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回心教”。關于“直進教”有菩薩之五十一位說,即“十信”乃至”十地“及佛果。至于”終教“,則立四十一位,除”十信“。”頓教“則談”一念不生即佛“,離行位差別相,不立階位。”圓教“唯依分段身而至”十地“,圓教者攝前諸教五教,是爲”同教“說,是見聞、解行而證得佛果菩提。
從法門講,有八萬四千。從究竟目標講,歸元無二路。華嚴的判教不僅從理論上融攝了各層次教派,也把個層次教派修法納入了華嚴修習體系。這一菩薩修行的路線清楚規劃了修法應有目標。學法要有程式,即是從淺至深,層次曆然。經文把大乘菩薩行者自發菩提心,而曆訪善知識,承受教法,法隨法行,以至得悟之經過,描繪的清清楚楚。使人對從如何發心直至成佛的過程一目了然。可謂是非常地道而完整的修行體系。
四、圓融無礙的實踐觀法
華嚴曆代祖師十分重視觀法實修,各位祖師均有建樹,逐步完善。
1、如依四法界說立”觀門“,認爲全宇宙系統一于一心,若由現象與本體觀察之,則可別爲四種層次:(1)事法界,指差別之現象界。此稱情計之境,雖有而非實。(2)理法界,指平等之本體界。即無盡事法,同一理性。萬物,本體皆爲真如,平等而無差別。此現象之共性,皆爲空性;然此境界尚未顯真如妙用,故並不完全。(3)理事無礙法界,指現象界與本體界具有一體不二之關系。理由事顯,事攬理成,由此顯出理與事互融無礙之法界,然尚非佛智之最高認識。(4)事事無礙法界,指現象界本身之絕對不可思議。即一切諸法皆有體有用,雖各隨因緣而起,各守其自性,其力用互相交涉,自在無礙而無盡,故稱事事無礙、重重無盡,又作無盡法界。
如何使衆生認識”四法界“,悟入”一真法界“。而爲立”法界叁觀“。即:
⑴”真空觀“。簡別妄情以顯真性,而歸于平等之空性,泯滅妄情所見之事相,而彰顯真空之妙體。
⑵”理事無礙觀“。即觀萬象差別之事法與平等無差之理性,镕融相涉而無礙自在。亦即觀真如性起萬法,而萬法一一以真如爲性。
⑶”周遍含容觀“。真如之性乃一味平等而不可分取,一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故一與多相互融無礙,大小相含,互攝互容而又無盡。
上述所觀叁境,雖同于一心法界,但因能觀之智的深淺不同,境界有別。
這是華嚴修法的特色,特別著重觀行法門,並且還認爲非經由觀門,則無法入法界;要入法界,就必須了解”心境合目“的道理,方能悟入”一真法界“。
2、爲融攝方便,杜順和尚從教理的研究,確定觀門的實踐法則。將教理融攝于宗教履行的途徑,提出了”五教止觀“ 五種觀門,成爲華嚴五教的根據。大師于禅定中親身之所體悟。”五教止觀“是悟入一真法界的門徑,由淺入深,以實踐的觀法體現華嚴玄旨:
(1)”法有我無門“,以小乘界分別觀,來破我執證我空的觀法。
(2)”生即無生門“,以無生觀與無相觀來證明法無自性,皆由相生,此即大乘始教所證之人法二空。
(3)”事理圓融門“,此爲大乘終教,雙離兩失,頓絕百非,見心無寄,而成事理圓融之觀法。
(4)”語觀雙絕門“,所謂:”寄無言之言,顯絕言之理。“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境界。大乘頓教觀法。
(5)”華嚴叁昧門“,如《妄盡還源觀》所說,華嚴叁昧,是法界之圓明自在之用。是華嚴別教的世界觀。
3、《華嚴》中介紹的其他修法,
⑴彌勒菩薩說有十種,即:”菩提心、正直心、安住諸地、出生大願、大悲、真實觀法、摩诃衍(大乘)、教化衆生、智慧方便、隨順諸法“等十種。(亦是修法)
⑵十大願王所述內容已經成爲各宗共修的內容。
⑶《入法界品》中上有雲:”貪欲多者教不淨觀,嗔恚多者教慈心觀,愚癡多者教法相觀“。此即凡患有貪嗔癡叁毒之病者,教以修持不淨觀、慈心觀、法相觀。
⑷《淨行品》中念念不忘衆生、時時都在修習之中的各項,至今仍爲禅門每日常課。《梵行品》中:若身業是梵行者,當知身四威儀則爲梵行。左右顧盼,舉足下足,即不論任何動作,皆須爲清淨之行。華嚴中提倡”由聞、思、修入叁摩地“,經文還提到由文字般若進入觀照般若,由觀照而證入實相般若,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等等。請看,華嚴中哪裏不是修法?
