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爲佛法告訴我們究竟的道理是衆生平等,因此在做布施和供養時不應該有這樣的分別心。的確,在佛菩薩的境界裏,一切有情都如同自己的母親或者像佛一樣,因此他們在利益幫助衆生的時候,就好像在利益幫助自己的母親或恭敬佛陀一樣真切。如果我們也有這樣的境界,也就無所謂分別了,因爲面對任何一個生命,就像面對自己的母親,就像面對佛。能這樣做布施或供養,當然能累積無邊的福德資糧,這樣一來一切衆生都變成自己的福田了。學大乘佛法的人一般都會向往這樣的境界,也自然希望能有最快的途徑達到這樣的境界,那就要先從布施那些真實能引發自己悲憫心的窮苦人開始做起,從那些能真實地引發自己感恩心和敬重心的父母師長和叁寶開始做起,這不是很合情合理的嗎?
其次是布施心態的安立。在其它布施條件一樣的情況下,因爲布施時心態安立不同,結果會有較大的差異。這就牽涉到業果的核心,即造業的意樂,它決定著造業的方向和所造業的輕重。施予別人,哪怕是對方所需要的,如果心態安立錯誤了,例如“嗟來之食”,就不能真正稱爲善業。因此,在做布施或供養時,內心動機的安立是很重要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剛開始選叁類福田作爲布施或供養的對象,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面對這些福田的時候,內心的動機會比較清淨一些,做過之後也不容易反悔或瞋恨。當確立造業方向以後,動機本身安立的深廣程度不同,決定了造業的輕重。在所有善良的動機中,以和空性相應的勝義菩提心最爲可貴;在所有不善的動機中,以瞋恨大乘的菩薩爲最大。但就我們普通的大衆而言,不太可能一下發起勝義的菩提心,但我們卻可以造作出一個菩提心出來:在幫助任何一個人的時候,實際上不僅僅是一個人,內心所想的是一切有情;在解決他痛苦的時候,也不只是解決他眼前的痛苦,而是發願幫助他離開一切痛苦,得到一切快樂。爲了將來不至于對大乘的菩薩瞋恨,我們現在就要從善待周圍的人開始,練習不再發火、不再怨恨,取而代之的是那顆包容的心、恭敬的心和慈悲的心。
第叁是布施內容的安立。正如前面提到的,布施分爲財施、無畏施和法施。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叁種布施所造的業輕重程度不同,以法施最爲超勝。爲什麼呢?財施、無畏施都是暫時的,只能利益一時,不能利益長久;只能利益一人,不能利益所有的人。法施則不然,不但眼前能利益,長遠更能利益;不但可以利益一人,還可以通過輾轉傳誦,利益很多人,乃至現在和將來無量無邊的人。但也不是說只要法施就可以了,這取決于受施人的具體情況。一般來說,往往是先施人以財物和無畏,然後再施以法,以便幫助受施者能夠自立和覺悟,永遠脫離種種不幸之困擾。
第四是布施人身心淨化。這主要是指布施人本身的品質,這與布施時的心態安立有所不同。布施時的心態是一種短暫的行爲狀態,它的生起除了靠所對的殊勝境界的引發之外,還有賴于我們平時身心淨化程度。那麼平時的身心如何淨化呢?這就要靠斷惡修善來淨化。真正有智慧的人對于自己曾經犯過的過失常加忏悔,而且勵力防護不再重犯,並能勤修善法。沒有智慧的人與此相反。佛陀教誡衆生行善斷惡,可以從遠離十惡法、奉行十善法開始做起。所謂十惡法,涵蓋身業叁惡(殺生、偷盜、邪淫)、語業四惡(妄語、離間語、粗惡語、绮語)以及意業叁惡(貪欲、瞋恚、邪見)。遠離這十惡法,便能奉行與此相對應的十善法。若能長期行持,身心便能逐漸淨化。在此基礎上,如果更能持守佛陀製定戒律,則如虎添翼、如魚入水、如鳥飛空,使煩惱惡業更相遠離,慈心善法更相聚攏,所積功德更爲廣大。所謂戒律,也是涵蓋兩個方面:當斷者斷,當行者行。那麼這與遠離十惡法、奉行十善法有什麼差別呢?主要區別在于,普通狀況下的斷惡行善,是有限的行爲,行一善即得一功,斷一惡即遠一過。然而一旦受持戒律,勵力守護,則具有無限的意義,持一戒即能遠無量惡,守一律即能得無量功。這是戒律本身的內涵所決定的,一旦受持戒律,造業的對象便是無量無邊的衆生,造業的意樂便是要究竟離開一切痛苦並得到一切快樂。因此,持守戒律之人的一言一行,並不簡單的就是一言一行,而是具有無限寬廣的意義和價值。
十、奉行慈善成淨土,隨緣無執趣大同
修學佛法,踐行慈善,以此淨化身心、利益人間,便有人間佛教的呈現。如太虛大師在《怎樣建設人間佛教》一文中指出:“人間佛教,是表明並非教人離開人類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裏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因世人的需要而建立人間佛教,爲人人可走的坦路,以成爲現世界轉變中的光明大道,領導世間的人類改善、向上進步。”在《建設人間淨土論》一文中太虛大師更進一步提出建設人間淨土的理想:“人人皆有此心力,即人人皆已有創造淨土本能,人人能發造成此土爲淨土之勝願,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間可造成爲淨土……質言之,今此人間雖非良好莊嚴,然可憑各人一片清淨之心,去修集許多淨善的因緣,逐步進行,久之久之,此濁惡之人間便可一變而爲莊嚴之淨土……故名爲人間淨土。”
由此看來,人間佛教,不單是指佛教人間化,更蘊含著人間佛教化的理想。人間淨土不是佛教所獨有的理想,更代表著人類的一種共同追求。這種追求的理想,在不同的聖人先哲那裏有不同的稱呼,或曰大同世界,或曰理想國,或曰人間淨土,……至于怎麼稱呼,都無關緊要,在這裏計較它們的差別,也沒有現實的意義。重要的是,人類面臨相同相關的困境,有著共通共同的渴求。如果希望得到持久的和平安定與和諧的發展繁榮,那麼所有文明、所有文化、所有人群就必須聯合起來,求同存異,共同營造人類的幸福家園。
《社會福祉與佛教慈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