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與企業和諧發展
內容摘要:佛教是社會文化,是社會現象諸多的一種,佛法真谛也是現代化企業管理理念的指南。本文在闡揚佛教文化精粹同時,多角度、多側面概述了佛教精神與企業文化、社會責任及和諧發展的內在聯系及現實意義。
關鍵詞:佛教 企業 發展 責任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千余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間經曆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鴻儒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于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它的信仰深入了民間,“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正是真實的寫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則與儒、道等相結合、相融會、相激蕩,彙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瀚海中,形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之一,佛教哲學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釋放射出燦爛輝煌的光芒。
佛教精神與企業經營理念的內在聯系及現實意義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人們的生活水准在不斷提高,在快節奏的前進步伐中,“貪、嗔、癡”欲念充斥著人們的頭腦,精神領域面臨著重重困難,面對著無窮的競爭壓力、面對著毫無節製的物欲渴求,心情緊張、疲勞、煩躁、焦慮,痛苦、煩惱等種種問題纏繞著衆生,人們不能享受生命內在的自在、喜悅和安祥,而其根源皆來自于一個字——心。萬法唯心,當我們識破表像看本質時,我們會發現,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麻煩、是非,都是因爲人心出了問題,種種的私心雜念,種種貪愛欲求,令衆生執妄成真,迷失于真理之外,沈淪墮落,令這個從外表看似人類文明進化的時代,在世界每一個角落都會亂相叢生,苦難不止……!
佛經說:“惟行菩薩行者得成佛,其修獨覺禅者永不得成佛”。佛理說佛與衆生同出一源,本爲一體,豈可有一獨悟而衆生迷。佛教根本上兼濟天下而非獨善其身,要求把自我拯救建立在每個人的努力並引導衆生的共同努力基礎上。自度度他、自濟濟人,或說通過超度他人以求得自己的超度、通過救濟別人自求得自己的救濟,這是佛教中經世濟衆的基本精神。
作爲社會組織之一的企業,應該吸納經世濟衆的精神,把強烈的社會使命感作爲企業追求的終極目標。雖然企業的組織目的就是贏利,但並不表明企業以贏利爲唯一目的和准則。企業可以通過其用以獲利的産品來給別人帶來思想、身體上的解脫,對于企業的經營方式、所經營的産品,都要做到有所爲而有所不爲。企業通過贏利來幫助企業員工以及社會解脫痛苦、尋求快樂。而企業員工和社會得到企業的幫助後,會自然而然地信奉企業本身所宣導的一些思想和理念。企業樹立了經世濟衆的精神後,通過一定的途徑,讓企業員工和社會知曉、認同這些精神,會爲企業本身的經營帶來極大幫助。
在我集團公司總部,奉請著一尊大彌勒佛像。我是這樣解釋的: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都能爲“武山”所吸納。武山的大部員工大多處于相對落後地區,文化水准不高,他們到工廠就是打工賺錢,還不太容易接受“品質就是企業的生命”之類的教育。所以我提出“做好每一件産品,就是最大的行善積德,在利益自己的同時,利益他人,利益社會”,這就把企業領導與員工的心願統一起來了。本著與衆生廣結善緣的宗旨,員工的幹勁十分高漲,同時在技術品質上嚴格把關,企業效益也連年遞增。佛教裏蘊藏著優秀的思想文化,如它提倡的道德、覺悟、敬業等精神就很適用于現代企業管理,佛教宣揚的“普渡衆生”與我們提倡的“爲人民服務”有共通之處。
我國佛教提倡以人爲中心的“人間佛教”思想,“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佛教的基本主張。善惡是從心裏滋生出來的,人心的本性無善無惡,因一時的念頭所引起的真妄及其衍生的善惡均沒有實性,“真赅妄本,妄徹真源”,由此善惡不過是真妄分別而導致的後果。善惡是可以轉化的,去佛教主張一種最廣大的平等觀,佛教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金剛經》),主張強弱、富貧、大小、上下互相之間應該理解、諒解、寬容,彼此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建立互信與合作。這種和合共生、自他不二的主張對于今天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合作關系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佛教講緣起,就是指一切事物的産生、發展都是有原因和條件的,一因不能生果,世間萬物都處在多種因果相續相連的關系之中,都息息相關。也就是說,每一事物、每一個人的存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的價值,萬事萬物都是一種和合共生的關系。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佛教主張“自他不二”,就是從緣起法則觀察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認爲每個人的生存都有賴于他人和社會,人與人互相依存,密切關聯。
