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思想與企業和諧發展

  佛教思想與企業和諧發展

  佛教思想的啓發與企業家的積極態度

  佛陀是爲了解脫衆生的痛苦這一因緣而出現于世。我們追求和平、崇尚和諧的傳統,依法修持,濟世利人,即是實踐佛陀正法,也即是引導衆善奉行。

  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如何與宗教事業並駕齊驅以構建一個和諧社會,乃無數企業單位或企業家們之所夢寐以求。

  佛陀將布施列爲“六度”與“四攝”之首。很多企業單位或企業家也非常清楚,施比受更有福的哲理。讓弱勢群體能得到救助,讓社會各階層共用社會財富增長的善舉,是一項多麼崇高而神聖的社會公益事業。

  在一生辛勞之後,名成利就的企業家大多沒有時間去探討佛教教義中蘊含的思想資源。他們更希望以實際行動,以及以他們所累積的經驗有效地回饋社會,在宏揚佛法中協助慈善事業。

  能爲弱勢群體提供資金救助,扶貧安老,辦醫興學,布施者也因心安理得而帶來了精神上的莫大慰藉。在行善的過程中,慈善的實際行動成爲淨化人心的道德資源。因此,佛教的宣揚活動與慈善事業,也成爲一種職責。它不僅是調劑社會貧富差距,而利世濟貧的行動更是緩解社會矛盾的高效行動。

  社會貧富懸殊容易導致一部分人心理失衡而誘發對社會的偏執態度。佛教的活動與慈善事業能讓他們了解到貧窮者也有好心人在關心他們,這不但改變他們對社會的偏執看法,在佛法的薰陶下,人人也逐漸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企業家的社會影響力與其管理模式之引用

  目前佛教的全球活動開展並未普及,因欠乏有效率之宣傳,使得佛教的理念和慈善行動未能深入人心。

  基金是佛教事業的核心要素,也是組織的核心構成,借用各方熱心慈善事業、具有一定經濟實力和社會號召力的成員單位一起同心協力,建立互動管道,以便更多地吸引各層社會資源支持佛教事業,使其更多元化,國際化和全球化,以如此一個機製,可謂事倍功半。

  部份佛教組織之工作仍沒有足夠的專人分管,兼職狀態仍很普遍。因爲運作的權責不清,效率有限,阻礙了佛法宣揚的開展。借取有效管理模式和資金運作的專業經驗,無論區域性或國際性的佛法宣揚開展將獲得更大的空間。

  互動的和諧發展

  佛教組織必須把社會當作共同的工作平臺,企業界也應把佛教事業視爲本份的職責,一起開拓創新,把佛法宣揚、慈善事業的發展與建設和諧社會結合起來,以積極、先進理念與時並進。

  與此同時,佛教十惡十善的分野與認知,也被帶入了企業的領域,成爲運作中的優良文化。它將自然地散發于主管與下屬之間,佛陀的智慧與慈悲,如法雨之灑落,在虛擬與欺詐充滿的末法時代,人類的慈愛智商無形中被大幅度的提升了。

  佛陀離世已相當久遠,而衍生至今的佛教派別與傳統不知幾許!作爲佛教界的一份子,必須認清我們所肩負的宗教道義。秉持著學佛的修養,保持平常心,讓人容得下我,我亦容得下人。

  我們應對各個傳統、宗派有所了解,以客觀態度去認識各個宗派的教義。如果只注重自己單一傳統方式的學習與修行,對其他一無所知,就免不了産生對別人的誤解,而執著地認爲自己的傳統光芒萬丈,其他的就漆黑一片、這不是認識真理的修行態度。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芸芸衆生,在他們所能認識的範圍內,佛教,是柔性文化的生態。佛法,它擁有安甯的內心世界,所以,各方學禅之士慕名遠道而來者不計其數。可知佛法浩瀚,正如百川彙海。

  本著十共精神 (共存、共榮、共富、共樂、共諧、共覺、共有、共得、共福、共成),互相平等;各宗派之間就不會有文明之間的孤芳自賞與蔑視異己、而是互相尊重、彼此愈加了解。佛教傳統中的宗派教義盡可有異,此乃因時因事因人,各渡有緣,而諸法同源,無非都是在于共揚佛陀正法。

  佛法,在構建和諧的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有關啓示。佛教活動與企業界建立互相“合作關系”,利用各種資訊管道弘揚佛教的理念,培育更多修行人士與更多志願捐贈單位。這不僅是給予物質的救濟了,它更塑造了人人樂善好施的人文社會,促進道德之文明建設。

  我佛慈悲;希望藉由“世界佛教論壇”的因緣,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意識種子播向世界每一衆生的福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