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智慧,在哪裏?
人爲什麼必須反思自己?在20世紀,科學技術確實有了巨大的發展,但是這種科學發展、技術進步的結果,也把自然環境跟人類自身的關系給模糊了,甚至顛倒了。一方面,人類要征服自然,一方面人類也增長了狂妄、傲慢、自滿,增強了放縱欲望的暴力。最新的科學成就,固然解決了不少曆史上的老問題,卻也帶來了不少新的條件下的新的問題。新的問題有時可能比老的問題更嚴重、更可怕。一千多年的曆史古迹巴米揚石佛被炸毀,美國“911”事件震驚全球,由此而後一再出現的各種社會危機,反映了什麼?物質豐富了,精神萎縮了,心靈荒漠化了,環境遭受了巨大的汙染,心靈也同樣遭受了可怕的汙染。社會財富分配引發的諸多社會抗爭,“我不想活了你也別想活”的種種倫常悲劇,可能讓我們付出了更可怕的代價而不自知。現代人無法控製的沙士、禽流感、以至海嘯、地震、幹旱、洪水、沙塵暴、水汙染、空氣汙染,其原因歸根到底,是人類不能控製自己──不能控製自己的貪嗔癡,不能控製自己無限膨脹的欲望:侵淩、占有、強取、豪奪、趕盡殺絕、報複、泄憤,甚至連“同歸于盡”也成了不擇手段的欲望。對待上述種種社會不和諧──惡鬥虐殺,害人害己、內耗內傷,我們能不反省自身、反思自己嗎?人類必須作出心智的反思、道德的反思、文明的反思。
佛教本是佛陀的教化,是人類的生存智慧。佛法開啓我們認識生命,了知生命,並且尋求生命的安頓與超越。它不是用占有、侵吞、奪取、向外部尋求的方法,它尋求的是自心,是自性的回歸與淨化。佛教的緣起論“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一方面點明了人的存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相互依存的關系,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佛教倫理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佛教倫理的巨大價值,就在引導人幫助人調適自心、轉變自心、清淨自心,從人的內在動力解決“人總是和自己過不去”的難題。只有人與自我的關系弄清了、解決了,人才能弄清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衆生的關系,人與佛的關系。
佛教的慈悲觀,佛教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歸根到底,是關懷生命,生命關懷。由生命關懷,關懷生命,進到上承佛的解脫之道,下化法界有情衆生,具體體現于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成了佛教弟子的誓願、誓言、份內之事,根本不需要花國家一分錢,分社會一分利,就能夠養成互諒互讓、互相關懷、道德自律、慈悲待人的善心善行,這種有疑難內求,有障礙內化,有染汙強調自我內心淨化的自救功能和對一切苦難面對、承擔、接受、安撫、轉化作用,最能事先化解精神疾患于無形,化解矛盾沖突于未萌,這不是比一切法律製裁、命令約束、行政措施更爲自覺、自主而更有效的社會穩定力量與發自心靈深處的內在動力嗎?
回到本文的開頭。佛陀的教育、教導、教化,就是教我們做人。做什麼樣的人?做一個慈悲的人,智慧的人。怎樣做人?做人要慈悲,要有智慧。學佛,就是學習慈悲,學習智能。
慈悲,智慧,在哪裏?在你我的心裏,在人的心裏。
人有慈悲,人有智慧,就是人的心靈健康。
佛陀的教育,諸慧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知所依止,也正是心靈健康的教育。但願世人都理解佛法,世界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