一论点。
三、WBSY第五次代表大会主题〝佛教超越界限〞年会
全球高僧代表讨论〝超越界〞
WBSY世界佛教青年僧伽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在2008年12月4日?5日于澳洲、Tasmania塔州、Hobart殊胜召开。主题为〝佛教超越界限〞,年会时轮殊胜,获得宇宙灵性加持,诸天显瑞,无比神圣;云洒甘霖,降大吉祥,人天欢喜,圆满闭幕。为人类文明史谱写了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圣密宗超越界诠释学教证双昭的壮丽诗篇,伟大宇宙以显现异常天象之超越界形式,直接讴歌了圣者们超越界灵性觉悟,伟大宇宙直接参与人类精英们和平、和谐的超越界灵性成就[13]的构建。这一史实提示人们,尤其是提示全世界佛教徒的生命资讯是:佛教的信仰者们,佛教内部不同流派之间的超越界精神对话[14](宗教会遇Encounter of Religions )是何等重要,瑜伽行者之间的灵性交流,将是对佛教圣典的深刻理解和究竟实践,大圣佛祖华严圣教现代演绎为济渡众生带来切实受用、方便稳实和无上殊胜的神圣超越界飞跃。
主题为〝佛教超越界限〞的大会,是对于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超越界诠释学之确认。
〝佛教超越界限--团结、和谐、和平、智慧、慈悲之拓展领域〞的WBSY第五届世界佛教青年僧伽代表大会,期待以世界佛教青年僧伽的大团结、大和谐,相应全球佛教教界、学界之大团结、大和谐,进而相应全世界宗教界、学界之大团结、大和谐,晋达推动世界和平。
全球化[15]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超越界主流趋势,其影响层面广及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科学、宗教与文化等各个思想灵性领域。
探索宗教超越界伦理对话[16]的知识论基础,构想通过宗教超越界灵性对话,以建构超越界世界伦理:意识到人们必须有共同的超越界伦理标准。超越界伦理标准对信教和不信教的人都应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
全人类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如果没有超越界的全球世界伦理,则没有人类的共同生活;[17]
如果没有宗教之间的超越界对话,则没有宗教之间的超越界和平;[18]
如果没有宗教之间的超越界和平,则没有各国之间的超越界和平;[19]
宗教超越界和平对话是宗教和谐的基础与建构世界超越界伦理的起点。[20]
依全人类生存的需要,各大型宗教团体以及希冀未来生活于此同一星球之群体世界,应就关于人的生命形成共同哲学伦理的超越界基本共识和准则。在具有新时代的人性意识、生命意识的灵性高度上做出贡献,即对人的基本价值与生命质素的精神信念作出反省,形成共识,这是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当代脉动之超越界伦理基本要求,也是当代宗教实践的主要课题[21]。
四、再论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佛教圣密宗
〝超越界〞诠释学之〝超越界〞圣密义
此超越界是肇源法性[22],是宇宙实相,是宇宙灵性,是宇宙道德,是宇宙意志,是宇宙生命。[23]因此,超越界不能视如客体对像在六识的层面去获得认知。其〝真实性〞[24],也不能视如世间法的文字学、修辞学、语言学、历史学、逻辑学那样加以考虑。因此所谓的超越界是〝存有的根源〞。在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存有〞,是指肇源法性。肇源法性通过升起大用,显示法性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遍一切处〞。
上述问题的取材考虑上,〝持明密教〞[25]及〝梵〞[2…
《浅论 佛教超越界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