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亲近恶知识求财物、常喜妓乐求财物、懒惰求财物者为非法。在严格的意义上,个人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命运,共同体的作为则造就了社会盛衰的价值观。企业在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的时候,也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佛教信仰的“因果报应”观正可以成为企业家开展经济活动的精神动力和伦理规则。在 “因果报应”的理念指导下,企业家必然要采用敬业精神、竞争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诚信精神等经营理念(经济伦理)去指导经济活动的开展。企业家的经营理念都与佛教意识形态中的超越性和神圣性密切相关,出于佛教超越性精神、理想的指引。
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给人们这样的伦理承诺:善的品德行为必将能够得到奖赏以及与它相应的福乐,而恶的品德行为必将尝受恶果。佛教伦理的因果律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则支配,善因必产生善果,恶因必产生恶果,即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强调德行与幸福的一致性,“善自获福,恶自受殃”[24]。在经济伦理意义上,告诉人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必定要担承一切身心行为的后果,以警示人们的道德自律。
3、“慈悲平等”与企业家的管理思想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要造就高素质队伍,要生产高品质产品,要创造高水准效益,就需要用一种积极的伦理精神,将大家团结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形成有机的整体,形成强大的合力,激发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同时也会使社会对企业本身给予更多的信赖,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慈悲,按照佛教通常的解说,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悲是悲悯众生并拔除其痛苦,二者合称为慈悲[25]。慈悲实际上就是怜悯,就是同情,就是爱,就是爱的纯粹化。《大日经》云菩萨行要以“大菩提为因,慈悲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慈者,同与喜乐因果故;悲者,同拔忧苦因果故”[26]。佛教认为,慈悲是由自爱出发最后归结为纯粹的爱。由于对众生的强烈的渴爱,而产生出怜悯之心,不仅能感受自己的痛苦,也能感受他人的痛苦,由此能够以亲切的友爱关怀众生。 “自大悲无生之母,生一切诸如来。以是佛道修行之最初,以五停心治诸乱心,立慈悲观对治嗔恚,修行渐进。或以四无量,或以信等十行等,皆不离此慈悲怜湣之念。复立悲智二门,表佛法之觉德,并以观音象征弥陀之慈悲门、普贤象征释迦之慈悲门。”[27] “此慈悲诸善中王,一切众生所归依处,如日照昼,如月照夜,为人眼目,为人导师,为人父母,为人兄弟,同归道场,为真知识,慈悲之亲,重于血肉,世世相随,虽死不离。”[28]
慈悲平等观,要求这些有佛教信仰的企业家行四摄法[29],四摄在行为上的摄化企业的员工,让员工和企业保持共同的愿景、价值观、使命;行四摄时尚须以四无量心为根本,这四无量心是:慈无量心,与人以乐;悲无量心,拔人之苦;喜无量心,见人离苦得乐而生欢喜心;舍无量心,怨亲平等,舍憎舍爱,无有执著。有佛教信仰的企业家管理最理想的管理境界就是在慈悲平等观理念的基础上,以菩提心为因、慈悲心为怀、以般若智为导,结合“四摄法”和“四无量法”的管理。
佛教信仰的慈悲平等观自然要求企业家在经营活动中具备合作、诚信的精神,有社会责任感,关注人们的切实生活,不凌驾和孤立于社会大众之上,真实为社会大众服务;在企业内部则应以上下平等的理念调动和团结员工激发他们积极性、创造性。这些都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企业效益、社会效益这二重效益的实现。佛教信仰的慈悲平等理念无疑是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并转化为一个企业经营行为的进而管理的重大理念支撑。
三、结语
具有佛教信仰的企业家在经营实践中,“以菩提心为因”,“以慈悲心为怀”,“以般若智为导”, 发“四无量心”,胸怀 “四弘誓愿”,去恶修善,坚忍精进,践行“四摄法”和 “六波罗密法”,绽放出了卓越的“佛教特色”企业家精神,体现了“自利利他”的大乘菩萨精神。而这种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现代经济社会特质的企业家精神,正是中国企业家群体学习的共同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
通过引导和推广中国佛教信仰来培育和构铸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由此促成大批优秀企业家的成长,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繁荣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正可以成为建立和健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可资借鉴的重要途径,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 《过去现在因果经》第三卷,《大正藏》第三册,第642页中-643页下。
[3] 早期吠陀时代(西元前1500 ̄前1000年)以游牧经济为主,晚期吠陀时代(西元前1000 ̄前600年)则以农业经济为上。
