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融海嘯中反思:假如佛陀是個CEO

  金融海嘯中反思:假如佛陀是個CEO

  前言

  金融海嘯悄然襲來,短短時間之內全球”屍陳遍野”,個人、企業甚至國家災民比比皆是。許多曾經叱吒風雲的企業與金融王國相繼倒下,世界頂級富人榜重新排序,有些國家甚至面臨破産的厄運。在這個滿目蒼涼的非常時期,許多人都在默默祈求,盼望著這個令人沮喪的世界災難能夠快點過去。其實,仔細想來,這次金融海嘯的發生是有其必然性的,人們如果能夠從這次危機中反思,了解其因果關系,對大家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在這篇短文的上半部,筆者嘗試從這次金融海嘯發生後人們所能看到的一些表面現象,通過反思透視真正的問題所在。在下半部分,筆者將會嘗試從他對佛教非常粗淺的認識的角度出發,想像這次被金融海嘯吞噬的一些企業王國如果是由佛陀來掌舵,也就是說如果這些企業的經營理念能夠遵循佛教的教義的話,又應該是什麼樣的模樣。

  二 金融海嘯中反思

  反思一:好的想法(動機)還需要好的方法(途徑)才能産生好的結果

  這次金融海嘯的第一個征兆就是在美國發生的次貸危機:從許多劣質房屋貸款所累積出來的壞帳,從而引爆出來的金融風暴。其實通過提供貸款的方式協助本來沒有能力購置房産的人民擁有自己的房子本來是一件好事,可是爲什麼最後卻發生了一個這樣不良的後果呢?如果再仔細地去分析問題的原因,我們不難發現造成次貸危機的真正罪魁禍首並不是要讓窮人也能擁有自己的房子這個良好的意願(動機),而是房貸公司爲了能夠賺更多的錢,不負責任的鼓勵、刺激缺乏認識的窮人們去購置遠非自己能力所能供養的大房子,也就是選擇錯了達成目的的手段(途徑)所造成的。再往深一層次去思考的話,我們也會發現人性的弱點之一:貪圖享受也是造成這次危機的另一個根本原因。

  反思二:掌握了高深的技術或知識並不代表具有了智慧

  金融海嘯的第二波是雷曼債券事件。誘人的回報率,加上和許多優質企業股票市場表現挂鈎的條件 吸引了世界上多少投資者對雷曼債券這種金融衍生産品的青睐。但是又有誰能夠知道,在這個美好的面具背後卻是一個不堪一擊的虛弱的身軀。當一個又一個百年老店、在過去風光無限的金融投資機構如骨牌一樣逐一倒下時,人們才突然醒悟,原來過去所聽到的、所看到的許多東西都只是一些表面的現象。然而當人們驚訝的發現像雷曼債券這種造成許多人傾家蕩産的金融産品卻是由那些在華爾街領著千萬高薪、具備著哈佛耶魯等美國常春藤大學高等學曆的金融钜子,通過複雜高深的數學方程式和超大型電子電腦所創造出來的傑作時,我們不得不承認掌握了知識和技術並不代表就有了智慧。其實早在幾千年前,當人們還在農業時代的時候,通過人自己的修煉,許多智慧的光芒已經照亮了世界的各個角落了。尋找智慧需要的更多是心、而不是腦!

  反思叁:狹隘的視野和自私的心胸只會帶來沈淪和失敗

  當金融海嘯進一步吹襲,市場進一步惡化,美國汽車生産業钜子通用汽車公司銷售量急速下降,經營出現問題而向美國政府請求資金援助時,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竟然逐一讓媒體曝光了。一方面是公司的高層在公司資金短缺時竟然還 乘坐私人飛機到華府出席聽證會,另一方面是公司的工會代表竟然公開表示不同意在這困難時期接受減薪等損害工人利益的舉措作爲接受政府援助的交換條件。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一個曾經享譽四海的美林證券,就在公司面臨倒閉、在被美國銀行並購接管的前夕,公司的總裁竟然不顧已經百孔千瘡的公司經濟情況,發放大筆的花紅獎金給公司的高層及員工,公然無視接過它們這個燙手山芋的美國銀行的股民的利益。在這些不負責任的舉止行爲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一些自私狹隘、貪婪無厭的醜陋心靈,而正是這些不負責任的企業高層,把一家又一家曾經是叱吒風雲的百年老店變成與社會人性極度不合諧及不可持續、走向衰亡的企業。

  叁  如果佛陀是個CEO

  佛教思想不是簡單的佛教教義,而是佛教信仰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種爲人處世的態度,這種處世態度對于建立和完善一個企業的發展有著許多積極意義。從金融海嘯所凸顯出的許多問題,如果放在一個完全不同的社會及企業環境中,是否就會因爲缺乏所需的誘因,而不會發生呢?換句話說,假如上面所提到的那些企業的經營管理是遵循佛教的教義,它們今天的命運是否就會截然不同呢?爲了回答這個問題,在本文接下來的部分,我們將會假設如果是由佛陀來做這些企業的CEO,它們應該具備怎麼樣的體征。

