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佛教信仰與企業家精神

  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佛教信仰與企業家精神

  內容摘要: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文化日趨多元的當代中國,企業家持有某種宗教信仰日益成爲一個引人注目的普遍現象。企業家精神的形成與宗教信仰的持有之間究竟存在著何種關系,既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本文主要探討了改革開放浪潮下,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佛教信仰與構建和塑造企業家精神之間的密切關系。現代中國企業家精神與中國佛教信仰具有內在的契合性,揭示了佛教思想對于構建企業家精神以及促進現代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通過引導和推廣佛教信仰來培育和構鑄現代中國企業家精神,由此促成大批優秀企業家的成長,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繁榮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這正可以成爲建立和健全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市場經濟改革所可資借鑒的重要途徑,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佛教信仰 企業家精神 有佛教信仰的企業家

  龍欽然绛尊者說:“自心無念清淨光明,他心等六種神通悉可得,眼能見蓋障所礙之外境,無量清淨佛刹亦皆能見,心現分和空分皆清淨故,可得自在無量智慧和叁摩地”[1]。回首首屆世界佛教論壇,藉由“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衆生安,心平則天下平”,進而實現“新六和”的願景,提出“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第二屆世界屆論壇本著智慧、中道、慈悲、寬容、和合、平等、圓融的精神,彙衆緣于一處,聚和合爲一心,提出以“和諧世界,衆緣和合”爲主題,反映了時代的呼聲,探討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體現了佛教界關愛衆生、關注社會的理念,對包括宗教界在內的社會各界共同建設和諧世界,必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當今世界進入以資訊全球化、資本全球化爲基本特征的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的社會經濟格局,連同中國的傳統佛教信仰,都遭受著洗禮,面臨著諸多契機和挑戰。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和發展,需要一個優秀的企業家階層,而優秀企業家階層的形成,需要培育和弘揚一種健全的企業家精神。作爲現代化建設最重要的實踐主體的現代企業家,他們的靈魂與品格亦即企業家精神,是市場經濟中現代精神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亦是近現代以來社會製度變遷和曆史文化嬗變相交融的産物。

  黨和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家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成爲佛教思想的虔誠信奉者和實踐者。具有佛教信仰背景的中國企業家是一個具有鮮明企業家精神的群體,是中國現代企業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梳理佛教信仰與企業家精神之間的關系,充分調動企業家積極性,對于整個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佛教信仰成爲企業家精神源泉的可能

  1、佛教信仰與早期經濟活動主體的曆史淵源

  從佛教産生和發展的曆史來看,佛教與商業、僧團與商人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據《過去現在因果經》記載,商人是佛陀最早的皈依弟子。釋迎牟尼剛成佛,從菩提樹下站起來,即授二位商人叁皈依:

  爾時世尊,咒願訖己,即便受食,食既畢竟,澡漱洗缽即授商人叁皈。[2]相對吠陀時代的農牧業社會[3],佛陀時期的印度社會出現了以金屬貨幣作爲交易的媒介、龐大的商隊、借貸頻繁、儲蓄與投資等活絡的商業經濟現象[4],商人階級成爲新興的社會力量。

  釋迦牟尼敏銳地覺察到這一社會基礎的變化,肯定商人作爲職業的如法性。經商是過好世俗生活的正當職業之一:

  何等爲方便具足,謂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疏、算、畫。[5]

  另外,指導商人如法求財,爲商人的經營活動設立了倫理規範。“戲求財物、非時行求財物、飲酒放逸求財物、親近惡知識求財物、常喜妓樂求財物、懶惰求財物者爲非法”[6],否則,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7]。其次,爲商人提供經營技巧,如:貨賣速售,大得財利”[8]、“販賣市易,教令依平,無貪小利,共相中欺”[9]。

  2、佛教信仰成爲企業家精神源泉的可能

  佛教僧團發展至今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曆史,其規模從最初僅在恒河流域布道的六人(懦陳如等五人加上釋迦牟尼本人),發展至今成爲由遍及全世界幾億信徒組成的無數僧團。相對于悠久曆史、規模龐大的僧團,同樣作爲社會組織之一的企業,是否可以從佛教的發展中破析到成功的基因密碼呢?