佛法能幫助我們認識到,什麼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明確這一目標,所做的一切,才會使我們逐步接近這個目標,最終心想事成。如果定位錯誤,無論怎麼努力,幸福都在遙遙的彼岸,可望而不可即。佛法能幫助我們調整心態,以放松、從容而又健康的精神面貌面對各種機遇,迎接各種挑戰。事實上,在今天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因爲缺乏心理素質而一敗塗地者,早已不在少數。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才能、技術、資金、機遇一樣,也是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只有全面加強人文素養和心理素質。在充實自己的同時,從容應對外境,在變化的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佛法能幫助我們找到自身定位。一個明確自身定位的人,才能自尊自愛、自強不息。否則,往往會在幻想中蹉跎時光,在潮流中迷失方向。我們能夠在人生道路上立定腳跟,就不會因小本經營而自卑失落,也會不因身家億萬而不可一世,更不會因奢侈腐化而導致樂極生悲的結局。雖然各人因福報、機會等種種因緣而有不同的生活境遇,但只要我們找到自身定位,無論做什麼,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成功,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幸福。佛法能幫助我們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對內,可使企業內部團結合作,具有活力。對外,可將競爭對手轉化爲激勵自己上進的善知識,而非潛在或公開的敵人。同時,以真誠守信的品格在客戶和同行中樹立良好信譽,不斷贏得信任。
現代化企業文化融合佛教精神的積極意義
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強調企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它已經成爲不可逆轉的國際化潮流。爲了人類生活得更美好,爲了企業的持續發展,企業要勇于承擔起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的明確有助于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作爲社會公民對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各企業應通過技術革新減少生産活動各個環節對環境可能造成的汙染,降低能耗,節約資源,降低企業生産成本,從而使産品價格更具競爭力。企業還可通過公益事業與當地信衆社區共同建設環保設施,以淨化環境,保護社區及其他信衆的利益,實現企業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佛教的理論思想促進企業和諧發展
當今,世界各國利益之爭、民族矛盾、資源掠奪引發地區沖突越演越烈。在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人民人均收入、利益分配存在著不平衡,貧富懸殊,相當一部分人收入低下,生活貧困。貧困不僅指經濟貧困,也包括能力貧困和知識貧困。大量貧困群體的存在,不僅因生存困難而構成社會不穩定因素,且由于人口素質低下,也必然會造成效力的低下,資源的浪費,環境的破壞,從而直接威脅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佛教的平等慈悲觀對化解這些問題提供了借鑒,佛教一貫重視衆生平等,慈悲濟世。佛教的布施作爲重要的修持法門,以平等心、慈悲心而施于他人財物、體力和智慧,爲他人造福成智。各企業、社會團體都努力發揚菩薩“不爲自身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崇高精神,扶貧濟困,施醫送藥,贊助“希望工程”,教化失足者和罪犯等等,使受救濟者既得到物質的援助,也得到精神的提升。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無疑在客觀上是有助于可持續發展的。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要求在推進科技進步的同時,合理利用科技成果,合理利用各種有限的自然資源,並且要求在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平等分配收入和財富,在社會生産部門之間和國家之間展開公平競爭,建立完全公正合理的金融體製,同時要求消除愚昧無知,大力培養人才資源等。所有這些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條件,都離不開人的平等觀念,人與人、國與國的平等關系。缺乏平等觀念的支撐、平等關系的建立,必將阻礙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絕對要求。佛教宣揚萬物互爲因果、互相依存的緣起論,並基于緣起理論而高唱尊重他者、尊重異類、尊重生命、衆生一律平等的平等觀,從根本上承認他類生命的生存權利。這不僅和那種濫殺異類,任意糟蹋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的行徑不同,也有別于那種認爲保護環境是人類對弱者的憐憫、恩賜的觀點。佛教的衆生平等觀,既和“人類中心主義”不同,也有別于“環境中心主義”、“生物中心主義”。基于衆生平等的理念,佛教還提倡素食、放生等,此舉既有益于人們的身體健康、精神康泰、澄心靜慮,也有助于保護瀕臨滅絕的物種,維護生態平衡。
人人渴望和諧,個個向往幸福;世界呼喚慈愛,人類宣導平等。永遠的和諧、不朽的安甯,是千百年來人類夢寐以求的美景。然而和諧環境不會憑空到來,也不可能形成于一夜之間。未來的恒久和諧,需要我們從心靈淨化做起,踏實踐行佛教的智慧、慈悲、平等、一體精神,以無私無畏的氣概,以推己及人的胸襟,置身于社會洪流之中,自行化他、普度衆生,凝聚全社會之力,共建和諧美好世界。
“和諧”“緣”“和合”幾個集中體現東方智慧和魅力的理念融于一體,契合佛教經典教義的核心內涵,也符合世界佛教文化交流、合作的潮流。“我們的世界需要一種“和”的精神與智慧,去化解矛盾、消弭紛爭,去營造和諧、維護和平。
從當下做起,從內心入手,由淨自心到淨國土,由安自心到安衆生,由平自心到平天,就能實現“人心和善,家庭和樂,人際和順,社會和睦,文明和諧,世界和平”的美好願景!
《佛教思想與企業和諧發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