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谈华严宗的修行体系▪P2

  ..续本文上一页“回心教”。关于“直进教”有菩萨之五十一位说,即“十信”乃至”十地“及佛果。至于”终教“,则立四十一位,除”十信“。”顿教“则谈”一念不生即佛“,离行位差别相,不立阶位。”圆教“唯依分段身而至”十地“,圆教者摄前诸教五教,是为”同教“说,是见闻、解行而证得佛果菩提。

  从法门讲,有八万四千。从究竟目标讲,归元无二路。华严的判教不仅从理论上融摄了各层次教派,也把个层次教派修法纳入了华严修习体系。这一菩萨修行的路线清楚规划了修法应有目标。学法要有程式,即是从浅至深,层次历然。经文把大乘菩萨行者自发菩提心,而历访善知识,承受教法,法随法行,以至得悟之经过,描绘的清清楚楚。使人对从如何发心直至成佛的过程一目了然。可谓是非常地道而完整的修行体系。

  四、圆融无碍的实践观法

  华严历代祖师十分重视观法实修,各位祖师均有建树,逐步完善。

  1、如依四法界说立”观门“,认为全宇宙系统一于一心,若由现象与本体观察之,则可别为四种层次:(1)事法界,指差别之现象界。此称情计之境,虽有而非实。(2)理法界,指平等之本体界。即无尽事法,同一理性。万物,本体皆为真如,平等而无差别。此现象之共性,皆为空性;然此境界尚未显真如妙用,故并不完全。(3)理事无碍法界,指现象界与本体界具有一体不二之关系。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由此显出理与事互融无碍之法界,然尚非佛智之最高认识。(4)事事无碍法界,指现象界本身之绝对不可思议。即一切诸法皆有体有用,虽各随因缘而起,各守其自性,其力用互相交涉,自在无碍而无尽,故称事事无碍、重重无尽,又作无尽法界。

  如何使众生认识”四法界“,悟入”一真法界“。而为立”法界三观“。即:

  ⑴”真空观“。简别妄情以显真性,而归于平等之空性,泯灭妄情所见之事相,而彰显真空之妙体。

  ⑵”理事无碍观“。即观万象差别之事法与平等无差之理性,镕融相涉而无碍自在。亦即观真如性起万法,而万法一一以真如为性。

  ⑶”周遍含容观“。真如之性乃一味平等而不可分取,一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故一与多相互融无碍,大小相含,互摄互容而又无尽。

  上述所观三境,虽同于一心法界,但因能观之智的深浅不同,境界有别。

  这是华严修法的特色,特别着重观行法门,并且还认为非经由观门,则无法入法界;要入法界,就必须了解”心境合目“的道理,方能悟入”一真法界“。

  2、为融摄方便,杜顺和尚从教理的研究,确定观门的实践法则。将教理融摄于宗教履行的途径,提出了”五教止观“ 五种观门,成为华严五教的根据。大师于禅定中亲身之所体悟。”五教止观“是悟入一真法界的门径,由浅入深,以实践的观法体现华严玄旨:

  (1)”法有我无门“,以小乘界分别观,来破我执证我空的观法。

  (2)”生即无生门“,以无生观与无相观来证明法无自性,皆由相生,此即大乘始教所证之人法二空。

  (3)”事理圆融门“,此为大乘终教,双离两失,顿绝百非,见心无寄,而成事理圆融之观法。

  (4)”语观双绝门“,所谓:”寄无言之言,显绝言之理。“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境界。大乘顿教观法。

  (5)”华严三昧门“,如《妄尽还源观》所说,华严三昧,是法界之圆明自在之用。是华严别教的世界观。

  3、《华严》中介绍的其他修法,

  ⑴弥勒菩萨说有十种,即:”菩提心、正直心、安住诸地、出生大愿、大悲、真实观法、摩诃衍(大乘)、教化众生、智慧方便、随顺诸法“等十种。(亦是修法)  

  ⑵十大愿王所述内容已经成为各宗共修的内容。

  ⑶《入法界品》中上有云:”贪欲多者教不净观,嗔恚多者教慈心观,愚痴多者教法相观“。此即凡患有贪嗔痴三毒之病者,教以修持不净观、慈心观、法相观。

  ⑷《净行品》中念念不忘众生、时时都在修习之中的各项,至今仍为禅门每日常课。《梵行品》中:若身业是梵行者,当知身四威仪则为梵行。左右顾盼,举足下足,即不论任何动作,皆须为清净之行。华严中提倡”由闻、思、修入三摩地“,经文还提到由文字般若进入观照般若,由观照而证入实相般若,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等等。请看,华严中哪里不是修法?

  五、精进不懈的修习典范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从文殊师利菩萨发现善财童子开始,而指导他发心参学,直到以参拜普贤菩萨为证入法界的象征。在各位善知识的指点下,指明了层层递进的阶梯,勾勒出《华严经》修习思想的形象化图解。深入法界、随顺法界。”游心清净法界,所行饶益诸群生,“可以看作其修习实践的纲领。

  以善财童子为榜样体现出的意义是:

  第一,学佛的人要依止善知识,要广学多闻。经历了一百一十城,其中最重要的是五十三参。如十住,德云比丘示寂用不二;十行,善见比丘于示妙行无住;十向,鬻香长者示智悲圆融;十地,主当春生夜神,示长养大悲;十一地,摩耶夫人示悲终智现;最后,在弥勒楼阁,一弹指间顿示十方法界无尽事相。从微至着,皆欲默体。经过这些善知识的教导,就是要有实践体验,不涉言诠。

