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適天和”—— 佛與心靈的秩序

  “人適天和”—— 佛與心靈的秩序

  內容摘要:人與(自身)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尤其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和諧世界的叁大要義。在當今這“個人欲望的無限性與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的社會中,人要有所敬畏。通過“人適天和”,建立起心靈的秩序。才能具有“宇宙之心”。我所從事的“利己利他”的環保事業,我所建立城市環境醫院,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內心的和諧。佛法是管理人心的大智慧。迷者師渡,悟者自渡。

  

  一 認識自己的心-迷者師渡,悟者自渡

  人心,說到底便是人性,即是人的生物屬性,精神屬性和社會屬性。

  宇宙大爆炸是在137億年前。物質世界的運動經曆了幾十元億年的演化形成了高度的自組織系統。進化了幾百萬年的人的生物屬性,許多器官的機能具有了最優控製的特點。例如,呼吸的通氣量控製是能耗最小的自適應控製,眼球跟蹤目標的快速跳動成分是時間最優控製系統,人腦更是這個世界上的登峰造極之物。這種進化是人類的“無爲而獲”。

  在600萬年前出現的古猿中,有一族250萬年前開始直立行走,正是由于這一爲了生存競爭的“創造”,而擴大了視野,巨大意義卻在于促進了大腦的進化。衆多的進化分支中智人戰勝了尼安德特人成爲我們的祖先,就是因爲有了抽象思維能力的大腦決定了其萬物之靈的地位。出土的1.8萬年前的人類腦容量僅僅380ml,2400年後的現代人平均腦容量達到了1350ml。于是人有了精神屬性。而人類僅有幾萬年的文明史,尤其是數千年有文字記載的曆史使得人類開始有了社會屬性。

  然而,人類社會的自我控製遠非最優。人不能正確地認識世界,更惶恐于認識自己,幹了許多害人害己的事。這便是佛家所說的“無明”。人有物欲(包括食欲)、知欲、性欲,又有“叁不善根”,即貪、嗔、癡,(或任性、懶惰、嫉妒),由此造成“苦集”,使得人世如無邊的苦海,在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的八苦中載浮載沈。但是啊!大部份的衆生都沒有看清楚,自己所處的世界是多麼的汙濁與殘酷。人們爲了名利,不惜巧取豪奪;一場天災,可以奪去無數人身寶;一次戰爭,可以死去多少生命。

  智慧是人生全部的意義所在,而最大的智慧就是“認識你自己”。認識你自己,最深刻的莫過于認識自己的“心”。佛法是管理人心的大智慧。

  唯識宗上講的“八識”、“五十一個心所”便是對心的分析和改造之法。通過“智與理冥,境與神會,如人飲水,零暖自知”的頓悟,把人帶入知識與真理不分,人的心靈與它的物件合爲一體的“不知之知”狀態。迷者師渡,悟者自渡。那便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

  二 和諧世界的叁大要義

  人類一直是在叁對矛盾中前行;一是人與(自身)心的矛盾,二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叁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個人欲望(或稱價值追求,包括精神與物質的需求)的無限性與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人人之間,民族之間,階層之間,國家之間,最終反映的都是這個矛盾。人權意識的覺醒,平等自由理念的普及,追求幸福已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工業文明形成的幸福觀是占有更多的物質財富。例如,人人有購車開車的自由、但尾氣排放到大衆共同呼吸的大氣中,消耗有限的石油資源,引起氣候變暖,生物植物都遭災。私欲得到滿足卻可能把成本轉嫁成社會“埋單”。過去人類爲了爭奪奴隸、土地、石油、海洋、水源、甚至太空的控製權而引發鬥爭和戰爭。曾經認爲空氣資源無限,因而沒有過爭鬥。如今清新的空氣也成了稀有資源,于是“碳排放”的鬥爭也隨即開始。因此曆史上的爭鬥本質上多是在爭奪自然資源的控製權。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是中國人應有的思維。人類一直在叁對矛盾中前行,因此,人與(自身)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尤其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是和諧世界的叁大要義。人與自然的矛盾決定了人與人的矛盾和人與心的矛盾;然而,要實現和諧世界,則必須從心開始。人心和善、家庭和樂、人際和順、社會和睦、文明和諧、世界和平。一念迷,則是衆生,一念覺,則是佛。迷則爲凡,悟則爲聖。

