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法門在安甯病房施作時機之探討

  念佛法門在安甯病房施作時機之探討

  一、前言

  緩和醫療臨床佛教宗教師在安甯病房對于癌末病人的身、心、靈照顧不斷累積經驗,其中發現病人因器官系統衰竭,相對地在心理、社會、靈性方面的需求增加,尤其愈到生命末期,死亡恐懼的靈性不安愈形彰顯,因此,宗教的心靈關懷與照顧予以病人莫大慰藉與平安,而臺灣民衆大多能接受佛法,故緩和醫療臨床佛教宗教師在病人的臨終階段,運用念佛法門引導病人安定身心,效果很好。

  二、念佛法門概述

  1.念佛法門的起源

  念佛法門的修持,源于梵語buddnanusireti“佛陀那息勒帝”,原意是“憶念佛陀”。後來隨著佛陀教法的不斷演繹,逐漸發展,演變成憶念佛身功德、觀想佛身相好、執持佛名聖號、實想念佛等多種的修持方法。

  2.念佛功效的經證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叁:“能夠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

  《大乘起信論》:“衆生初學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教以“專意念佛”,由此“攝護信心”。修持念佛、念法、念僧等法,便可得度。

  《雜阿含經》卷叁十五(九八一經)中教導獨宿野外的比丘,受持念佛等法,可以克服內心的恐懼而得心安。

  叁、念佛法門在緩和醫療的臨床施作與療效

  1.目的:

  1)磨練出定與智慧兩種力量。

  2)體認到佛法的“唯心所造唯識所現”,從而理解自己有超越的可能性,願意開發自己內心的力量。

  2.施作原理:

  1)改變習慣:改變內心的語言,改變心念的方向。病患過去都以我爲中心,念念都是“我”,法師引導念阿彌陀佛的清淨、平等、慈悲智慧;念無我:學習看破、放下,因而得自在。

  2)自我溝通:借著佛號,讓病患學習如何和自己溝通,尤其是在緊急時、惡夢時、痛苦時、不安時。

  3)發展潛能:念念從心起,念出自性佛,發掘自己本具的成佛潛能,提升生命的本質,莊嚴自己的生命。

  四、念佛法門在安甯病房施作時機之探討

  念佛是叁根普被、老少鹹宜的修持法門,對于癌末病人顯然亦有其安定作用,筆者多年從事安甯病房靈性照顧工作,經驗中發現念佛法門最容易契入末期病患心靈,然運用時機之恰當性與否,關系著病人的接受程度,因此法門雖好,立意亦佳,只差了機緣不對,良藥未必見效,甚且成爲障礙。

  筆者曾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美德病房病人念佛因緣的背景資料,探討緩和醫療臨床佛教宗教師在病人臨終階段運用念佛法門時機之恰當性對病人接受念佛意願的影響,以作爲宗教師臨床念佛法門施作之參考。

  該研究采質性研究方法進行,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安甯病房病人爲研究對象,透過個案分析並應用“臨床佛教宗教師個案感應觀察表”觀察病人對念佛法門的感應。

  1. 摘錄臨床佛教宗教師在安甯病房照顧個案的四則記錄,藉以了解念佛法門的施作過程:【個案一:14歲皮膚癌的病患,頭部開過兩次刀,頭蓋骨切除、左眼眼球凸出。】

  住院第5天,在病人蘇醒時,法師送個案及媽媽各一串念珠,法師出聲念佛,只見個案專心地撥動手中念珠,隨即法師爲個案說了叁個小故事,個案用輕輕點頭回應。

  佛法說因緣,凡事要盡力,要隨順因緣,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容許女兒往前走,引導她到很好很美的地方,希望她的痛苦有代價,希望她達到善終,我們要不斷地祈禱祝福。媽媽聽了馬上響應說,個案從法師送給她念珠時,就一直握在手中,護士及妹妹要從她手中拿走,她都緊握不松手,有時也會擡高手用手指撥念珠,之後,更要求脖子上要挂媽媽那串念珠。于是法師朗讀白話阿彌陀經給個案聽,個案有時張眼看師父。媽媽又說,個案一直自責曾偷過父母的錢才會得此病,所以法師引導個案忏悔過去所造諸惡業,媽媽合掌虔誠代女兒忏悔發願。

  法師送個案一張蓮花相片,讓個案觀想自己坐在蓮花上,鼓勵個案多念佛,開始在極樂世界種蓮花,蓮花的生長以念佛的虔誠而定,個案手持念珠與蓮花相片,直到往生未曾松手。

  資料分析:由年輕女醫師引導個案做生命回顧,開啓個案緊鎖的心扉,法師接續用念珠爲媒介走入個案的心靈世界,個案抓住念珠不放,評估個案內心有恐懼,持珠令其心有所住。法師先後與病人父母叁度深談地回顧生命曆程,聰明的病人感應到父母已經松綁憂慮不安的心結,也開始尋求內在力量的提升。

