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企業——企業經營的菩薩道

  佛教與企業——企業經營的菩薩道

  佛教思想與企業如鳥之雙翼,前者代表精神財富,後者代表物質財富,唯有兩邊富足均勻平等才能擁有幸福圓滿的人生,也只有人民富庶,社會才會更和諧更穩定,繁榮的社會,帶來富強的國家。

  佛教與金錢財富

  佛教談空,說世上一切皆是虛幻,沒有實體。佛教鼓勵人要過清雅樸素淡泊的生活,這佷容易讓人誤會,以爲佛教是反對財富。佛教並非拒絕財富,而是鄙夷財富的貪吝之欲。藥師佛的十二大願,一願以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叁願以無量無邊智慧之便,令諸有情,皆得無量所受用物,七願衆病悉除,身心安,家屬資具,悉皆豐足,十一願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十二願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從以上五願中顯現出佛教並不反對財富,也不拒絕財富,而是希望人人豐衣足食,國泰民安。 

  一切唯心造,金錢是中性的,如果用于謀求人類的幸福,金錢便有益有功德的,如果因錢産生勾心鬥角,反目成仇,寡欲鮮恥,出現卑鄙無敕種種現象,爲惡人作伥,成爲助纣爲虐的工具,便是一切罪惡之根源,貪嗔癡的根本。金錢本身並無善惡好壞之分,是人心之善惡好壞之別,使金錢産生了也附加各種意義。在佛陀時代,佛陀曾對在舍衛國捐贈祇園精舍,給佛陀僧團的富翁給孤獨長者說:信衆享有的樂趣,以正當的方法獲得足夠的財富,並獲得經濟的安全感,把財富用于自己,家人及親友身上,作種種善行,無負債之苦,並過清淨無過,不造惡業的生活。

  錢雖非萬能,沒錢卻萬萬不能。我們生活在經濟挂帥的時代,舉凡衣,食,住,行,教育,娛樂,醫療都是經濟行爲。既然我們離不開經濟,凡人追求財富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我們首先要保障自己最基本的生活安定,才能更進一步改善生活品質,再談到精神領域的提升。佛教提倡以八正道的生活態度和方式來追求看待和處理財富問題,以正見資生聚財,在享受富足之余,有效地運用財富,使之發揮應有的作用,從對物質財富轉化到對精神財富的追求,使事業的發展,財富的分享成爲智慧的提煉,修行的法門。

  以企業經營爲修行菩薩道道場

  佛經說:“惟行菩薩行者得成佛”,我們學佛修行若只求自覺自利,非是究竟圓滿法門,佛教的教義是兼濟天下而非獨善其身,廣修大乘菩薩道,才能自度度人,圓滿佛果。企業的經營雖以贏利爲其目的,但經世濟衆,肩負社會使命感,應該才是企業所追求的最終目標。推動福利事業,繁榮經濟,便民利國,並提供佛教弘化的資源。

  ·男人--如何讓女人尖叫·補腎、強腎--特效秘方·夫妻生活幸福秘訣(圖)·前列腺--男人的煩腦!·糖尿病---康複奇迹!·高血壓--治愈不複發!·鼻炎--鼻炎--神奇妙招·痛風--痛風--最新報道·肝病--最新突破!·腰椎病--在家輕松治療·前列腺炎--如何根治

  ·補腎--強腎--男人必看 鳳凰佛教 > 專題 >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 > 靈山會場 > 衆善奉行—佛教思想與企業的和諧發展 > 正文佛教與企業——企業經營的菩薩道2009年03月28日 21:08【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評論0條

  《維摩經》言:“發心是菩薩法”以菩提心的起點,進入菩薩道的實踐,菩薩的無量法門,不外乎有: 

  1、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2、四無量心:慈、悲、喜、舍。

  3、四攝法門: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4、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

  將這四點,套入企業的經營法來行菩薩道,同樣的原則,一樣的原理,從發心至精勤不休,爲利有情的大乘行爲和思想,效法四大菩薩的行願。觀音菩薩的大悲,文殊菩薩的大智,地藏菩薩的大願,普賢菩薩的大行。小至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上,充滿了歡喜心,大至造福社會,與衆生廣結善緣,企業成爲菩提心的課堂,借境曆事煉心,最終獲得最徹底的覺悟,圓成佛道,救度一切衆生。

