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企盼透過大愛情懷援助 慈濟大陸慈善工作紀要

  企盼透過大愛情懷援助 慈濟大陸慈善工作紀要

  2008年11月,中國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問臺灣,這是繼一九九一年辜汪會談之後,海峽兩岸一次最高層級的互訪。陳會長訪臺唯一會見的民間人士是慈濟創辦人證嚴上人。 陳雲林會長希望會見證嚴上人的最大理由是,他希望經由這個機會當面代表大陸災民與政府,感謝慈濟志工在過去十九年來,默默的在二十叁個省分,對貧困人民與受災之民衆無私的付出與奉獻。陳會長與證嚴上人會面之地點選在臺北關渡的大愛電視臺之大愛廳,使它成爲一個見證大愛的難得之因緣。席間陳會長一再感恩上人帶領慈濟人對大陸同胞之真摯愛心,上人也展示慈濟志工利用環保回收的寶特瓶再製成之赈災毛毯與毛衣,這些毛毯已經有幾萬條送往四川汶川地震赈災之用。雙方見面的時間只有半小時,但是氣氛莊重、溫馨,融洽、愉悅,一種大愛的情懷回蕩在廣闊的大愛廳裏。

  翌日,11月7日的中國時報以頭版注銷陳會長與證嚴上人會面的照片,照片中陳會長雙手合十虔誠向證嚴上人感謝的鏡頭,說明並捕捉了兩岸最具曆史意義的和諧與大愛之典範;這典範之型塑,應追溯到慈濟在一九九一年啓動馳援大陸華東水患的關鍵性決定。

  一九九一年大陸發生百年罕見之水患,整個華東與華南地區十多個省份深陷洪澇之災。證嚴上人透過電視鏡頭看到千千萬萬的災民,甚至上億的災民于寒冬之際,無家可歸。大水不退,災民饑寒交迫。他于是號召慈濟人組織赈災小組前往大陸勘災。赈災小組由王端正副總帶隊,前往北京與大陸官員交涉。由于大陸對于來自臺灣的慈濟基金會所知有限,加上官員希望慈濟捐錢,而不是直接發放,這與慈濟直接重點之原則有所不同,因此初期的交涉並不順利。之後,當時民政部閻明複副部長知道臺灣慈濟有意到大陸赈災,就連絡還在北京的王端正副總,並立即邀約見面。見面中閻前副部長表達歡迎慈濟前往災區馳援,政府願意全力配合。王端正副總表達了證嚴上人不舍災民曆經天寒地凍,無家可歸之苦,希望盡一己棉薄之力,協助災民度寒冬。王副總並以“一個目的,兩個原則,叁個不爲,四項物資,五個配合”爲題,向大陸官方說明慈濟無所求付出的慈善精神與理念。“一個目的就是赈災”。兩個原則是“重點與直接”。災區範圍很大,慈濟希望投入“重點災區,並且直接發放”。“叁個不爲,是不談政治,不做宣傳,不刻意傳教。”四項物資包括食、衣、住房、醫療等援助,而五項配合是期盼政府單位提供災民名冊、車輛、發放地點等協助。王端正副總與閻前副部長相談甚爲融洽,閻明複前副部長說:“即使只有一塊錢,也是很感激。”這次會談開啓了慈濟對大陸水患的援助計劃。

  在閻前副部長允諾全力安排下,慈濟赈災小組一行人第二天搭飛機直往安徽合肥,抵達時已經是傍晚時分,相關幹部在辦公室接待慈濟人,災情簡報當中提到,安徽省有七、八十個縣遭淹沒,王副總表示以災情最嚴重,且目前最沒有人前往關懷的縣爲優先救援目標,于是坐夜車連夜到全椒,四、五個小時的顛簸路程,終于趕到全椒縣的招待所,雖然如此,縣裏對臺灣來的赈災團,特別是打著“佛教“名號的團體,都難免有一些思慮,縣長和其它幹部于是以紅十字會會長的身份來和慈濟人談。

  慈濟初期的赈災過程中,第一線的志工仍然遇到不少與當地官員溝通上的挑戰。由于海峽兩岸相隔數十載,在一開始接觸總有許多文化與思想的異同。有些志工在遇到挫折之際,打電話給在臺灣的證嚴上人請求指導,上人告誡他們,赈災的工作是我們自己要去的,沒有人要求我們去,任何的困難都必須耐心、虛心的去溝通解決,這才是菩薩道。我們幫助人的人,如果遇到一點苦就退轉,那災民怎麼辦?志工在上人的鼓勵下,持續的進行各種物資與醫療之援助,並且興建住房與建學,讓災民能夠安身、安心與安生。而在臺灣,證嚴上人深體災民之苦,那一年寒冬,他不穿厚衣,立意要體會災民之艱辛,也鼓勵第一線的志工必須無怨無悔的爲災民付出全部的心力。