  第二,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学问都要学习。善慧地菩萨得四无碍解,首先就是法无碍解,即是通达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五明都要通达。善财遍参五十三知识法门,五十表五位各十波罗蜜。三即文殊、普贤、弥勒,为五位中智行因果各遍五位,一一法中为体用也。

  第三、发菩提心知难而进,为法忘躯不辞厌倦,不怕艰苦分分断障、分分证真,一直到等觉进入妙觉,证得毗卢遮那的果体。经文赞扬善财发菩提心的内容多达二百二十一条比喻。所托善财南游,始于古佛道场,遍历百城知识,终于圆契弥勒、文殊、普贤之道,意在总括三世佛境因果,为一时一际一真法界。以显人人本有妙德,一切具足、圆融自在,是为忘修绝证、佛果常道。

  第四、善财童子的行为告诉我们,他的实践本身就体现了华严修习体系。他所参学的善知识,从文殊菩萨至第四十一位善知识,表寄位修行之相。即将最初之文殊菩萨配以十信行,后四十善知识配以三贤十圣位,表述阶位差别之缘,同入实相之理,亲证妙觉。第五十三位善知识弥勒菩表一生补处之正因。第五十四位再参文殊菩萨,表智照无二之相,盖初参文殊表信智,再参文殊表证智,此与本智冥合无二相。最后第五十五位参访普贤菩萨,表显因广大之相。按善财童子既达智证无二,故言亡虑绝,触物皆适,法法全真,依正浑融,重重无尽,举一法即是圆因,一切诸法皆亦尔,是即普贤广大之境界,故名显因广大相。这样,善财童子便达到了因果圆融的完满境界。 

  第五、善财童子奔走各地寻访善知识求取成佛之道的修行历程,对参学、参访风气的兴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位堪称修行楷模的佛教青年形象,为后学提供了修习的经验和模式,深得中国佛教徒的喜爱。至于善财童子经过参访五十二位善知识而后获得的果位,成为广大佛教徒历来效法的榜样。

  六、人间佛教的圆满旨归

  1、修习不离世间,善财童子历访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夜天、天女、婆罗门、长者、医师、船师、国王、仙人、佛母、王妃、地神、树神等,听受种种法门,皆在人间,终至普贤菩萨道场,证入无生法界。五十三参,代表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凡是能够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称为善知识。这样的编排更是明确体现了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有很深远的意义。华严的宗趣就是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趣。《入法界品》是整部《华严经》的画龙点睛之笔。”深入法界、随顺法界“,《华严经》的核心旨趣人间佛教在此得到了升华。

  2、”入法界“的意旨有三层含义:第一,”法界“为佛性之义,也就是”一心法界“或”一真法界“,所以”入法界“就是开发自己所蕴含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使其如其所是的显现出来。第二,”法界“是诸法的理体,诸佛所证的境界。”法界“既然是”佛之世界“及其”众生之世间“,因此,”入法界“也就是游心于诸佛世界以及深入众生所在之世间,从证入佛境角度言之,所谓生活即佛法,法界即人间。以入佛法界妙庄严海是谓圆彰法界,依此证入,故名入法界品。文殊童子从善住阁出,与无量同行菩萨及常随侍神天龙八部诣佛作礼,辞退南行,往于人间。于此说法界品者,示不离人间即佛法界也。

  3、应修十种广大行愿。经云,”若修此法,则能成熟一切众生,随顺无上菩提,成满普贤行海。“。从”性起“角度看,我们修持的时候是”全性起修“,不管是礼拜、赞叹、忏悔,发愿、回向皆为做到三业清净;在世俗的一切事都在行方便事,与佛心相应,这就是普贤行愿。普贤行愿心胸广大,没有执着、没有障碍,二谛融通,就可以见到妙明真心,见到诸法性空、证得真如的境界。修行与现实相结合,起心、动念,行住坐卧,一切都念到众生。祈求众生福利,如自己份内事,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事事无碍的圆融境界,也是修学华严法门的行者最高的理想。这就是生活中的佛法,这是华严修习体系的核心思想。

  闻佛所说,学佛所行,如佛所证。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实现人间佛教、人生佛教,乃是华严修习体系之落脚点和归宿。我们可依之为创立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作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关于一些认为华严有教无观、缺乏修法的认识,有可能是感觉小乘数息观,不净观等更为具体,易于操作;而大乘实相观是以哲学理论为基础,带来不易把握的结果。可是大乘实相观,如空观以缘起理论为基础,五重唯识观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为哲学基础。尽管它们以哲学理论为基础,但仍不失为是一种修习实践。佛陀为指示众生解脱之道,破除妄想、执着,设置不同的法门,皆是应机对治,殊途同归。华严是根本大法,如果说华严缺少观法,没有修习体系,岂不是佛教一切宗派都没有修习体系了吗?!

  

  参考资料:

  ⑴高振农释译:《华严经》,台湾:佛光出版社,1996 年。

  ⑵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

  ⑶《华严思想》(中村元撰)李世杰译,台湾:法尔出版社,1989 年。

  ⑷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湾:正闻出版社,1989 年第 5 版。

  ⑸台湾华严莲社贤度法师《华严学讲义》中国宗教出版社,2008年。

  ⑹重庆佛学院惟贤法师《华严要义》内部讲座资料。

  ⑺[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九,《大正藏》卷十,

  ⑻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大正藏》卷三五,

  ⑼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四,《大正藏》卷三五, 

  

  

《浅谈华严宗的修行体系》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