  效法四大菩薩精神的企業菩薩道

  一、悲

  觀音菩薩給予人間的救濟,是隨處示現的,他以十四種無畏,千手千眼, 慈湣衆生,救苦救難。念觀音,拜觀音,更要自己做個觀世音。我們學習觀音菩薩,加強自我威神力的提升,具有慈悲力,智慧力,勇猛力,做員工或其他一切有緣人的保護者,對于意志消沈灰心失志者,給予鼓勵。對于被人加害災難臨身,給予解救。 對于遭遇挫折險阻艱困, 給予助緣。 對于誤入歧途迷失方向, 給予指引。

  二、智

  文殊菩薩是智者的化身,是般若空性的證悟者,文殊菩薩作爲學習的對象,把企業作爲心的修練場,在企業內經營人心,聚攬人才,激發工作熱情,在市場上,懂得捉摸消費者的心,以建立企業品牌。因爲諸行無常,了解市場的需求及競爭對手,了解經濟環境,宏觀政策,世界格局,時時掌握小環境及大環境的日益變化,運用文殊菩薩的智慧,與觀音菩薩的慈悲以變應變,以變製變。因爲諸法無我,所以産品的開發才能易地設身而想,研發消費者的消費需要。與員工或消費者溝通也因爲無我放下自我去掉我執,溝通才能通。 

  一個人的理想,信念和責任是靠智慧建立,心中的滿足和充實,精神和物質的平衡才是人生幸褔的關鍵。從世間財施中轉化成智慧法財,財富須用合理性取得管理,財富須要理智冷靜,唯有般若智慧才能將有限的財富,發揮成無限的作用。

  叁、 願

  地藏菩薩發心宏大,念念利益群生,從久遠以來,無數次的輪回中,以他的大願力救度苦難的衆生,所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以一個企業經營者,學習地藏菩薩宏心大願,發願把企業妥善經營,給予員工生活保障及改善其生活品質,發願使員工擁有個人發展的目標,發願使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發願實現企業的社會價值,發願讓企業與員工,在社會發展成雙嬴多贏的局面,發願把財富當做對社會的感恩及回報,發願爲所有大衆的利益而經營。

  四、行

  普賢菩薩是華嚴叁聖之一,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征,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爲典範。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發下十大願做爲修行法門,身爲企業經營者可效法普賢十大願作爲修行目標:

  1、禮敬諸佛: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尊重每一個員工的人格,人人都有其才華及可取可發揮之處,了解員工的才華,進而發揮潛能。 

  2、稱贊如來:適時給予員工贊美,與員工建立良好的溝通。

  3、廣修供養:結緣的實踐,提供照顧員工生活的需要,能力所及更擴展幫助社會弱勢群的需要。

  4、忏悔業障:時時檢討企業經營中存在的錯誤和缺陷,不斷作修補詷整。

  5、隨喜功德:隨時抱一顆歡喜清淨的心,一點心意,隨手隨口隨心布施稱贊。

  6、請轉*輪:真理的傳播,謙虛求教邀請企業同行的成功人士爲員工上課。

  7、請佛住世:器重人才,留住人才,優秀的公司必要有優秀的員工。

  8、常隨佛學:激勵員工借助自己的智慧,不斷探求和接近各自工作領域的學識。

  9、恒順衆生:不以企業管理者個人意見爲主觀意識,征求員工意見,重視員工意見,不逆人意。

  10、普皆回向:一種感恩報恩的精神,以感激的心關心社會,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

  結語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通往菩提大道,以企業爲本,以經營爲行,以方便爲門, 以發菩提心爲起點,以般若智慧爲運用,以慈悲爲培養,來實踐菩薩道。在佛法上,智慧上,信仰上,慈悲上,道德上,人格上,健康上,歡喜上,人緣上,自在上,慚愧上,願心上,意志上,品質上豐滿富足,自利利人,自覺覺他,創造更多的財富,造褔更多人,創造美好人間,使人間轉爲淨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