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近代中國佛教的興起與漢傳佛教的發言

  近代中國佛教的興起與漢傳佛教的發言

  自近代複興中國佛教之父楊文會 (字仁山1837—1911)赴英倫時得識日本佛教學者南條文雄。南條文雄 (1849—1927)與高楠順次郎 (1866—1945)都是日本佛教近代化與學術化關鍵性的影響人物。日本佛教自唐代傳入,可說全是漢系的佛教。此後日本佛教受歐美 學術的影響,走入現代的佛學研究領域。直接透過巴利文、梵文、藏文等原典之研究風氣來研究佛學,是以語言學、文獻學等爲主的研究。或以比較宗教學之立場重新評估佛教。從此,無論從研究範圍、方法,以至價值之評論等,無不是現代歐美式的學術研究方法。從某個角度來說,可謂開創一種新風氣。也可說是全然脫離漢傳系統的佛教精神而走入學術了。

  漢傳佛教自明清已後日漸衰微,尤其自民國以後的國運迍邅,漢傳佛教已至若存若亡之勢。幸經清末楊仁山居士的提倡與振興,民初諸教內大德如太虛大師、歐陽竟旡等繼繼績大力倡導與推動。歐陽竟旡等自日本請回大量唐代的法相宗文獻,而複與與發揚了法相宗 。太虛大師力倡佛教的現代化運動,有改革佛教 的思想與舉措。對內整合佛教的現代思維:主八宗並弘外,將漢傳佛教分爲法相唯識、法性空慧、法界圓覺叁大系 。並對外,則有現代的取經運動:派遣學僧分赴西藏、印度、錫蘭等地留學,以從事巴利文、梵文、藏文之研究。其造就培養之人材甚多,如法舫、法尊、芝峰、印順、大醒、大勇等人。太虛大師具有前瞻性與創發性的思維與眼光:從改革與整理以及會通佛教,與現代思潮相配合;著作甚豐。總之,從楊文會以至太虛大師可以說爲漢系佛教的現代化,作了廣度的拓展,爲漢傳佛教現代化的先驅者,與奠基者。惜因內憂外患,民初複興之氣象爲之中斷。至1949年(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臺,加上近年大陸的改革開放後,始有複稣之氣象。 如今漢傳佛教所面臨現代化的沖擊正方興未艾:

  漢傳佛教自古傳下來的宗義理論與叢林製度因傳統與現代化 以至內憂與外患的威脅 ,而「佛學院」就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興起的。其教育方式雖異于傳統叢林製度,但也不乏結合傳統叢林與現代歐美佛教教育方式的相混合。唯所授之科目內容則以佛學爲主,以世學爲輔。民初以來之著名佛學院,有華嚴大學(月霞)、法界學院(月霞)、支那內學院(歐陽漸)、武昌佛學院(太虛)、觀宗學社(谛閑)、閩南佛學院(太虛、常惺)、漢藏教理院(太虛)、玉山佛學院(守培法師)、天臺佛學院(仁山)、竹林佛學院(霭亭)、鼓山佛學院(虛雲)、焦山佛學院(智光)等校。其中以支那內學院、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及漢藏教理院等較爲著名。其中,閩南佛學院、柏林佛學院、漢藏教理院、焦山佛學院、竹林佛學院,仍具有叢林製度的形式。至如支那內學院、武昌佛學院,則不屬叢林形式。自1949以來,在臺灣創辦之佛學院先後亦有幾十家之多。其中,如:佛光山星雲之中國佛教研究院及東方佛教學院、聖嚴之中華佛學研究所、曉雲之蓮華學佛園、南亭之華嚴專宗學院、如悟之圓光佛學院等,較爲有名。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