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佛教信仰与企业家精神
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文化日趋多元的当代中国,企业家持有某种宗教信仰日益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普遍现象。企业家精神的形成与宗教信仰的持有之间究竟存在著何种关系,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改革开放浪潮下,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佛教信仰与构建和塑造企业家精神之间的密切关系。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与中国佛教信仰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揭示了佛教思想对于构建企业家精神以及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引导和推广佛教信仰来培育和构铸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由此促成大批优秀企业家的成长,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繁荣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正可以成为建立和健全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改革所可资借鉴的重要途径,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佛教信仰 企业家精神 有佛教信仰的企业家
龙钦然绛尊者说:“自心无念清净光明,他心等六种神通悉可得,眼能见盖障所碍之外境,无量清净佛刹亦皆能见,心现分和空分皆清净故,可得自在无量智慧和三摩地”[1]。回首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藉由“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进而实现“新六和”的愿景,提出“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第二届世界届论坛本著智慧、中道、慈悲、宽容、和合、平等、圆融的精神,汇众缘于一处,聚和合为一心,提出以“和谐世界,众缘和合”为主题,反映了时代的呼声,探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体现了佛教界关爱众生、关注社会的理念,对包括宗教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共同建设和谐世界,必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当今世界进入以资讯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格局,连同中国的传统佛教信仰,都遭受著洗礼,面临著诸多契机和挑战。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需要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阶层,而优秀企业家阶层的形成,需要培育和弘扬一种健全的企业家精神。作为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实践主体的现代企业家,他们的灵魂与品格亦即企业家精神,是市场经济中现代精神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亦是近现代以来社会制度变迁和历史文化嬗变相交融的产物。
党和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成为佛教思想的虔诚信奉者和实践者。具有佛教信仰背景的中国企业家是一个具有鲜明企业家精神的群体,是中国现代企业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佛教信仰与企业家精神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企业家积极性,对于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佛教信仰成为企业家精神源泉的可能
1、佛教信仰与早期经济活动主体的历史渊源
从佛教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佛教与商业、僧团与商人之间,有著密切的联系。据《过去现在因果经》记载,商人是佛陀最早的皈依弟子。释迎牟尼刚成佛,从菩提树下站起来,即授二位商人三皈依:
尔时世尊,咒愿讫己,即便受食,食既毕竟,澡漱洗钵即授商人三皈。[2]相对吠陀时代的农牧业社会[3],佛陀时期的印度社会出现了以金属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庞大的商队、借贷频繁、储蓄与投资等活络的商业经济现象[4],商人阶级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
释迦牟尼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社会基础的变化,肯定商人作为职业的如法性。经商是过好世俗生活的正当职业之一:
何等为方便具足,谓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疏、算、画。[5]
另外,指导商人如法求财,为商人的经营活动设立了伦理规范。“戏求财物、非时行求财物、饮酒放逸求财物、亲近恶知识求财物、常喜妓乐求财物、懒惰求财物者为非法”[6],否则,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7]。其次,为商人提供经营技巧,如:货卖速售,大得财利”[8]、“贩卖市易,教令依平,无贪小利,共相中欺”[9]。
2、佛教信仰成为企业家精神源泉的可能
佛教僧团发展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其规模从最初仅在恒河流域布道的六人(懦陈如等五人加上释迦牟尼本人),发展至今成为由遍及全世界几亿信徒组成的无数僧团。相对于悠久历史、规模庞大的僧团,同样作为社会组织之一的企业,是否可以从佛教的发展中破析到成功的基因密码呢?