  在佛教經典《六十華嚴》中揭示了其發展的奧秘所在:

  菩薩摩诃薩,教化衆生發菩提心,是故能令佛寶不斷;開示甚深諸妙法藏,是故能令法寶不斷,具足受持威儀教法,是故能令僧寶不斷;複次悉能贊歎一切大願,是故能令佛寶不斷,分別解說十二緣起,是故能令法寶不斷;行六和敬,是故能令僧寶不斷;複次下佛種子于衆生田,生正覺芽,是故能令佛寶不斷;不惜身命護持正法,是故能令法寶不斷;善禦大衆心無憂惱,是故能令僧寶不斷,去來今佛所說正法不違其教,是故能令叁寶不斷。[10]

  佛教信仰在發展過程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點的倫理道德標准和以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爲中心行爲規範體系,內容極爲豐富。其中 “緣起實相”、“業因果報”、“自利利他”的倫理觀更是蘊涵著深刻的經濟倫理思想,所謂“一切世間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11]

  二、佛教信仰與企業家精神的內在關系

  企業家精神,主要是指具有與市場經濟要求相符合的現代職業型企業家所特有的文化品質,包括企業家的價值取向、企業家的經營理念、企業家的管理思想叁個方面。

  1、“自利利他”與企業家的價值取向

  “自利利他”的思想是佛教的一個重要思想,它貫穿于全部佛教教義之中,尤爲大乘佛教所宣導,並集中體現于佛教慈悲心、菩提心[12]的論述中。大乘佛教要求佛教徒爲他人和社會做貢獻,即在“自利”的同時要“利他”,並把“利他”作爲修行的出發點和目的。“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的菩薩行成爲大乘佛教修行的宗旨。大乘佛教“自利利他”思想的實踐,則集中體現在“六波羅密”[13]、“四攝法”[14]和“四無量法” [15]中。

  大乘佛教強調“自利利他”,反對違背菩薩道的“純自利”和“純他利”。《菩薩地持經》說:“違菩薩道者,應知應斷;順菩薩道者,應當修學。”[16]違背菩薩道的自利是“爲己樂故,求財自用……是名純自利,應知應斷”[17]。完全爲了自己的享樂和名利而求取錢財和修持佛法,而不是爲衆生,這種自利是純粹的自私自利,是違背菩薩道的自利,應該斷除。佛經說惟菩薩行者得成佛,而修獨覺禅永不得成佛。違背菩薩道的利他,如“無因無果邪見布施,犯戒違背道爲他說法”是“純他利”,“應知應斷”[18]。所以從“自利利他”思想我們看到佛教信仰根本上是兼濟天下而非獨善其身。如果企業家堅定“自利利他”的理念,把企業的願景實現建立在每個人的努力並引導衆人的共同努力基礎上,企業家的價值追求便會由追求“利潤至上”轉化成爲追求“使命至上”。

  自度度他、自濟濟人,這是佛教中“自利利他”的基本精神。作爲社會組織構成之一的企業,其生産經營活動與社會大衆的利益息息相關。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應該自覺樹立“自利利他”的精神,把造福社會作爲企業追求的終極目標。事實上,只有企業在其生産經營活動中實現了社會效益最大化,其自身利益才能夠得到可靠保證。不僅如此,樹立“自利利他”的企業家精神,真誠爲社會大衆服務,還有利于激勵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的發揮,提高企業的內在效率。企業發展的品質和速度不僅取決于資金和技術,從另一個角度講,更取決于掌握技能的人們的勞動態度、奮鬥精神和崇高的價值取向。所以,“自利利他”的價值觀是企業發展的內動力,是人們做好各項工作和行爲選擇的重要動力源。

  總體來說,企業的成功依賴于企業特有的競爭優勢,而競爭優勢的支撐因素之一就是企業家精神。一種優質産品的上市,某種商業服務承諾的兌現,固然是企業追求“自利”的行爲,但“自利”的效果卻完全取決于其受衆的滿意程度——即企業自身所獲利益的大小取決于“利他”的效果。現代企業的成功靠的就是合乎“自利利他”的經營理念及實踐。優秀的企業家精神,必然是“自利利他”精神的延伸,也是人間真善美精神的體現。因此,弘揚“自利利他”的企業家精神,有利于形成社會團結奮鬥的凝聚力,有利于激發和引導人們積極的經濟創造行爲,有利于建立一種經濟發展所必須的倫理秩序,從而保障社會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

  2、“因果報應”與企業家的經營理念

  經營理念(或稱經濟倫理精神[19])爲企業家精神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倫理精神上承企業家的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形而上內容,下接企業家的實際功能、經營能力、管理方法等形而下內容,在整個企業家精神構成中具有中軸和橋梁的意義。

  佛教主張世界是一個倫理報應的完美整體。業力因果,善惡報應[20],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其意旨被總攝于“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21]。最簡潔的表達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22],業有一種不導致果報決不消失的神秘力量,這叫作“業力”。[23]依照佛理而言,業雖然說是刹那滅了,但並非說等于沒有,而只是從現實存在而轉化爲另一種形態,這種形態與存在于現在的不同,如物質的東西從質而轉化爲能。故業力的刹那滅去,仍然一樣存在,只要遇到因緣會合,就會招感果報。如果因緣不和合,則果報不生,但業力則永久存在,這叫“業力不失”。

  在《中阿含經?善生經》中,佛陀列舉了六種非法求財的方式:戲求財物、非時行求財物、飲酒放逸求財物、…

《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佛教信仰與企業家精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