  對社會人群充滿感恩心

  一個遵照佛教教義的企業,除了能夠爲企業擁有者及其成員創造利益,更應該把其所服務的社會及人群的需要放在首位,把衆生的疾苦放在心間、保持企業個體目標與社會目標的一致性。同時,企業還應該認識到,世間的事業不是最終的目的,所以企業經營者應該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積極主動地參與當今社會的財富倫理建設。佛法系統中完整的福田觀,決定了企業對叁種福田的知恩、感恩、報恩,應具體落實于其對社會的回報上。根據佛陀的教導,財富應分作四份。第一份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開支;第二份用以投資增值,否則財富就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第叁份用以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第四份用以慈善事業,一方面回饋社會大衆,一方面爲自己耕耘福田。其實這也是一種投資,是對于未來幸福的投資,而我們能從中收獲的,絕不是有限的財富所能比擬的。哲學家西塞羅曾經說過:“追求財富的增長,不是爲了滿足一己的貪欲,而是爲了要得到一種行善的工具。”只有將財富當作“行善的工具”去追求,才能使財富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如果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能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那麼,人間就會充滿溫暖,許多社會問題也會迎刃而解,前面所談到的許多大企業與金融界精英的貪婪無恥的行爲也會受到適度的遏製。

  道德自覺、衆善奉行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佛教的基本主張,佛教的善惡觀是絕對的善惡觀,並附有因果報應說,因此每個人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以絕對善惡觀爲核心的勸善止惡是佛教的特質。

   對于企業而言,對應于佛教思想,衆善奉行的意義體現在建設和宣導企業文化時應充分考慮員工從善的根基,並引導員工主動棄惡。同時,要根據企業員工的善惡行爲現象,從企業發展自身去尋找根源,對于能夠帶來好現象的精神要發揚,對于能夠帶來不好現象的精神要抛棄。與此同時,企業應該自覺的堅守商業道德,誠信經營,遵守市場經濟秩序,爲建立一個和諧、理性、可持續發展的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而努力。當員工出現違反企業規章或政府條規,損害企業及社會利益的行爲時,即便是好心辦了壞事也得受到處罰或譴責。

  在金融海嘯還未發生之前,接二連叁發生在世界各地的企業道德與公司治理問題已經引起了各國政府與企業界的重視。然而單靠加強監管與控製的手段,道德他律的約束性是很有限的,而只有以道德自覺貫通企業經營活動,其發揮出來的力量才是無限的。因此,只有通過企業成員在一個崇善棄惡的企業文化中加強個人的修煉,加上企業領導的身體力行,樹立良好的榜樣,堅持解行並重的佛教倫理思想,以實際行動來表達自己維護和貫徹佛教商業倫理道德的信念和決心,企業本身才能和國家社會保持和諧的關系,爲企業本身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發展的空間。

  衆生平等 、人人有座

  佛教中佛與佛弟子的關系,不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而是先覺與後覺、師與徒的關系。釋迦佛悟道之後,還是把自己當成僧團中的一員,與普通僧衆一道,持缽乞食,赤足雲遊。佛陀之所以提倡衆生平等,在于衆生皆有佛性,大家本來平等一體,人人皆可成佛。把衆生平等這個理念應用在現代的企業組織中,我們可以理解成企業中的成員雖然在組織中的分工不同,但是大家都具有一樣的潛力,等待挖掘。在佛教徒心目中,佛雖福慧雙圓、神通廣大、自在逍遙、至尊無上,卻毫無領導者、主宰者的威懾性,而是可親可敬,可學可效的。在企業中,領導者並非絕對神聖,他可以獲得應有的尊重和地位,但他的使命並不是帶領團隊去執行只是由他一個人所作的決策和定義的工作目標,而是與團隊的其他人員一道去共同實現爲社會創造價值並被大家所認可的工作目標。在企業裏,互助觀應取代領導觀。除互相尊重並平等相待外,企業應尊重每位員工在企業的發展權利,在企業文化裏要突出每位員工無論資曆深淺、能力大小,只要自己不斷努力,都有可能成爲領導的觀念。每位領導都是幫助員工成功的兄長和朋友,只要自己肯努力,每位員工都應該有機會成爲領導以幫助更多的員工成功。

  後語

  具有智慧的企業能感悟出一個企業活動的成功,往往取決于企業作爲一個社會公民的善心與善行。福與德是有內在因果關系的,正所謂天地有靈知,天地相通,天人感應,人以善感,天以福應,天道酬德,企業與員工若能以善心、善行經營,自然可以獲得功德財富的饋贈。這是倫理—社會—個人之間合理運作和互動的實踐法則。企業的命運和功德財寶的獲得都與這一價值原理的運作息息相關。所以,企業管理者及其所經營企業的成功,在本質上,都可以佛教倫理實踐的成功來體現。只有用誠信、慈悲、寬容、平衡、和諧等爲基石的商業倫理來創建和提升企業,企業的和諧有序發展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