[4] (1)、金属货币:“尔时东方弗于逮诸工,以金钵盛满银粟,银钵盛满金粟,其往至转轮王所白言,天王来大善,东方诸城国界,宣乐炽盛安隐,五谷丰熟,人民众多,珍宝众多,工巧者饶,明月珠玉琉璃、白象马牛羊奴牌米谷丰饶,仓库储满。”(《大正藏》,第1册,第281页上);(2)、商队:“二城中间道侧树下静默而坐,时有五百乘车经过其边,车声轰轰觉而不闻。(《大正藏》,第1册,第19页上)”;(3)、借贷“若有欲人贫穷,举贷他家财物,世中举贷他家财物为大苦耶……若有欲人举贷财物,不得时还曰长息,世中长息为大苦耶……若有欲人长息不还,财主责索,世中财主责索为大苦耳卜……若有欲人财主责索,不能得偿,财主教往至彼求索,世中财主数往至彼求索为大苦耶……若有欲人,财主数往至彼,求索彼故不还,便为财主之所收缚,世中为财主收缚为大苦耶……彼虽多有金银琉璃水精摩尼白坷螺壁珊瑚耽拍玛瑙娥谓碎碟碧玉赤石珑珠,然彼故贫穷无有力势”(《大正藏》,第1册,第614页上);(4)、储蓄与投资:“后求财物己,分别作四分:一分作饮食,一分作田业,一分举藏置,急时赴所须,耕作商人给,一分出息利。”(《大正藏》,第1册,第642页上)。
[5] 《杂阿含经》第4卷,《大正藏》第2册,第23页上-23页中。
[6] 《中阿含经》第33卷,《大正藏》第1册,第639页中。佛陀说明了六种非法求财的方式。
[7] 《中阿含经》第33卷,《大正藏》第1册,第639页中一640。页上。
[8] 《中阿含经》第60卷,《大正藏》第1册,第802页上。
[9] 《优婆塞戒经》第5卷,《大正藏》第24册,第1061页。
[10] 《六十华严》,《大正藏》,第9册,第461页中—461页下。
[11] 《妙法莲华经玄义》第1卷,《大正藏》,第33册,第683页。
[12] 菩提心的内容主要有:①、愿菩提心。首先要发大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发四弘誓愿,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发有四十八大愿,药师佛发有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发有十大愿等皆属发上求下化的愿菩提心。这说明具有伟大的抱负,弘深的誓愿,是行菩萨道的先决条件;②、行菩提心。愿菩提心还只是发心,还没有落实到实践中去,必须要和六度四摄密切结合才能达到上求下化的目的,此即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愿菩提心侧重于起信发愿,行菩提心侧重于深悲利他。
[13] “六波罗密”又称六度,是指六项度脱诸恶,使自己到达佛果彼岸的德行,客观上也是利益众生的。布施度悭吝,持戒度犯恶,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菩萨利他之法主要是学习五明,广行四摄。五明是内明、声明、因明、医方明和工巧明。
[14] 四摄法即:布施以资财饶益众生,令生欢喜;爱语是慈爱说法,导其向善;利行是施设方便,利济其行;同事是和光同尘,以身作则。
[15] 简称“慈、悲、喜、舍”,是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和情怀。《大般涅槃经》解释说:“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大正藏》,第12册,第454页。
[16] 《菩萨地持经》第1卷,《大正藏》第30册,第890、891页。
[17] 《菩萨地持经》第1卷,《大正藏》第30册,第890、891页。
[18] 《菩萨地持经》第1卷,《大正藏》第30册,第890、891页。
[19] 从社会生活的一般意义而言,经济伦理是指在社会发展中产生并约束和调节人们的经济行为及其伦理规范和道德精神的总和。经济伦理既是调节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也是主体把握社会生活的实践精神。
[20]“业”,古代释为“造作”,现在可以解释为活动或实践。“报”指报应。佛陀认为业力是众生所受果报的前因,是众生生死流转的动力。众生的行为和支配行为的意志,从本质上说是业力。做一件事情,一般是先有心理活动,是意业;后发之于口,是口业;表现于身体上的行动,为身业。任何思想行为,都会给行为者本人带来一定的后果,这后果叫作“报应”或者“果报”。
[21]《杂阿含经》,《大正藏》第2册,第67、551、353页。
[22]《菩萨璎珞经》,《大正藏》第16册,第78页。
[23] 业力是连接因果报应的纽带。业,体现著力量和作用、功德和过失。佛经中把业力比喻为种子,如草木的开花结果,虽然凋谢枯萎了,但种子还会生芽生枝而发叶结果;或比喻为如香薰“习”,像藏过名香的盒子,香虽已取出,但盒子里还有香气一样,因此以后大乘佛学有以此成立为“种子说”或“习气说”。
[24]《长阿含经》第1卷,《大正藏》第1册,第181页。
[25] 佛教宣扬“三缘慈悲”的思想,把慈悲的物件定为三种,进而归结为三类慈悲。慈有三种:一、众生缘悲,缘苦众生,欲为济拔。……观诸众生十二因缘生死流转,而起悲心。……二、法缘悲,观诸众生俱是五阴因缘法数,无我无人,而起悲心。……三、无缘悲,观诸众生五阴法数毕竟空寂,而起悲心。……慈亦有三:一、众生缘慈,缘诸众生,欲与其乐。二、法缘慈,缘诸众生但是五阴因缘法数,无我无人,而起慈心。三、无缘慈,观一切法毕竟空寂,而起慈心。
[26] 《十地经论》,《大正藏》,第26册,第134页。
[27] 《十住毗婆沙论》第1卷,《大正藏》,第26册。
[28] 《慈悲道场忏法》第1卷,《大正藏》45册,第922页。
[29] 四摄,详称“四摄法”、“四摄事”、“四事摄法”。为菩萨摄引众生归向佛道德四种方法,因此四法能摄化众生,故名四摄法。“摄”有引导、摄受之义。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菩萨摄受众生时所坚持的四种方便法门。所谓“巧把尘劳作佛事,善知方便度众生”,即是此意。
第五世多智钦·龙洋
中国佛教协会理事、青海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佛教信仰与企业家精神》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