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團結之光如此強大

  團結之光如此強大

  在中國有一本家喻戶曉的奇書《西遊記》,一般認爲這是一部大力宣揚佛教教義的書,對佛教的傳播有重要意義。有人研究說,這本書只是用寓言方式描寫了師徒四人內心修煉的過程,事實上他們根本沒有走那麼遠的路,翻那麼多的大山,遇到那麼多的妖怪。在人生通往西天、佛的道路上,有許多考驗,這些考驗常常不期而至,表現的方式也與《西遊記》中的妖怪一樣各有不同,而正確的道路只有一條。這條道路不是筆直的,也不是平坦的,有許多岔路和歧途,有許多困難和考驗在前面等著你我。“看似火焰與複仇,實來光明與愛護”,這條道路就是信仰之路,許多先輩走過,我們在繼續前行。

  真理與迷信

  《西遊記》中師徒四人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關才取到真經,而我們同樣要經曆諸多考驗。第一道關就是探求真理和破除迷信的考驗。真理是正道,迷信是歧途。正道只有一條,旁門左道則有無數。只有具備獨立探求真理的精神和勇氣,才可能走到真正信仰的道路上。道聽塗說、人雲亦雲常常會因迷信而誤入歧途。各種誘惑是對信仰者堅定與否的考驗。

  任何一種宗教信仰,如果帶給人的不是愛、團結、和平和人類文明的進步,那麼,我們追求它還有什麼意義呢?的確, “宗教若不成爲人們友愛和團結的動因,那就不如棄之不用。” 大家看到,在伊拉克、在加沙、在阿富汗多少人的生命,甚至是婦女和兒童的生命毀滅在宗教爭執的戰爭中。在曆史上,那些假借宗教之名的狂熱主義分子的劣迹也是罄竹難書,僅歐洲十六世紀的宗教戰爭就使歐洲失去了當時人口的叁分之一。

  問題出在什麼地方?我想首先應該端正對真理追求的態度,放棄偏見和爭執。“我們若想在各宗教的本質裏找到真理,就必須抛棄傳統的偏見”。若想在尋求真理的道路上取得進步,我們就必須摒棄迷信,“自己正確,別人錯誤”是人類探求真理的最大敵人。只有真理才能驅散我們思想中的陰影,只有真理才能破除迷信,只有真理才能給我們的靈魂以生命,也只有真理才能消除紛爭、消滅戰爭。

  同時,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正如一位聖哲所說,“我們必須承認科學。真理與真理之間不可能相互矛盾。光都是好的,無論它們發射自哪一盞燈!玫瑰都是妩媚的,不管它們在哪一座花園裏綻開!不管出現在東方還是西方,星星都發出同樣的光芒。只要不懷偏見,你們就會熱愛真理之陽,不論它從地平線的何處升起!你們會明白到,神聖的真理之光既然在基督的身上閃耀,它也同樣在摩西和佛陀身上閃耀。誠摯的探求者一定會找到這個真理。”相信了這一點,我們就會在各個宗教中看到真理,因爲真理無處不在,真理只是一個。在一千多年前的波斯有一個故事,有位叫麥嫩的小夥子愛上了阿拉伯公主蕾麗。一日麥嫩一邊篩土,一邊流淚,有人問:“你做什麼?”,他答道:“我在找蕾麗!”那人驚呼:“蕾麗賦有純潔之靈,你卻在塵土裏尋找她!”麥嫩說:“我在每一處尋找她;或許我能在哪兒找到。”探求真理,需要處處時時去尋找,需要與人人爲伴,與每一個靈魂結交。“探求真理,真理會使你自由。”

