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慈善志業的理念與實踐
佛教慈濟基金會(以下簡稱慈濟)于1966年由證嚴法師在臺灣的東部花蓮所創立之本土化慈善團體,43年來,在臺灣推動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國際赈災、骨髓捐贈、環境保護、及小區志工等志業,並擴展至全世界,亦于2003年加入聯合國非政府組織新聞部會員,成爲NGO中少數的宗教團體之一。
本次報告內容將就慈濟之慈善救助過程中所具有的民間性與組織性特色,及于慈善救助過程中,重視科學性與先驅性之呈現作說明。
一、民間性的救助
1966年證嚴法師秉承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結合四位同修弟子及叁十位信衆,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從每天增産一雙嬰兒鞋,每日節省五毛錢買菜金(竹筒歲月),以慈悲喜舍之四無量心,起救苦救難之行,開啓慈善工作。
慈濟四大志業中以慈善爲首,證嚴法師表示是爲了苦難人才創建慈濟,親自帶領弟子深入社會暗角、關懷貧病、親手遍布施。深體透過實際參與訪視,進而才能見苦知福,成長慧命。然而慈善救助最重要的是在讓受助者能自立,進而助人,真正達到濟貧、互助之目的。此即證嚴法師強調的“善的循環”對“人間佛教”的具體實踐。
“佛法平凡,衆生偉大”,慈濟的救助工作是以佛教衆生平等,人人具有佛性之慈悲觀,上至企業家乃至痲瘋患者、受刑人、家庭主婦、小學生等,不分宗教、國籍、膚色、地位,廣邀天下有心善士,不拘善款多少,涓滴成流,共同來群耕這一方福田。而這些默默耕耘,只問付出,不求回報的大慈心,亦是支撐起慈濟精神的抵住。
綜上所述,在慈濟慈善救助的工作中,無論是資源彙集,或是給予弱勢者直接的協助上,均強調大衆的參與,而非僅由專業的介入,因此在運作過程上,可謂深具民間性的特質。
二、組織性的救助
慈濟由于有綿密的小區組織,因此無論是平日的救助與訪視工作,或是急難發生時的立即援助,由于其具有共同理念與精神,因此,在後續的行動上,均能合作無間,足以顯現其組織性特質。
如2008年7月26日至29日在中臺鳳凰襲臺,在海上警報一發布,各地慈濟志工立即成立協調指揮中心,架設好遠距無線對講系統、整理急難救助物資:礦泉水、香積面、福慧珍粥、帳棚、睡袋、生活包、熱食食材等。並前往獨居長者家中關懷,檢查門窗,確認居家安全;合力爲低窪地區的照顧戶築擋水牆,並送上五谷粉及香積面,使之不致斷炊。
當中臺造成中南部多個鄉鎮受災,水深及腰,舉步維艱,慈濟人將熱食便當送上橡皮艇,深入受災區勘察,于水勢稍退,送上裝滿牙刷、牙膏、洗發乳、香皂、毛巾、香積面等物資的生活包,並根據受災程度提供急難慰問金,及協助清理受災戶家園及校園等,讓災民能早日回複正常生活。
由上例可知,在災難發生時,各地慈濟人透過連絡網搜集信息,當地或鄰近分會及聯絡處馬上出動進行義診、災情勘災等,組織性強所展現出的行爲動能,實爲慈濟慈善救助所展現之特色。
叁、科學性的救助
從1966年救濟十叁位貧困個案開始,建立濟貧追蹤輔導製度,持續給予照顧戶長期關懷,到1980年代臺風赈災進行數千人的協助,慈濟在一次次的赈災、濟貧的經驗累績積中,歸納出“勘災 (評估)、造冊(統整信息)、發放(處遇)”之准則,並進一步確立對受助者長期關懷、定期訪視之作法。
2008年5月12日大陸四川省被地震重創,災難當天成立赈災中心,展開赈災後勤及物資籌措等工作。于5月14日,第一批勘災人員與救援物資就已抵達災區。經實地訪查、多方評估,擇定重災區,擬定短、中、長期援助方式,爲災區重建。至8月25日止,已完成短,中期已完成緊急援助與安頓關懷。
此外,在“物資有限,愛心無限”和“取之當地,用于當地”的援助精神下,在災難發生時,慈濟人秉持“直接、重點、尊重、務實、感恩、及時”等原則,迅速正確調查與對象選定,援助計劃之企劃實施,災後重建地的安全調查,災民所需物品調查發放,使災民受尊重與自立之援助。
由上可知,慈濟慈善的救助行爲,並非傳統宗教單純善念之決定,而是經由科學評估下的效益行爲,此種方式不僅能貼近服務對象的需求,亦符合當今社會強調的責信觀念。
四、先驅性的救助
先驅性意指慈善救助行爲是透過多元科際整合加以完成。慈濟之慈善救助工作特別強調與當地政府、其它團體(例如宗教團體、救援團體或其它NGO)相互支持聯系,因此在運作上,頗具先驅性之意涵。此外,慈濟在慈善救助之工作上,也特別針對語言、習俗、種族和宗教信仰不同之區域,采取尊重對方之態度。
在此所謂的先驅性在慈濟救援中慈濟的救援工作是與他團體聯系,與當地政府、救援團體、宗教團體建立信賴關系下所進行。舉例如下。
慈濟于1998年與洛杉矶騎士橋國際救援組織合作,運送藥品、聽診器與發電機等物資,援助阿富汗震災,供應一萬叁千人使用。此次是佛教與基督教組織合作,去援助回教難民,也是跨越國界與宗教的大愛呈現之ㄧ。
除此外,2008年的緬甸遭水災重創,慈濟心系廣大受苦災民,盡管軍政府嚴格限製外國團體進入,但慈濟仍積極透過馬來西亞及泰國等多方設法,通過層層關卡,最後終于獲得第一個正式請參與援助災區及重建工程的許可證,進入災區,進行援助工作。
這樣的理念正是大乘菩薩道思想之具體表現。慈濟以寬容而富于活動性及博愛性之特色,在世界各地也是得到很多的認同,而在國內,亦是以此理念運作之。在國內換言之,慈濟在海外活動理念與在國內活動之理念相同。
結論
人類的希望來自于互助。慈濟救助,不僅是幫助貧困急難者纾解物質的匮乏,更重要的,是把愛的種子散播出去。讓受苦受難者感到人類平等且真誠的關懷,因而開啓心中的愛,有朝一日能從接受幫助者,轉變爲施予者,這就是證嚴法師始終教導大家的“善的循環”。慈濟慈善救助,在曆經四十年的運作與轉換,逐漸發展出民間性、組織性、科學性與先驅性之特色,這四個特色以宗教的用語便是“慈悲喜舍”,日後,慈濟將更深耕于這四個特色,讓此特色引領慈濟慈善對世界做更多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