五、精進不懈的修習典範
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從文殊師利菩薩發現善財童子開始,而指導他發心參學,直到以參拜普賢菩薩爲證入法界的象征。在各位善知識的指點下,指明了層層遞進的階梯,勾勒出《華嚴經》修習思想的形象化圖解。深入法界、隨順法界。”遊心清淨法界,所行饒益諸群生,“可以看作其修習實踐的綱領。
以善財童子爲榜樣體現出的意義是:
第一,學佛的人要依止善知識,要廣學多聞。經曆了一百一十城,其中最重要的是五十叁參。如十住,德雲比丘示寂用不二;十行,善見比丘于示妙行無住;十向,鬻香長者示智悲圓融;十地,主當春生夜神,示長養大悲;十一地,摩耶夫人示悲終智現;最後,在彌勒樓閣,一彈指間頓示十方法界無盡事相。從微至著,皆欲默體。經過這些善知識的教導,就是要有實踐體驗,不涉言诠。
第二,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學問都要學習。善慧地菩薩得四無礙解,首先就是法無礙解,即是通達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五明都要通達。善財遍參五十叁知識法門,五十表五位各十波羅蜜。叁即文殊、普賢、彌勒,爲五位中智行因果各遍五位,一一法中爲體用也。
第叁、發菩提心知難而進,爲法忘軀不辭厭倦,不怕艱苦分分斷障、分分證真,一直到等覺進入妙覺,證得毗盧遮那的果體。經文贊揚善財發菩提心的內容多達二百二十一條比喻。所托善財南遊,始于古佛道場,遍曆百城知識,終于圓契彌勒、文殊、普賢之道,意在總括叁世佛境因果,爲一時一際一真法界。以顯人人本有妙德,一切具足、圓融自在,是爲忘修絕證、佛果常道。
第四、善財童子的行爲告訴我們,他的實踐本身就體現了華嚴修習體系。他所參學的善知識,從文殊菩薩至第四十一位善知識,表寄位修行之相。即將最初之文殊菩薩配以十信行,後四十善知識配以叁賢十聖位,表述階位差別之緣,同入實相之理,親證妙覺。第五十叁位善知識彌勒菩表一生補處之正因。第五十四位再參文殊菩薩,表智照無二之相,蓋初參文殊表信智,再參文殊表證智,此與本智冥合無二相。最後第五十五位參訪普賢菩薩,表顯因廣大之相。按善財童子既達智證無二,故言亡慮絕,觸物皆適,法法全真,依正渾融,重重無盡,舉一法即是圓因,一切諸法皆亦爾,是即普賢廣大之境界,故名顯因廣大相。這樣,善財童子便達到了因果圓融的完滿境界。
第五、善財童子奔走各地尋訪善知識求取成佛之道的修行曆程,對參學、參訪風氣的興起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一位堪稱修行楷模的佛教青年形象,爲後學提供了修習的經驗和模式,深得中國佛教徒的喜愛。至于善財童子經過參訪五十二位善知識而後獲得的果位,成爲廣大佛教徒曆來效法的榜樣。
六、人間佛教的圓滿旨歸
1、修習不離世間,善財童子曆訪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子、童女、夜天、天女、婆羅門、長者、醫師、船師、國王、仙人、佛母、王妃、地神、樹神等,聽受種種法門,皆在人間,終至普賢菩薩道場,證入無生法界。五十叁參,代表參訪五十叁位善知識,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不論以何種姿態出現,凡是能夠引導衆生舍惡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稱爲善知識。這樣的編排更是明確體現了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有很深遠的意義。華嚴的宗趣就是以入法界緣起,普賢行願爲宗趣。《入法界品》是整部《華嚴經》的畫龍點睛之筆。”深入法界、隨順法界“,《華嚴經》的核心旨趣人間佛教在此得到了升華。
