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思想與企業發展▪P2

  ..續本文上一頁更有效更有保證的”利“。有了利,還要更大、更多的利,而最大的利,是整體的利、全局的利、長遠的利、全社會公衆的利。這樣企業在牟利後爲社會做福利,真正做到”雙贏“,樹立企業形象,擴大品牌影響,提升企業地位,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這樣才能在行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可是現在很多企業,只顧一已的私利。爲了增産、創收,牟取更多的暴利,而不顧生態環境的破壞,人們身心的健康甚至生命的安全,做出了許多傷天害理,違法亂紀等不道德的行爲。如中國名牌産品,中國免檢産品叁鹿奶粉事件,就嚴重的暴露出企業經營者爲了自身的利益,無視消費者身心及生命的健康。也使人們對于企業的誠信度大大折扣,最終導致企業經營者的身敗名裂與企業的倒閉。不獨叁鹿公司,一些大型企業,依靠自己壟斷地位或是地方保護,肆無忌憚地造假,汙染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不僅威脅到老百姓的生活安全、經濟安全。事實證明,只爲了個人或企業的一已之私,不顧社會大衆的利益,是永遠不可能有發展前途的。 

  香港的旭日集團主席楊钊先生,是一位佛學家,也是一位著名企業家。他曾說:”企業發展的動力在哪裏?一個現代企業,創造了大量財富以後,解決公司、員工的衣食住行等問題後,它的奮鬥目標是什麼呢?如果再找不到奮鬥目標,企業就會泄氣,大家都要安享太平,認爲江山打下來了,沒有奮鬥的必要了。“楊钊先生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是運用了儒佛兩家的思想,儒家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佛家叫”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回饋社會,造福人群,企業的意義就在對社會作出奉獻,利人就是利已。楊钊先生說得好,掙錢不是目的,造福社會,才是目的,這就是一個現代企業家的理念。這是真正的企業目標,企業精神,也是可貴的企業價值觀。這是一種崇高的理念,一種崇高的人生境界。當然也是企業的境界。有了這種境界,才能提升企業的文化、品質、價值、地位。

  叁、佛教慈悲精神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

  我們一說起慈悲,就會想到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因爲在佛教裏,觀音代表了慈悲精神。何謂慈悲?慈愛衆生並給予快樂(予樂)稱爲慈;同感其苦,憐憫衆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爲悲;拔苦與樂即爲慈悲。對于企業來講,企業的”慈悲“體現在關心員工,尊重消費者,善待競爭對手,叁個方面,爲社會的文明與發展貢獻力量。

  一、關心員工。

  這主要體現在對員工生活、工作、心理的關心。以及對員工性格、能力、健康、愛好的關心。而不是把員工看成是生産工具。從近代管理學發展過程,可以看出企業管理的趨向,如從”物性“管理,進展到”人性“管理;早先將被管理者視爲生産工具,只求工作效率,增加産量,後來漸漸重視被管理者的心理因素、人際關系等人性問題。以及從”個體“到”整體“,建立員工的團隊認同觀念,創造企業形象,關注社會公益等,都是因應時代而自然演變的管理趨勢。唯有”人性化“,能關懷部下的需要,能尊重、提攜部下,並爲他們解決問題的管理者,才能讓部下心悅誠服的接受領導。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潛能,爲企業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産品和財富。

  二、尊重消費者。

  市場經濟的形成,主要由企業(即商家)和顧客(消費者)組成。可見二者關系非常緊密。但是現在很多企業,爲了自身的利益,無視或漠視消費者的權利,把許多不合格的産品,通過坑蒙拐騙,或是利用虛假的廣告或其他手段,來銷售給廣大的消費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和身心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這類報導,我們經常會在報刊雜志上看到。這種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的不法行爲,不僅損害了廣大的消費,也嚴重的影響了企業的聲譽、形象和發展。

  叁、善待競爭對手。

  在市場經濟中,競爭是存在的,但不能損人利己,更不可以出賣別人。這是企業最起碼的倫理道德和職業操守。商場如戰場,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所以對于行業的競爭者,我們也應尊重和善待。日本著名”花王“化妝品公司董事長丸田芳郎先生就說:”競爭不是掐人家的脖子,不是把人掐死,也不是互相掐脖子,掐個你死我活,而是互相競賽,互相促進,互相提升。“他願意把他的經營秘密,公開給他的經營對手。那麼有人就會問:我以真誠待人,人家不以真誠待我,我以義氣待人,人家不以義氣待我,也就是說,我講道德,對方不講道德,我不是吃大虧了嗎?表面上看你是吃虧了,實際上你並沒有吃虧,反而贏得了尊重和誠信。正如佛家講慈悲,是沒有條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一種很深刻的思想。”敵人“也是你的一部份。化敵爲友,化不利爲有利,不戰而勝,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智慧。無論是家庭、社會、企業內部或企業之間,一切人與人之間,都不能以”對局論“的原則爲出發點。損人利己,不可能利己。競爭要有彈性,競爭也講互利互惠。惡性競爭只會兩敗俱傷,而不可能雙方得益。最大的得益,是互相合作,彼此信任,坦誠相對,善待他人。

  結語

  以上通過從佛教六和精神、自利利他思想及慈悲精神叁個方面,來論述佛教思想對于企業和諧發展的意義和作用。當然佛教思想系統龐大,廣博精深,作爲現代企業,要根據自身的現狀與需求,善于從佛教中吸取精華,爲我所用,提升企業品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總之,企業要實現生産目標,實現企業與社會、企業與員工、企業與消費者雙贏、多贏的局面,就只有加強管理,善于管理,發揮團隊精神,提升企業文化內涵,從而實現企業的和諧發展。

  宏滿 

  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 

  

《佛教思想與企業發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