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心靈環保-和諧世界衆緣和合

  佛教的心靈環保-和諧世界衆緣和合

  一、前言

   我們的心靈世界如大地環境,在未遭破壞前須加以杜絕維護,已汙染後,須起而清除維持。

   因人人心清淨,則小團體清淨,小團體清淨則小團體構成的大環境亦清淨,是則每個大環境(衆緣)都清淨(和合),則世界和諧。

   而佛陀的教育,正是針對不同衆生有著不同的心性,以身教、言教、意教,加以示導,即今所言之“心靈環保”。亦即此文之“佛教的心靈環保—和諧世界,衆緣和合”。

   二、和諧的意義

   世界幾大文化中,講“和”講得最多的,以“和”爲核心價值的,以儒家和道家爲主的傳統文化爲多;講“心”講得最多,以佛教爲首。儒家所追求最高的境界是“致中和”,而佛家最根本的教義之一是“萬法唯心”。心是一切的主宰,佛經有句話說:“相由心生”,由于衆生的心想什麽,起了什麽念頭,在他的言行舉止中馬上就顯現出來。

   和諧即是和睦諧順,互相配合協調,也就是說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不沖突,沒有對立,沒有不愉快。

   國家社會、乃至世界的和諧與否,是由個人的念頭開始環保。和諧是由一個小個體,時常懷著無我、感恩的心、慈悲的心、沒有對立的心、沒有沖突的心開始,那麽家庭就不會有暴力,社會也不會有紛爭,國與國之間也不會有侵略的現象,相信整個地球的和諧氣氛也就會不斷的擴散開來。誠如《壇經》疑問第叁說:“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爲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去人我。須彌山倒。去貪欲。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所以說,整個宇宙基本上是和諧的,並沒有對立與沖突,心靈清淨無染。

   假如有了對立與沖突,這俨然成爲各自獨立的世界,與佛法所說的衆緣和合是相違背的。因爲,這畢竟是一個因緣合和所組成,是一個由點,開始拓展至線、再拓展至整個面的集合體。

   首先在個人方面要怎麽樣合和呢?

  

   叁、個人的和合

   個人內在的和合最重要的就是看到自己。但是,要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則須先看見自己,就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很高的修養,不是人人能夠做得到的。《壇經》講,“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也告訴我們放下十惡,心就清淨;除去八邪,心則平等;舍去一切錯誤的心態、不善的心念,心就安樂。只要依著這叁個“清淨心、平等心、安樂心”的方法去努力實踐,就能夠做到見性的功夫。

   大宇宙是和諧的,身體是小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樣的。大宇宙複雜,我們這小宇宙的複雜跟大宇宙的複雜一樣是不增不減。醫學告訴我們,人體的全身的細胞有六十萬億個細胞。這一個細胞就像一個人,這麼多人數聚集成這一個大團體。

   好比六根,父母生下來之後,眼睛跟鼻子不沖突,鼻子跟耳朵不沖突,各司其職,互助合作,把自己本位做得盡善盡美,自然和睦共處,這就是宇宙和諧。

   現在世界上很多問題的發生就在你幹涉別人,這是錯誤的觀念。所以無論你看到別人什麼善事、惡事,你要能夠如如不動,這就叫佛,這叫菩薩。看到別人做好事,生歡喜;看到別人做壞事,就生瞋心,這就破壞了和諧,因爲你幹涉別人。所以要心平氣和看待一切,這就是智慧。唯有心平氣和才能生智慧。

   佛在《金剛經》中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就是智慧。所以心清淨了智慧就生,心就有主宰。心沒有形相,也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雖然它無相,它卻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以生活中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就是這個清淨心。

   日本科學家江本勝博士從水實驗中證明水是礦物,是物質,實驗出水也有見、聞、覺、知的特性,水的分子結構對感情的東西有反應,它能看各國的文字之後,産生不同的結晶圖案。它對古典音樂、搖滾樂、噪音,反應也完全不一樣。實驗都是美好的,那個圖案拿出來都是美好的。這說明物質確實有見、聞、覺、知的特性,雖然是物質,但是它也是有法性存在。《中觀論》講八不“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就是形容法性。法性純粹是自然的,它沒有生滅,沒有來去。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

   因此,我們身體每一個細胞、頭發,乃至指甲都有法性存在。所以要是常常發脾氣,喜怒無常,全身的細胞都變得很難看,那就生病。所以病是從個人的情緒變化出來的,是從個人的錯誤思想裏頭出來的。所以人人心靈要除去叁毒的病害才能健康,這叫心靈的環保。

