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圓滿之慈濟世界
引言:自性叁寶
走在追尋及探究真理的過程裏,面對古今中外知識瀚海,不論是佛典或世典的著述論說,皆應出以“敬重、謙抑”之心,廣博而深入地閱覽與思惟;同時,也應該要懷抱信心,謹慎舉證提出己見。唯因心存敬重、謙抑以及信心,才顯出真正受教于上人所說之“自性叁寶”。
人人本具“自性叁寶”,叁寶住在自心中,清淨無染,不生不滅。每一個人心中有佛,這是自性佛;每一個人心中有法,這是自性法;每一個人心中也有僧,這是自性僧。自性佛是慈悲,自性法是智慧,自性僧是自律,每一個人本自具足慈悲、智慧並能自律。
身爲上人之弟子,對于弘揚上人思想,所站的立場應該是──把握佛陀本懷,以清淨、甯靜之心,聞思上人之言教、法教與身教,探究上人之思想體系,顯明其獨到創見之處,建構慈濟宗」之自家宗風。代代弟子經年累月如此往這些方面用心,則所謂“上人思想”或說是“靜思法脈,慈濟宗門”,才能在世間人心之認知上具真理之永恒性與普遍性,真正成爲不論在實踐上或學理上,都是成佛之道的一門。
然所謂“門門道同,殊途同歸”,慈濟既是成佛之一途,其它正信的法門也是一途,盡管大家方法與形式不同,而這些方法與形式都是適應衆生不同的根機而方便設教,但因爲目標都是一致的愛與善,都是在爲天下衆生奉獻,所以也都能漸次超越而究竟成佛。只是不論是哪一門,都要求入門的人必須一門深入,才能因爲專心致志而得以一理通、萬理徹,以至成佛。這也就是上人常說的:“我不怕你信仰別的教,只怕你信仰得不徹底。”若真正是信仰得徹底,必然是能領略明心見性的風光。
所以說,佛教之各宗各派弟子,乃至于世界上各種宗教的門徒,不必尊己抑人,都自以爲自己的宗派或宗教,才是絕對唯一正確或究竟的路,以致心生分別與執著,無法容納異己,並且排斥或否定別人;唯當大家依自己的根機,用智慧選擇一門深入,並且透過“知己知彼”有心去了解別人的教義,而給以尊崇與肯定其方法、形式與成就,如此世界人類于個己而言,在信仰上都能獲致究竟處,于整體人類而言,彼此之間信仰的分歧也才能獲得理性的尊重,進而達致世界的和平。
身爲上人之弟子,尤其是從事上人文獻工作者,其責任與使命就是──如何使上人的思想,特別是在學理上,透過一己的智慧與團體的集思廣益,能闡述與彙整得更成熟、更圓滿,以發揚光大這一門“慈濟宗”。
而其實所謂“慈濟宗”,宗旨就在發揚大愛精神。任何人,只要他心存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也就是存菩薩心投入人群,以感恩心無所求去付出,去做救人的事情──不論他所做的事是什麼,或是士、農、工、商,或是學者、小販,或是神父、法師,事不分大小,只要是對人群有益,他最後都將能夠見證自性,都能夠成佛。當然,走在這條路上的人在廣義上都是“慈濟人”──不論他信仰什麼宗教,或依止什麼宗派,也不論他有沒有聽過慈濟。
慈濟將佛法的核心大義或說是佛陀的本懷,從長久以來存在于藏經閣或學術殿堂或文字上之精神面,拉回人間教人在生活上去實踐,透過慈善、醫療、教育與人文之興福志業以修慧,強調力行、肯定力行──這就是慈濟在曆史意義上的殊勝處,也就是它對世間的貢獻。至于以上之論點,事實上,便是出于暢佛本懷之《法華經》的思想。
綱要:
﹙一﹚知本末終始先後
1、秉持佛陀慈悲本懷,由近擴及于全世界
——知所先後固本道生,理想放遠把握當下
2、起點
——把握臺灣之當下時空道場
3、目標
——叁千世界立體琉璃同心圓
﹙二﹚慈濟宗法源根據
1、法華精神爲旨要,無量義經爲精髓
——真空妙有教菩薩法,法脈宗門事理相融
2、靜思法脈之中心思想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3、慈濟宗門之力行信念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叁﹚慈濟宗實踐方向
1、靜思法脈開啓慈濟宗門,慈濟宗門傳承靜思法脈
——以理啓事藉事會理,法脈宗門相輔相成
2、靜思法脈內修清淨心
上人教誨﹙著重人格教育﹚
——人圓、事圓、理圓,叁圓合一
3、慈濟宗門外行菩薩道
四大八印﹙適應社會需要﹚
-——時輪、*輪、心輪,叁輪體空
﹙四﹚合心勤耕大福田
1、法末濁世叁災並起,通達世紀交變周期
2、本具叁寶懷抱叁心,相知相敬救世救心
3、月本無缺心月亦圓,堅持理想上弦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