  但是就在慈濟志工竭力援助大陸災民之際,來自臺灣的反對聲音卻越來越激烈。部份人士與媒體爲文批判慈濟爲何幫助大陸。他們說慈濟的舉動無異是在幫助“敵對者”?然而在證嚴上人的眼中,天下只有受苦需要幫助的衆生,何來敵我之分?慈濟在臺灣做慈善工作將近半個世紀,在國際間不管是哪一個種族、國籍、膚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胸懷都是一致的。對于不同種族的人慈濟都在幫助,何況臺灣與大陸同文同種。然而一段時間以來,政治的壓力仍然存在,有些會員甚至說,如果慈濟繼續幫助大陸,他們就不再捐款。很多會員的確停止捐獻慈濟。在衆多壓力底下,特別是在一九九六年的兩岸飛彈危機,與千島湖事件之際,慈濟基金會持續長期援助大陸的貧困災民,引起許多激烈人士的持續反對與抨擊。在此之際,慈濟資深的幹部與志工就勸上人,是否暫緩救助大陸的工作。但是證嚴上人卻十分堅決的表達,即使慈濟的會員因此不再捐給慈濟,只要他一息尚存,他仍會以自己的力量幫助所有深受災難與貧病所苦的人們。不管他們是處在何種區域、國籍、宗教或種族,他濟世救人的心念決不會動搖與改變!證嚴上人在一次開示時說:“有些人會說大陸和我們是敵對狀態,爲什麼我們要去救呢?普天之下,只要有生命的地方,我們一定要去關懷,有人受難的地方我們一定要去救,這是慈濟的宗旨。人命總是需要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希望大家能用菩薩心、用佛心、用仁義的毅力,共同來推動爲大陸救災的工作,希望慈濟的宗教精神,能喚起大陸宗教的慈悲大愛。”

  在上人堅決地大愛意志的感動下,慈濟志工即使再遇到任何重大的阻力,他們仍持續進行對于大陸貧困感恩戶的各項必要之援助工作。從一九九一年到二○○八年之間,慈濟志工的足迹踏遍大陸二十叁個省份。大陸政府從一開始的小心翼翼,到現在,地方的幹部在慈濟發放過程中會主動投入做志工,慈濟人無私付出的情懷的確建立了臺灣人愛心的典範,也塑造了非政府組織對于社會困苦之援助,所能啓動的巨大能量與作用。慈濟在大陸興建四千多個住房,四十多所學校,助學對象超過七萬名學生。住房部份,上人經常告訴志工,興建房子給災民的標准規模,必須是我們自己都想住的房子,才可以蓋給災民住。

  除了大型災難之救濟與重建,慈濟的長期援助項目還包括貴州的遷村與甘肅的水窖工程。在貴州,由于山區土地貧瘠,多爲石頭裸露之喀斯特地形爲主,村民在石頭山上種植困難,慈濟于二○○○年開始了貴州的扶困計劃。從物資援助,農作種子的提供,到最終將散落在山區無法耕種的農戶遷村。十年來,慈濟已經在貴州等地興建四百多戶住宅,每一戶多爲雙層、叁房兩廳的舒適樓房。農民在此可以擁有好的耕地,也可以在農暇之余出外打工。農民從過去一年收入不到四百人民幣,至今遷村後的農民一年已經可以到達數千人民幣。

  在甘肅,全中國大陸最幹涸的地區之一,慈濟志工于一九九八年也開始援建水窖。在甘肅一個流傳的生活方式是,農村裏的農民一生只洗過兩次澡,第一次是出生,第二次是死亡。這或許過度誇大,但是甘肅偏遠地區農民數年才洗一次澡的情況很普遍。一個家庭必須有一個成員每日花上五、六小時,翻山越嶺到一個黃澄澄的小水窪裏汲水,那種水叫做苦鹹水。兩桶苦鹹水必須洗菜、洗米、洗臉、洗碗、擦桌椅、澆菜、喂生畜等十多種用途。苦鹹水的衛生條件很差 ,許多居民因此得病。但因爲無力就醫,造成貧與病的惡性循環。慈濟爲甘肅偏遠農村興建水窖已經到達一萬六千口。一口水窖不只讓農民有幹淨衛生的水,而且可以爲家庭省下一個挑水的勞動力,現在他們可以去打工賺錢,以貼補家用。然而從二○○七年開始,許多甘肅地區如若笠等縣年雨量不足一百六十毫米,因此證嚴上人希望慈濟志工也能幫助甘肅村民遷村。二○○八年,慈濟在劉川地區由政府提供土地,開始了四百戶的甘肅遷村計劃。希望他們能住在靠近黃河的地區,解決農業與家庭用水的長期困境。