  【個案二:57歲罹患肝癌的詹女士念佛求往生情境】

  1.基于案女的學佛因緣,于個案罹癌就醫期間,即苦勸個案念佛求生極樂。

  2.個案住進安甯病房,最初因身體的疼痛與腹脹不適,顯得人生無奈想早點死,有自我放棄的念頭,但也不忘念佛。

  3.法師的開示及生命回顧,啓發並增強個案的念佛信願,卻因個案回家過年的心願落空,而無法提振信心。

  4. 農曆年後請假回家,返回病房後,信心大增,精進念佛,案夫轉述只要醒來就說要到佛堂念佛,急欲求往生,已無死亡恐懼及其它靈性困擾。

  5.臨終階段雖有瞻妄現象,但個案往生信願行資糧具足,故不構成障礙,反而有預知時至的瑞相。

  6.個案的臨死覺知,引導家屬接受死亡的事實,最後在家人、醫護人員、志工、佛友的祝福聲中安詳舍報。

  【個案叁: 37歲陳姓已婚男士, 從生命回顧發現內心深處的恐懼】

  法師探訪病人,表達自從個案入院,只是問候未曾深談,總覺遺憾,每當看到個案合掌恭敬法師,就想到不知何時可以和個案討論人生哲理,成爲朋友,個案非常慎重的說:法師代表佛菩薩的精神,我只是一介凡夫,豈能高攀?法師回應:佛陀精神乃是衆生平等,法無高下,毋須介意,此舉松弛了個案的敬畏戒慎之心于是開始聊天。

  

   個案過去以國術推拿予人療傷。法師藉此請教個案

  1.推拿需運用內在功力,頗爲傷神,在運氣之後如何補氣養神以求平衡?個案:自己要不斷練功運氣,不能自滿 。

  2.在練氣運功及予人療傷之際,如何看到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個案:天大天,人小天(意謂人有的天都有—天人合一)人生哲理,靈性境界。 3.生病之後尤其是現在,心裏常思維何物?個案認爲已屆風燭殘年,無心多做思惟,法師舉:“隨它去”、“頭發是黑的,牙齒是白的”的公案與個案分享,于是引導個案認識描繪佛像的意義,個案欣然允諾要描繪佛像。同時個案已開啓心扉,願意多談自己的事:

  

  1.描述自己與佛結緣,始自國小六年級,常在夢中蒙佛啓示,佛陀指示不假言語,只有眼神及臉部靜默表情,自己每次都有感應,爲何此次漏接,沒有覺悟,法師問是否覺得茲事體大?個案說:“隨它去”法師予以肯定,這就接到佛的啓示了。2. 個案又述自己離婚20多年,現在心中有很大的恐懼→1.害怕不知何時會死亡→2.害怕臨終時會是什麼狀況→3.害怕自己一個人。

  法師同理個案的心理恐懼,舉一個病友念佛發願而安詳往生的故事與之分享,並提供個案轉念的方法—描繪佛像、念佛、發願“願我臨終無障礙,阿彌陀佛來接引”。

  3.病人敘述夢境時,提到前妻追趕的現象—評估個案是否與前妻恩怨未釋懷→訪談結束,個案虔誠起立合掌感謝法師,看得到病人心中有安定感,但仍須後續的支持力量。

  【個案四:罹患手神經纖維瘤的許姓婦人,具有殊勝的修佛因緣】

  初次探視,個案意識尚清楚,但不太開口說話,法師床邊開示:身體的變化自己很難掌握,目前比較重要的是要看到內心的世界,想想家人在床邊照顧的溫情,想想宗教信仰是否可以給予力量。個案點頭回應。

  

  與小朋友(叁人)在會議室座談,叁個小朋友都希望媽媽不要死,叁個小朋友會背叁皈依文及回向文。結束後帶領他們在個案面前念誦,引導孩子說出他們心中的媽媽﹗

  叁天後,法師再度探訪,只見個案張眼半睡半醒,法師提醒個案,看到自己的內心力量,病人眼球動一下。法師帶領個案觀想佛光照遍全身,讓身體放松,結束後個案眨一下眼。鼓勵個案常用此放松自己。

  案夫在假日及放學後都會帶叁個小朋友到病房陪伴媽媽,案女常在床旁讀彌陀經給媽媽聽,法師因而爲個案簡單解釋彌陀經中極樂世界的情況,個案全神專注聆聽,然後陪伴念佛,案女接著爲病人誦持心經,很溫馨的畫面。

  2.念佛法門切入時機與施作方法及成效表

  [圖表:略]

  五、結語

  綜合照顧六位個案的念佛切入時機所得結果如下:發現病人有死亡恐懼、自覺業障深重、做生命回顧發現有靈性困擾、不堪病苦折磨、家屬願意陪伴念佛及協助心願完成時,是提供念佛法門適當的時機。

   研究結果發現念佛法門雖好,但癌末病人愈到生命末期心理、社會、靈性方面的需求增加,所以其運用時機之恰當性與否,確實關系著病人對念佛接受程度及念佛的感應。研究結果可作爲臨床佛教宗教師對臨終病人提供念佛法門施作之參考,期望宗教的心靈關懷與照顧能帶給病人慰藉與平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