  團結與分裂

  在我們做每一件事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做這件事帶給人們的是團結還是分裂?這是對我們另一個重要的考驗。全人類是一個大家庭,萬千世界其實是同一個世界。每一個人的頭上都戴著人類的桂冠。真正的信仰不管它的教義有多少條,永遠不變的是“在造物主的眼中,他的所有孩子都是平等的。”、“他將愛傾注給每一個人,他不偏愛這個或那個國家。全人類都是他的創造物,沒有分別”,各大宗教都在重申著這一不變的法則。“人類大家庭成員之間的唯一差別是程度上的。有些人像是小孩子,幼稚無知,必須接受教育,直到成熟。有些則像是病人,需要細心和體貼的照料。他們並非壞人或惡魔。我們不應該嫌棄這些可憐的孩子。我們要十分友善地對待他們,教育無知者,呵護病患者。”、“愛是生命的真正源泉,而分裂卻帶來死亡”。團結是我們生存的前提,吸引、和諧、一致和友愛是生命之因;反之,排斥、沖突、仇恨和分裂則會導致死亡。“哪裏有分裂,哪裏就有死亡”,在我們的精神世界也是受這一法則支配的。“所有的民族和國家都同屬一個大家庭,相互之間都應該像兄弟姐妹一樣!”, “我們要愛所有的人,即便是我們的敵人,要像朋友那樣相待。”這就是一切真正的信仰者的行爲准則,也是區別真信仰和假信仰的標准。我們有各種的差異,來自不同的民族、國家,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在愚昧的年代和社會中,這些常常成爲不和的根源。外邦人成爲了敵人的代名詞。先哲們告訴我們:“人類大家庭內部的各種差異應該是愛與和諧的因素”,“當你們與其他種族和膚色的人相處時,不要懷疑他們,不要拘泥于傳統習俗,要向他們欣然表達你們的愛心。你們應該把他們看成是人類美麗花園裏五顔六色的玫瑰花,和他們一起應該感到高興”。

  意見不同也常成爲現實中不團結的根源,解決的辦法唯有通過在靈性指引下的磋商,信仰的先驅們早已給出我們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如果你們遇到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不要回避他們,因爲大家都在尋求真理,而通向真理的道路有許多條,真理也有不同的表現,但真理本身永遠只是一個”。“不要因爲意見不同和思想上的千差萬別而使你們與他人産生隔閡,或在你們的心中滋生仇恨和敵對的情緒”。

  “團結之光是如此的強大,它將照亮整個地球。”

  仁愛與仇恨

  在臺灣、在四川、在全世界任何出現災難的地方,都會看到真正信仰者的身影;在任何困難的時刻,都會看到其無私的奉獻和服務。他們懷有一顆仁愛的心,竭盡所能爲慈善事業和團結而努力。他們是真正的信仰者。“愛給予無生命者以生命。愛給予冷談者的心以熾熱。愛給絕望者以希望,給憂傷者帶來快樂。”真正愛的力量是來自于信仰,信仰的力量是人類生活真正的推動力。而仇恨是無力的,蒼白的,起反向作用的,仇恨帶來的只能是分裂和沖突,讓人類生活走向冰冷深淵。秉持仁愛之心,消除仇恨,人類世界才能迎來光明與溫暖,幸福與安康。

  科學和愚昧

  科學技術給我們社會帶來了進步和文明,科學的對立面是愚昧、迷信和無知,而“真正的宗教與科學之間是不存在矛盾的。如果某種宗教與科學相對,那它就純屬迷信”,“科學已經證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怎麼還能相信它是事實呢?如果他不顧理性而照樣相信,那與其說是信仰,不如說是無知的迷信。各宗教的真正原則都是與科學理論相一致的。”

  “真理是一個整體,無可分割。真理的太陽發射出許多光線以啓迪人類的智慧,真理的光芒永遠是相同的”,無論這光是從科學還是宗教,是從佛教、還是基督教發出的。“宗教和科學是人類的智慧得以淩空翺翔的兩只翅膀,有了它們,人的心靈就能進步。單靠一只翅膀是飛不起來的!倘若只用宗教之翼去飛,就會很快墮入迷信的深淵。倘若只用科學之翼去飛,不僅同樣不能進步,反而還會栽進極端唯物主義的絕望泥潭”,我們看到許多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同時也是真正的信仰者。

