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刍論佛教公益事業的當代意義▪P3

  ..續本文上一頁音派。在佛教中,也有一些僧團以保持傳統爲重,如重視禅修的中臺禅寺。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重視宗教公益事業。實際上,保守性的宗教團體往往是社會公益事業的積極參與者。比如中臺禅寺,在全世界對不同信仰不同種族的人群弘揚禅修文化,本身就有公益事業的色彩。而中臺所辦的小學、中學等社會公益事業,也具有極高的水准。

  臺灣佛教公益事業的發展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關注。波士頓大學的魏樂博教授在臺灣宗教與公民社會的研究中發現,在臺灣,成爲公益事業核心的力量並不是西方人想當然的基督教,而是佛教,如慈濟功德會、佛光山等。魏樂博教授認爲這體現了佛教可以在現代化過程中實現功能的轉化。不過,佛教所具有社會公共服務的功能,或許本就是佛教固有的傳統。

  中國大陸佛教經曆了更爲曲折的過程,但公益事業一直是其重要理念。自20世紀末開放以來,大陸的佛教公益事業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是佛教公益事業的積極提倡者。他在紀念中國佛教協會30周年時說,“我們的先輩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們佛教徒在農事耕作、造林護林、造橋修路以及文教衛生、社會福利等方面都有優良傳統。”

  大陸的佛教公益事業,約略包含以下幾種類型。一者扶危濟困,二者捐資助學,叁者醫療救助,四者護生環保,五者文化事業。另外,出現了一批專門從事公益事業的佛教組織,日益成爲佛教公益事業的中堅,據不完全統計,“在國家民政部門正式登記注冊、以從事社會公益事業爲職業的佛教團體有60多家,省級機構10多家,地市縣級機構40多家。”

  2008年5月12日,以四川汶川地區爲中心發生了8級地震,死亡人數達8萬以上。史無前例的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來自全國各地的300萬志願者投身到抗震救災的工作之中,體現了當代中國公民社會發展的新高度。而中國佛教界也卓然奮起,參與其中,反映出中國佛教界公益意識的全面提升。佛教慈善事業的價值也前所未有地鮮明地走進當代中國社會的主流視野之中。

  在佛教界的救災實踐中,可以看出許多佛寺和佛教團體平時就積極參與扶危濟貧等慈善公益活動,在觀念、組織和條件上都有較好的積累,因此能夠迅速有效地投入到救災之中。最爲著名者如什邡市的羅漢寺,在素全法師的領導下,不僅安置了上千災民,而且將禅房變爲産房,在寺內建立起臨時的産科醫院,接生了108個孩子,成爲佛教普渡衆生的最生動體現。而無錫靈山慈善基金會、上海龍華寺、河北省佛教協會、河北柏林禅寺、廣州光孝寺、廬山東林寺等,都在很短的時間內抵達災區,以組織化的形態投入到救災當中。

  2008年的汶川抗震救災,正值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佛教界的傑出表現,無論在社會層面,還是中國佛教史上,都交出了合格的答卷,體現了改革開放30年中國佛教發展的成就,亦爲中國佛教的進步開啓了新的航道,其曆史價值必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發顯現。

  四,佛教公益事業的意義

  無論是悠久的佛教公益事業曆史,還是記憶猶新的佛教抗震救災,都證明佛教團體從事公益事業具有強大的內在動力。而當代中國佛教公益事業的發展,更具有多重現實價值和意義。概括地說,佛教公益事業既可以滿足大衆的物質和精神的特殊需求,也有益于佛教自身的發展,亦可成爲中國公民社會建構以及民主化進程的重要推動力量。