在佛教经典《六十华严》中揭示了其发展的奥秘所在:
菩萨摩诃萨,教化众生发菩提心,是故能令佛宝不断;开示甚深诸妙法藏,是故能令法宝不断,具足受持威仪教法,是故能令僧宝不断;复次悉能赞叹一切大愿,是故能令佛宝不断,分别解说十二缘起,是故能令法宝不断;行六和敬,是故能令僧宝不断;复次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正觉芽,是故能令佛宝不断;不惜身命护持正法,是故能令法宝不断;善御大众心无忧恼,是故能令僧宝不断,去来今佛所说正法不违其教,是故能令三宝不断。[10]
佛教信仰在发展过程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伦理道德标准和以五戒十善六度四摄为中心行为规范体系,内容极为丰富。其中 “缘起实相”、“业因果报”、“自利利他”的伦理观更是蕴涵著深刻的经济伦理思想,所谓“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11]
二、佛教信仰与企业家精神的内在关系
企业家精神,主要是指具有与市场经济要求相符合的现代职业型企业家所特有的文化品质,包括企业家的价值取向、企业家的经营理念、企业家的管理思想三个方面。
1、“自利利他”与企业家的价值取向
“自利利他”的思想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它贯穿于全部佛教教义之中,尤为大乘佛教所宣导,并集中体现于佛教慈悲心、菩提心[12]的论述中。大乘佛教要求佛教徒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即在“自利”的同时要“利他”,并把“利他”作为修行的出发点和目的。“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的菩萨行成为大乘佛教修行的宗旨。大乘佛教“自利利他”思想的实践,则集中体现在“六波罗密”[13]、“四摄法”[14]和“四无量法” [15]中。
大乘佛教强调“自利利他”,反对违背菩萨道的“纯自利”和“纯他利”。《菩萨地持经》说:“违菩萨道者,应知应断;顺菩萨道者,应当修学。”[16]违背菩萨道的自利是“为己乐故,求财自用……是名纯自利,应知应断”[17]。完全为了自己的享乐和名利而求取钱财和修持佛法,而不是为众生,这种自利是纯粹的自私自利,是违背菩萨道的自利,应该断除。佛经说惟菩萨行者得成佛,而修独觉禅永不得成佛。违背菩萨道的利他,如“无因无果邪见布施,犯戒违背道为他说法”是“纯他利”,“应知应断”[18]。所以从“自利利他”思想我们看到佛教信仰根本上是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如果企业家坚定“自利利他”的理念,把企业的愿景实现建立在每个人的努力并引导众人的共同努力基础上,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便会由追求“利润至上”转化成为追求“使命至上”。
自度度他、自济济人,这是佛教中“自利利他”的基本精神。作为社会组织构成之一的企业,其生产经营活动与社会大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该自觉树立“自利利他”的精神,把造福社会作为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事实上,只有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了社会效益最大化,其自身利益才能够得到可靠保证。不仅如此,树立“自利利他”的企业家精神,真诚为社会大众服务,还有利于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的发挥,提高企业的内在效率。企业发展的品质和速度不仅取决于资金和技术,从另一个角度讲,更取决于掌握技能的人们的劳动态度、奋斗精神和崇高的价值取向。所以,“自利利他”的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内动力,是人们做好各项工作和行为选择的重要动力源。
总体来说,企业的成功依赖于企业特有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的支撑因素之一就是企业家精神。一种优质产品的上市,某种商业服务承诺的兑现,固然是企业追求“自利”的行为,但“自利”的效果却完全取决于其受众的满意程度——即企业自身所获利益的大小取决于“利他”的效果。现代企业的成功靠的就是合乎“自利利他”的经营理念及实践。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必然是“自利利他”精神的延伸,也是人间真善美精神的体现。因此,弘扬“自利利他”的企业家精神,有利于形成社会团结奋斗的凝聚力,有利于激发和引导人们积极的经济创造行为,有利于建立一种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伦理秩序,从而保障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2、“因果报应”与企业家的经营理念
经营理念(或称经济伦理精神[19])为企业家精神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伦理精神上承企业家的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形而上内容,下接企业家的实际功能、经营能力、管理方法等形而下内容,在整个企业家精神构成中具有中轴和桥梁的意义。
佛教主张世界是一个伦理报应的完美整体。业力因果,善恶报应[20],是佛教的基础理论之一,其意旨被总摄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21]。最简洁的表达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22],业有一种不导致果报决不消失的神秘力量,这叫作“业力”。[23]依照佛理而言,业虽然说是刹那灭了,但并非说等于没有,而只是从现实存在而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这种形态与存在于现在的不同,如物质的东西从质而转化为能。故业力的刹那灭去,仍然一样存在,只要遇到因缘会合,就会招感果报。如果因缘不和合,则果报不生,但业力则永久存在,这叫“业力不失”。
在《中阿含经?善生经》中,佛陀列举了六种非法求财的方式:戏求财物、非时行求财物、饮酒放逸求财物、…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佛教信仰与企业家精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