  叁 有所敬畏-人類的信仰精神

  人類是大自然進化的産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是自然界的“在”者,並非“觀”者。人類並不是自然規律的製定者,人類只能探索發現自然規律,適應、利用自然規律,敬畏自然規律。

  在迄今爲止的人類文明曆史有叁個形態:自發生態文明,工業文明,自覺生態文明。人類文明從根本上是反映天人之間的關系,由此孕育了人類社會的經濟形態、不斷變遷的政治製度和組織形式。自發生態文明産生于人“畏天而不知天”;工業文明則是由于人“初知天而不畏天”;自覺生態文明的出現是人類“大知天而敬畏天”的結果。自覺生態文明會引領人類通過回圈經濟,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

  人類無論把支配自然的技術力量擴展到何種地步,自然界永遠保存著一個不向我們打開到實體內核。人可以發現規律,卻不可能創造規律。因此,“天所不欲”,則應當“人所不欲”。如何能做到人所不欲,君子應當首先做到“己所不欲”。可見,欲之源在天,而不在人。佛陀所傳下的真理,也並不是佛陀所發明,而是發現。這些偉大的發現,爲人類帶來無比的光明與希望--天不生佛陀,萬古如長夜!聖賢頓悟了天命,自然要教化萬民,普度衆生。“天不變,道亦不變”,“道法自然”。但多數人仍是“無明”。這就需要建立人的信仰,使人有所敬畏。敬畏那人類無法逾越,更無法創造的規律。老子稱之爲“道”。基督教則創造出人格化的神——那神聖的、無所不在的和無所不能的“上帝”;牛頓在無法解釋萬有引力的起點後,笃信是上帝給了“第一推動力”;而佛陀則認爲是“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

  ·男人--如何讓女人尖叫 ·補腎、強腎--特效秘方 ·夫妻生活幸福秘訣(圖) ·前列腺--男人的煩腦! ·糖尿病---康複奇迹! ·高血壓--治愈不複發! ·鼻炎--鼻炎--神奇妙招 ·痛風--痛風--最新報道 ·肝病--最新突破! ·腰椎病--在家輕松治療 ·前列腺炎--如何根治

   ·補腎--強腎--男人必看

  鳳凰佛教 > 專題 >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 > 靈山會場 > 衆善奉行—佛教思想與企業的和諧發展 > 正文“人適天和”—— 佛與心靈的秩序2009年03月28日 19:24【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評論0條

  佛教認爲,宇宙的一切現象,都是他內心自造的景象。他的所說,所做,所想,都是心的作爲。這個作爲必有後果。業(Karma)是因,果是報。每個人都是因與果、業與報的連環套。每個有情物的今生只是這個無窮鎖鏈中的一環。死並不是生命的終結,而只是這個因果回圈的中轉站。這個“生死輪回”(samsara)就是衆生皆苦的來源。只有涅槃(Nivarna)才能從輪回之苦中得到解脫。

  這自然是讓信徒有所敬畏,又有所希望。基督教和佛教,都會使得內心虔誠的人平靜地面對死亡。

  四 人適天和-心靈的秩序

  人類有叁個元精神:信仰精神、求知精神和仁愛精神[①]。由此,開始了對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人適天和,恰恰是元精神所能夠追求的目標和追求過程的精神秩序!人類在進化和發展過程中,由于人性的弱點,決定了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知是在曲折和無限長的過程中有限的積累。人類只有建立起對大自然自覺的無限敬畏,建立起心靈的秩序,才能在經曆漫長的自然選擇過程中靠文化選擇的力量修正發展的方向,加快發展的速度!這就是人適天和的本質。即:人道源自天道,天道並非人道。天道生生不息,人道進化無盡。

  人類本性追求“從心所欲”,然而,其中的許多“欲”很快就受到自然界的限製。人類試嘗改變自然,無奈屢遭挫敗。幸而人有學習功能,由此迫

  使人類去發現自然規律,遵循自然規律,甚至學會不再挑戰自然規律。也就是:知矩,和矩,不逾矩。這也就是佛法教導的“不執著”。

  我們在無限大與無限小之中,窺知有限大與有限小的些許事物。用這個“有限的時空”去表達無限的時空,探索域定的真實。

  “人適天和”的“和”,是指和律,和德,和諧。和律,首先是指人的行爲應當符合自然規律;和德,則是指人如果有了和律的理念,和諧,則是人與天在和律、和德時形成的狀態。

  如何做到人適天和呢? 通過佛法的“六度”,菩薩萬行的綱領: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形成了人心靈的秩序。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科學家的宗教感是對自然規律的和諧感到狂喜和驚奇。