  “宗教和教派的形式和禮儀五花八門,大相徑庭,有的甚至互相抵觸,不和、仇恨和分裂由此而生。如使科學遠離宗教而去,宗教則成了對某些宗教導師的清規戒律的無意識盲從,而這些導師所信奉的教條即便違背了科學,他們也硬要人們接受。這十分愚蠢,因爲顯然,科學是明燈,真正的宗教是決不會與知識相矛盾的。宗教必須與科學並行不悖,否則就會陷入迷信和無知的黑暗之中”。在神聖的經典中,有許多先哲們爲教育和啓迪生活在此世的人們,用了一些寓言比喻來說明精神世界和萬千世界的道理。禅宗大德給弟子用手指指月亮,聰明的弟子看到了月亮,愚蠢的弟子只看到手指,還在抱怨看到的月亮和說的不一樣。我們不能只看到和聽到這些比喻寓言,而忽略了他要給我們說明的道理。 

  判斷真正的信仰和迷信的標准是什麼?“要用理性和科學的天平仔細掂量你們面前一切所謂宗教的東西。如果通過了檢驗,就接受它,因爲它是真理!相反,如果不相符合,就拒絕它,因爲它是無知!”

  在人類社會的童年期,由于智力所限,“有些人崇拜太陽、樹木或石頭!在古代,甚至還有人崇拜海、雲乃至塵土”。而現在,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智力的發展,已經有能力理解宗教信仰真正的力量和作用了。“一切信仰與科學保持一致,不要有抵觸,因爲真理只有一個。一旦宗教摒棄了迷信、傳統和愚昧的教條,與科學相一致,世界上就會産生出一股強大的團結和淨化之力,進而掃除一切戰爭、分歧、沖突和爭鬥”。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無論是科學之道還是信仰之途,最後都會殊途同歸,在真理面前相聚。

  陽光來自同一太陽

  1893年的哥倫比亞世界博覽會誕生了著名的“衆教議會”,這是一種尋求在靈性上和道德上取得一致的先見之明。上世紀末,“跨宗教聯合祈禱會”這種在幾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已經變得很平常。“世上所有偉大的宗教,在本質上和根源上,都是相同的”。“世上的各族人民,無論屬于哪個種族或宗教,都從同一種神聖源泉獲得靈感”。我們要以“以信仰的力量爲武器,將幻想出來的各種神偶打碎。”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作爲各宗教之基礎的真理,其實在本質上都是同一個。在我們背後的巨大創造力,無論如何的稱呼他,佛、神、上天、上帝、上蒼、老天爺、創造主等等,他都是同一和唯一的。

  早年的一些宗教將天國與塵世分隔,將修現世和修來世分開。在我們這個時代,這種隔離被打破了。修行是要把服務他人和社會不僅視爲一種道德上的責任,而且要視爲一條正直的大道。與神聖的溝通依靠我們的祈禱、靜思、禅修,更重要的是做出爲他人和社會服務的行動。信仰不是炫耀,信仰更不是追求名利的手段,信仰是抉擇、是艱難的重負。在信仰的道路上有快樂、更有痛苦,快樂和痛苦如同磁極的正負永遠相伴不分離,在快樂中成長,也在痛苦中成長;在這條道路上,需要忍耐、服務、友愛、團結,更需要誠實、超脫、犧牲和消除自我。在信仰的道路上前行猶如《西遊記》中描述的去西天取經一樣艱難。

  在中國,宗教信仰的力量豐富了民族的文化,對文明的進步給予了巨大的推動。王國維曾言:“周、秦之語言,至翻譯佛典之時代而苦其不足;近時之語言至翻譯西典時,而又苦其不足。”宗教的傳播推動了語言文化的豐富和發展,而文化最終應該成爲文明演進的動力,不能推動文明演進的文化一定會成爲落後的文化,無論它以什麼樣的形式表現出來,是時髦還是傳統,都如同不能結出果實的無用之樹。

  在這個新的世紀,我們相信,宗教信仰、科學和文化將會彙成同一股和諧的力量,共同推動人類文明,建立起新的世界秩序,進入美好的新世界。

  潘石屹

  SOHO中國董事長

  

  

《團結之光如此強大》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衆善奉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