2、”入法界“的意旨有叁層含義:第一,”法界“爲佛性之義,也就是”一心法界“或”一真法界“,所以”入法界“就是開發自己所蘊含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使其如其所是的顯現出來。第二,”法界“是諸法的理體,諸佛所證的境界。”法界“既然是”佛之世界“及其”衆生之世間“,因此,”入法界“也就是遊心于諸佛世界以及深入衆生所在之世間,從證入佛境角度言之,所謂生活即佛法,法界即人間。以入佛法界妙莊嚴海是謂圓彰法界,依此證入,故名入法界品。文殊童子從善住閣出,與無量同行菩薩及常隨侍神天龍八部詣佛作禮,辭退南行,往于人間。于此說法界品者,示不離人間即佛法界也。
3、應修十種廣大行願。經雲,”若修此法,則能成熟一切衆生,隨順無上菩提,成滿普賢行海。“。從”性起“角度看,我們修持的時候是”全性起修“,不管是禮拜、贊歎、忏悔,發願、回向皆爲做到叁業清淨;在世俗的一切事都在行方便事,與佛心相應,這就是普賢行願。普賢行願心胸廣大,沒有執著、沒有障礙,二谛融通,就可以見到妙明真心,見到諸法性空、證得真如的境界。修行與現實相結合,起心、動念,行住坐臥,一切都念到衆生。祈求衆生福利,如自己份內事,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事事無礙的圓融境界,也是修學華嚴法門的行者最高的理想。這就是生活中的佛法,這是華嚴修習體系的核心思想。
聞佛所說,學佛所行,如佛所證。以”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實現人間佛教、人生佛教,乃是華嚴修習體系之落腳點和歸宿。我們可依之爲創立人間佛教,建設人間淨土作出自己積極的貢獻。
關于一些認爲華嚴有教無觀、缺乏修法的認識,有可能是感覺小乘數息觀,不淨觀等更爲具體,易于操作;而大乘實相觀是以哲學理論爲基礎,帶來不易把握的結果。可是大乘實相觀,如空觀以緣起理論爲基礎,五重唯識觀以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爲哲學基礎。盡管它們以哲學理論爲基礎,但仍不失爲是一種修習實踐。佛陀爲指示衆生解脫之道,破除妄想、執著,設置不同的法門,皆是應機對治,殊途同歸。華嚴是根本大法,如果說華嚴缺少觀法,沒有修習體系,豈不是佛教一切宗派都沒有修習體系了嗎?!
參考資料:
⑴高振農釋譯:《華嚴經》,臺灣:佛光出版社,1996 年。
⑵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
⑶《華嚴思想》(中村元撰)李世傑譯,臺灣:法爾出版社,1989 年。
⑷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灣:正聞出版社,1989 年第 5 版。
⑸臺灣華嚴蓮社賢度法師《華嚴學講義》中國宗教出版社,2008年。
⑹重慶佛學院惟賢法師《華嚴要義》內部講座資料。
⑺[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九,《大正藏》卷十,
⑻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八,《大正藏》卷叁五,
⑼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四,《大正藏》卷叁五,
《淺談華嚴宗的修行體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