  4.1 “人適天和”的真、善、美思想內涵

  自然生態與人的物質、能量、資訊交流,滿足了人的生存發展需要,也必然會使人産生親近大自然的情感。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國”,和諧的生態環境使得世界圓滿充分,放大了人的幸福感。在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中,可以經曆感情的深深陶醉和思想的不斷覺醒兩種幸福;這種精神的享受來自對自然的感恩與能與自然和諧的幸福感,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這是一種融入世界,“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境界。人是世界的“在”者,而不是世界的“觀”者。這種“天人合一,人適天和”的生態價值,就在于是一種衆生平等的觀念。這裏的世界並沒有“物件化”,世界的解釋權並沒有握在人的手中,也就不可能産生“人類中心主義”。這種對待自然界的平等覺慧,才是人類社會“公平”的根基。有了公平,正義才有了標准。

  4.2 規模、效率、效益與民主、公平、正義

  效率與效益是工業文明中衡量發展的主要尺度。當這些尺度的使用擴大到社會各個方面,模糊了域定的範疇,就給社會造成了危害。講規模,形成了不顧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而無限擴張的動力,極大破壞了環境和資源的合理使用,超越了自然生態自我恢複的界限;講效率,必然要優勝劣汰。當這種優勝劣汰的力量沖擊到家庭,人倫就出現了混亂,甚至顛倒。例如:失去經濟能力的老人得不到應有的照顧,婚姻上的經濟主義;講效益,使得權錢交易爲主要形式的對公權力的亵渎。公權力是“合法的暴力”。一旦失去了合法性,就成爲破壞性的暴力了。而權力的可交易,則是給權力賦予了商品屬性;能交易,則是提供了市場交易平臺;要交易,才是腐敗者自身的價值觀使然。這種把公權力作爲“個人講效益”的手段的做法,在工業化過程的國家中很有普遍性。

  而當人類在痛苦的發展中選擇了自覺的生態文明,則追求幸福以及幸福的實現形式已經不可能成爲少數人的特權,這就是民主的力量。但是,人類的個人欲望的無限膨脹早已與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形成了矛盾。這就需要公平地分配和利用資源。而這種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並非簡單的人口平均或地域平均。人口結構的不平衡,自然資源的分布的不平衡,都要導致靠社會正義去協調這種形式上的公平所帶來的實質上的不公平。這就是正義的根基。

  因此,民主、公平、正義就成爲新時代的尺度,新時代的標准,新時代的價值追求!

  五 衆善奉行,自淨其意,自利利他的正覺

  5.1 環保産業與和諧社會

  在人的生活方式與自然規律尖銳矛盾的曆史背景下,我從事的環保産業所擔負的社會功能,環保企業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已經並不僅僅局限于經濟領域,而是關乎社會的和諧。例如,我們的業(環保工程)不僅創造了經濟效益,更使得衆生獲得了清潔安甯生活的權利,和諧了社會。是自利利他。

  5.2 建立“城市環境醫院”——生態工業的“理想國”

  中國出現了區域經濟,伴隨而來的是區域性的環境汙染。由于發展的差異,僅靠引進幾項環保技術,幾家實力參差不齊的環保企業,都已經無法控製區域環境汙染都治理。按照回圈經濟都叁要素,除了技術,更需要新都製度安排和轉變人們都甚或方式。

  綠創環保集團建造了一個爲城市提供節能環保綜合解決方案的“城市環境醫院”,即生態工業園。這是人與心和諧的“理想國”:集65項節能減排技術建造的高科技環保産業“孵化器”,輻射和帶動數百個企業産業升級,處處花園,人流物流分層,滿眼綠色的立體城市設計,建築節能大于70%,零排放的指標;可以作爲綠色旅遊和環保技術實際應用的示範教育。這種新型的製度安排,體現了綠色經濟連接官産學研,就是要探索和創造未來人們的生産和生活方式,和諧的人居和生産環境。體現了“已欲立而立人”的道德示範力量;“自環保”與“爲環保”;“自節能”與“爲節能”的自覺;現實“未來生産生活環境”,新文明的探索形式,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華嚴經》說,菩薩以“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這就是佛教無常觀的世界觀和菩薩行的人生觀的具體實踐。心能轉物,即同如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人適天和”—— 佛與心靈的秩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