  因爲慈濟十九年來從南方的廣東、廣西、福建、江蘇、安徽,到北方的河北、內蒙,西部的青海、新疆等地,長期援助的大愛情懷從無間斷,大陸民政部于二○○七年舉辦第一屆中華慈善獎,表彰大陸地區的愛心楷模,慈濟成了境外唯一的受獎者。大陸政府並于二○○八年二月,批准慈濟成爲大陸第一家境外合法成立的非營利事業組織。這是大陸政府對證嚴上人與慈濟志工長期在大陸奉獻愛心所做的具體肯定與鼓勵。期望經由慈濟的愛心力量,號召更多的大陸愛心人士,爲大陸當前貧富與城鄉差距付出一己之愛心。

  二○○八年五月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慈濟志工在地震後兩小時就開始啓動物資與動員志工。十四日第一批志工從北京、上海、廣東、福建、昆明、臺灣、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前往災區救助。從安身、安心到安生,慈濟志工運用在臺灣九二一地震,與各地赈災經驗,全力投入救災與援建工作。上人鑒于衆多災民絕望的心情,除了物資義診之外,他要求慈濟志工開始進行熱食提供的工作。慈濟志工邀請失去親人的村民一起加入熱食提供的工作行列。村民們在志工的引領下,一起撿菜、洗菜、炒菜,他們恢複了往日的家庭溫暖與日常活動,在這種親身參與幫助災民的行動中,他們超越了自身的哀傷。這是證嚴上人要慈濟志工體認的,只有引領受難者去幫助他人,他們才能超越自我的哀傷。

  一位傷感的母親在震後失去了她可愛的女兒。她每日拿著女兒的照片,以淚洗臉,不吃不睡。她的女兒真的很可愛,但是當小女孩從瓦礫被挖出來後,頭不見了。這母親的傷心可想而知,她藉由寫日記抒發對女兒的思念。慈濟志工看著她的日記其中有一段說,女兒最想做的事就是幫助人。志工就鼓勵這個媽媽說,妳看,女兒的願望就是要幫助人,妳愛她,想她,就應該完成她的遺願。這位母親受到志工的鼓勵,翌日就加入熱食供應的行列,她逐漸地在這種服務村民的大家庭溫暖的浸潤中,展現了難得之笑容。

  在四川災區的另一頭,許多的孩子在慈濟志工媽媽的帶領下挨家挨戶去關心老奶奶與老爺爺,許多爺爺傷心難過的沮喪著臉,小志工關心與問候,甚至幫他們洗腳,逐漸的爺爺奶奶展現了多日不見的快樂笑容。這就是慈濟安心的工作。長期援助方面,慈濟計劃在災區援建九所學校。希望未來的學校是教育人文的新典範。

  綜觀慈濟在過去十九年的時間裏,在大陸各地默默地付出與愛心,已經爲兩岸的和諧與愛的互動搭起一座堅固的橋梁。雖然這橋梁是由耐心與毅力所搭建起來。一如一位大陸地方官員向筆者說的一段話,他說:“十九年前,當慈濟人來大陸赈災的時候,看到老年人一定攙扶,每一只手都握,每一個人都擁抱,他那時候覺得很假,哪有人那麼有愛心。但是十多年來慈濟人始終如一,所到之處總是愛心滿滿,總是帶給當地人希望與愛。在此大陸經濟快速成長之際,貧富差距加大,大陸最需要的就是慈濟這種無私的利他與奉獻的精神。”

  這位地方官員的這段話,一如十九年前慈濟進行大陸赈災之際,證嚴上人向慈濟人所開示的那句話:“一粒米中藏日月,半升鍋裏煮山河。”證嚴上人的悲願,正是企盼透過大愛的情懷與具體的援助,彌補兩岸因爲曆史因素所産生的隔閡,因爲歲月緣故所造成的差距。他的悲願穿越曆史,在今日的大陸土地上逐漸生根發芽,期盼在衆多紛擾的政經因素底下,兩岸仍有一股涓涓不斷的大愛清流,流貫在所有企盼和諧與安樂的人們心中,爲時代所曾經造成的誤解或傷痕,獲致根本的愈合,爲達成一個和諧、淨化、無災的社會帶來無窮的祝願與希望。

  作者簡介:

  何日生,慈濟大學助理教授,慈濟基金會文發處主任。

  

《企盼透過大愛情懷援助 慈濟大陸慈善工作紀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