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论 佛教超越界限▪P2

  ..续本文上一页6],既是意趣颇深的宇宙题材,也是佛教超越界诠释学概念。不论婆罗门教或佛教,两种宗教的教相要典、教法理念都自然相融于〝持明密教〞及〝梵〞,藉此探究彼此的教相、事相、戒相、圆相[27],并与之比较,方便而令人兴趣盎然。

  此外,佛教的〝持明密教〞及婆罗门的梵之间的重要教义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祂们两者是不连续的整体[28]:前者的〝无我〞思想一般被视为大别于后者《奥义书》传统的〝梵---我合一〞[29]思想;但是又可以见到上座部佛教的经典之中,佛教的实践理论亦不乏以〝梵〞为目,在四《阿含经》中关于〝梵〞的记载俯拾皆是:〝梵行〞或〝四梵住〞(慈悲喜舍),甚至大圣佛祖亦自称为〝大梵〞,乃至臻极:薄伽梵。

  故而,本文将藉由〝持明密教〞及〝梵〞的交涉,对佛教的诠释学问题,提出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圣密宗超越界诠释学,并作试行初步的反省[30]。

  〝肇源法性〞是权用的名相,肇源法性升起大用的时候,被称之为〝佛性〞、〝法性〞、〝阿达尔嘛佛如来〞、〝普贤王佛如来〞、〝毗卢遮那佛如来〞、〝薄伽梵〞、〝梵〞……名相繁多,祂们不仅仅是薄伽梵古梵密佛梵持明传统所权用的名相,亦都是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产物〞[31]。

  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超越界义指包容一切者。按照对超越界不同的经验,能分别称之为〝存有〞、〝实在〞、〝神〞、或〝上帝〞,但是没有其中哪一个称谓能完全地把握祂,因此不能轻易将超越界与上帝一并认同。

  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圣密宗〝超越界〞诠释学意义上的升起大用,是指佛梵持明薄伽梵古梵密解脱学。

  五、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佛教圣密宗〝超越界〞

  诠释学之〝超越界〞圣密义升起大用的意义

  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佛教圣密宗超越界诠释学之超越界圣密义升起大用的意义指:殊胜宇宙灵性美学,圣密绶纪灵性盛宴。[32]

  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超越界名相,显示有密码的特性。圣密宗所指的〝圣密十法界〞的〝曼荼罗〞和遍布〝六宇宙〞的〝三密陀罗尼〞等系列圣密宗视域之下的教相、事相、戒相、圆相话语境界,系具代表性的圣密宗超越界密码群体。[33]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讨论,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超越界。大圣佛祖在古天竺亲自构建的佛梵持明密教薄伽梵古梵密,圣教十二乘判教,对于佛教的教相、事相、戒相、圆相,实行超越界诠释,实行密码诠释,以解读圣教的宇宙密义[34]。

  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超越界,非与之瑜伽实践的众生不易明白。佛教行者则赖以运用密码语境体系的工具,瑜伽于超越界,而圣密宗超越界密码群体构成了圣密宗超越界话语境界。密码非超越界本体,由是,圣密十法界曼荼罗和六宇宙三密陀罗尼,也非超越界之本体。佛教行者借用圣密宗超越界密码群体,使超越界之灵性显露,通过佛教教相的指引,运作此密码语境体系的工具,帮助救渡沐浴众生,直达宇宙实相、直面本体,臻致究竟解脱[35]。

  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佛教超越界限〞是大圣佛祖〝无我〞解脱学实相、存在的依据。因而,佛教诠释学意义上超越界的〝密码〞曼荼罗、陀罗尼修持瑜伽,应用而成为救渡众生、解脱众生的必不可少的要件。[36]

  古天竺婆罗门教〝梵〞的理念,具有太多神话的成份,原初的神话,朴素的教相尚未成为定形的信理,〝梵〞的理念尚非究竟理性化的圆满陈述,亟需梵密码的开发,梵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大圣佛祖将其进行〝革命性〞的改革和升华。[37]