  從社會需求的角度看,佛教公益事業能夠滿足大衆的某些特殊需求,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衆所周知,政府以及任何團體和個人都可以從事公益事業,特別是政府更有民間團體所難以企及的力量。在這種情況下,佛教公益事業有什麼不可或缺的價值嗎?回答是肯定的。佛教公益事業的特殊之處,在于以一定的宗教思想爲指導,因此會創造出一些具有特殊人性關懷的活動方式,淨化大衆的心靈,提升社會的良知,發揮其他團體的公益活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舉例而言,佛教公益活動中對皮膚接觸的意義的強調,就具有特殊的慰藉功能。慈濟功德會在幫貧濟困時,有一個重要的理念叫做“膚慰”,即要求慈濟志工親手爲流浪老人洗腳、手上擦油、剪指甲等。依據慈濟的說法,不僅僅在四月初八爲佛像澆水是浴佛,爲老年人洗澡更是浴佛。而在實踐中,無論是被關愛的老人,還是關愛老人的志工,往往在皮膚接觸的一刹那,都發生心靈的震顫:被愛者爲慈濟人的大愛所感動,就是自己的親生兒女也不曾爲自己洗過腳;慈濟人則覺醒了內在的慈悲,許多大老板貴婦人在握到幹柴一般的手掌之時,心會頓然柔軟下來,慈悲溢滿心田。這是一個愛的互動過程,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均衡,更是愛的傳遞。

  在佛教中,關于膚慰,或可歸于四食理論中的“觸食”。觸食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接觸外境時,所産生的喜樂等感受,認爲這些感受具有長養身心的功能。這其中就包含了身體的接觸,身體的接觸會引發心靈的感應,本身就是人類成長的食糧。從這類佛教思想中引發出來的佛教公益活動形式,與那種僅僅給窮人一些金錢有很大的不同,有其特殊的精神價值。

  再者,在當代中國,參與公益事業是佛教發展自身的最有效途徑。置身于一個非宗教人口占多數的社會環境中,中國宗教徒一直處于人口少數派的地位,也與主流意識形態存在較大的差異。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展自身,通過何種途徑擴大影響,是當代中國宗教團體面臨的共同課題。從最近20多年的發展看,參與公益事業是提升佛教社會形象的最有效方式。公益事業包括扶貧、助殘、救災、環保、醫療、教育等豐富的內涵,參與此類活動,會降低不同信仰間的張力,最大可能地擴大自身的影響。

  佛教團體進入慈善事業領域,表現出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跨宗教、跨信仰,成爲不同宗教、信仰間相互理解的橋梁。以慈濟功德會爲例,其中的志工大部分是佛教徒,但也有一些無信仰者,甚至還有基督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在慈濟的公益事業中找到了共同點,同時也改善了大衆對佛教、宗教的認知。

  第叁,當代中國的佛教公益事業,可以成爲促進公民社會建設和政治民主化進程的重要力量。任何宗教團體都處于一定的社會語境當中,只有引領時代精神,才能在爲社會的進步奉獻力量的同時,贏得自身最大限度的發展。在當代中國,與佛教公益事業關系最爲密切的,就是中國公民社會的建立,以及相應的中國社會民主化進程。通過佛教公益事業,提升民衆的公民意識,促進社會的民主化進程,是當代中國宗教的重要曆史使命。

  宗教團體本身就是最重要的非贏利組織之一,是培育公民思想的搖籃。在談到美國的民主與政治時,一個重要的觀點是,美國人民,特別是黑人等下層人民在教會中習練了民主,教會是美國社會民主的培訓場。宗教人類學家魏樂博教授通過對臺灣社會的現代化和民主化進程的研究,認爲以慈濟爲代表的佛教團體在公益事業上的巨大成就,爲臺灣社會的民主轉型作出了貢獻,成爲臺灣公民社會的重要標志,也是東方宗教完全可以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大陸佛教公益事業的發展中,專業性公益組織的出現最具研究價值。這類組織中所蘊含的自願、透明、廉潔、奉獻意識,恰恰是在其他社會組織中所難以實現的。這些價值所具有的普世性,最終將成爲社會建設、政治建設的重要資源。

  

《刍論佛教公益事業的當代意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