  《奥义书》将轮回与梵我等思想系列结合成纯熟圆融的修行解脱论,尊重传统的《吠陀》经典,但是不重视其祭祀,而强调修行与实践的自我。[38]

  解读〝梵〞的本义和祂的衍生的意义,窥探佛教超越界的诠释学问题。佛教与婆罗门教相遇,佛教对〝梵〞分别采取〝扬弃〞、〝提升〞的立场,既批判印度传统婆罗门意义下的〝梵〞理,指其并非究竟解脱,又同时肯定修习佛教意义之下所安立的佛梵法门系解救众生烦恼苦难的圆满究竟解脱[39]。〝梵〞被大圣佛祖所融契、升华,而亲自授意曼殊师利佛和薄伽梵至极维摩诘初成立持明密教,[40]从而胜解〝持明〞圣义[41]。

  六、全人类和谐,和平共进,多元共存的期盼

  大圣佛祖以华严圣缘指引救渡婆罗门,究极言之,婆罗门论师们皈依圣教的初衷始于对梵天法门的心路探寻。婆罗门追索宗教真理的兴趣,是基于对梵天法门〝究竟如何〞的关怀而并不在于对大圣佛祖教法的本身,在这情况下,佛教的诠释必然对于传统婆罗门教的宗教文本采取〝破〞的进路成为首选,从而解消婆罗门教统谱系的虚妄性[42]。

  为使婆罗门上上上胜根[43],参与熟悉佛教自身教法,继而采取〝立〞的进路,以婆罗门教话语境界书写大圣佛祖安立的神圣教相、事相、戒相文本的内涵,以使行者求证大圣佛祖的究竟圆相,以达到救渡、调伏婆罗门的慈悲目的[44]。

  初期佛教经典,重点于佛教诠释学意义下之梵法的深入探讨,诠释虽然在婆罗门惯用语言下进行陈述,但是,实际已步入佛教自身意义关怀下的超越界诠释话语境界。经过佛教超越界诠释学的有效步骤,周密安排,解构〝梵〞的本义和祂的衍生的意义,说明佛教与婆罗门教天竺相遇之时空交会,乃是宇宙超越界无相的殊胜安排[45]。

  由是,佛教得以对〝梵〞采取扬弃、提升的历史机遇,既批判印度传统婆罗门意义下的〝梵我合一〞为非究竟、非圆满解脱,又教授引导行者,修习佛教诠释学意义所安立的〝梵〞法,为解除众生无边苦难的究竟解脱昭示了超越界的〝无我〞光明大道[46]。

  由是,大圣佛祖极终善性的慈悲和智慧所创导的薄伽梵古梵密持明密教创立[47]。

  古天竺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宗教的融合、和谐,通过超越界的灵性指引,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大圣佛祖住世之时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光辉榜样[48]。

  超越界的灵性指引于个人而言,是宇宙灵性的觉悟、宇宙实相的直面、宇宙能量的体察、宇宙道德的信受、宇宙大爱的沐浴、宇宙法性的融契、宇宙生命的实证。超越界的灵性指引构建全球伦理,于全人类而言,令能动地维护世界和平、使之全人类和谐、令地球居民生活于宇宙大爱的喜悦之中[49]。

  通过佛教诠释学的〝佛教超越界限〞的讨论,安立全球伦理,争取世界和平、达到全人类的和谐,晋致和平共进,多元共存的期盼[50]。

  〝佛教超越界限〞、〝超越界〞抑或〝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圣密宗超越界诠释学〞,都是大题目,拙文仅仅是此系列命题的短暂前言,充作《论文》。限制于篇幅,许多方面只能点到即止,恕未展开讨论,祈求方家教政。在此亦感谢诸位进入圣密宗佛教超越界诠释学的话语体系,略做信步流览。

  

  

《浅论 佛教超越界限》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