   如果我們的念頭有煩惱心、有貪瞋癡叁毒的心,就影響到我們身體裏頭水的分子結構。這分子結構本身,它呈現是已經支離破碎,整個身體小宇宙就不和,就生病。這跟水一樣,水的本質也沒有好壞,有不好的念頭它就變壞,就生病了;相反的,用好的念頭,它就恢複正常,就健康。所以說資訊、念頭改變了自己的體質,如果懂得這個道理,時時生起善的念頭,那麽一生都不容易生病。

   由此可知,個人的身心不和諧,就衍生出疾病。這是一個基本的點。假如個體的點不愉快、不和諧,那在家庭裏又是如何的情形呢?這叫不環保身心汙染。

  

   四、家庭的和合

   有句話說:“悠遊的創造下一代;創造悠遊的下一代。”這兩句話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應該說父母親培育下一代成龍成鳳,不只是物質學位的給與,而是用心來引導下一代正確的方向,開發真正的智慧。然而家庭的和諧乃來自于穩固的婚姻開始。孩子在成長的階段中,最重要的是家庭父母親的身教與言教。

   父母親長期生活在沈重的工作和壓力之下,很容易産生焦慮和不安,容易與家人産生誤會和磨擦。最不幸的,孩子往往成爲父母發泄情緒的對象,如虐待孩子、放棄孩子、同歸于盡。

   再者,夫婦遇到有意見的時候,各執己見,或指責對方,不肯妥協,這不但沒有把問題解決,還會令家庭氣氛緊張不和諧,引發離婚或情殺種種變故。

   《華嚴經》雲:“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一起心動念,就像風吹了湖面,水有波浪,這一有波浪還起作用,但是就不是真了。所謂“吹皺一池春水”,波浪愈大就變得支離破碎,就完全看不到真相。現代的人心經常起狂風巨浪,如金融風暴,引生失業、家暴、偷搶等大風大浪。而佛菩薩的心是心平氣和,就像一潭秋水一樣沒有一絲毫風浪,所以照得清楚。因此如果恢複到平靜,這個問題就全都解決了。所以中國人講“倫常”,倫常是性德。性德是自然的,不是人爲的,不是人製造出來、想像出來的。夫婦是自然的,父子是自然的,兄弟是自然的,朋友是自然的,君臣也是自然的,所以這是性德,性德就是道,十法界都是一樣。性德也就是德性,人人具足,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中國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佛法講人與人是群居的,是不能分開的。四個人叫一衆,一個團體。四個人在一起就叫做僧團,最小的團體是四個人。衆就是團體,衆不是個人,佛門裏最重要的是“六和敬”,能夠遵守六和敬,就是隨順性德。叁皈依有“皈依僧,衆中尊”,就是說這個團體是最值得人尊敬的,因爲它和,所以什麼值得人尊敬。所以僧伽不可不和,心靈要調整,除去貪、瞋、癡叁毒煩惱,心靈淨化。僧團不可有是非,有思想分裂等不和諧的表現。

   家庭也是如此,大家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所遵循的就是家規倫常和尊卑次第。循此則一切和諧、和樂。弘一大師曾經說過:“做什麽要像什麽”,就是說一個人在生活中扮演什麽角色就要扮演好這個角色。家庭的倫常會失調,就在于身爲父母的人,爲了經濟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管教責任;爲了讓孩子成爲全才之人,不斷地提供舒適的物資,以至溺愛而成爲社會的問題。

   在家庭裏和諧安康,那麽在社會裏也是和樂融融。家庭教育非常重要,才能關懷社會。

  

   五、社會的和合

   造成世界人類的毀滅是很麻煩的事情。在西方往往是以我爲尊,不顧他人。真正愛好和平,應當尊重別人的文化,尊重別人的傳統,尊重別人生活的方式。例如:喜歡吃甜的人,不能叫天下人都吃甜的。飲食是個人所愛,那就歡歡喜喜,這就尊重人,這才能真正和合,真正做到互助合作,和諧社會。孔子在《論語》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故知,這個世界是共生的,不是分生的。

   “夫和實生萬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聲一無聽,色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假如只有單一的植物,或是動物生存,相信沒有多久,這單一的動物或植物不久就會死亡。因爲“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單一所以無法延續生命。我們的身體有六根,有五髒六腑,是一個多元文化;這個社會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分工,必須有多元文化來相輔相成,共榮共存的空間。

   這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所以你善待他人,他人也會很喜歡,也會很配合。例如:新蓋的房子,也會有螞蟻來住,一般人可能會想辦法打死牠,或是用除蟲劑驅趕牠。但是,假如你用慈悲心對待牠們,愛護牠們,相信牠們也會通人情地離開。人只要有愛心,只要跟天地萬物和睦相處,整個社會也會變得非常祥和。小動物知人心善惡,人走光明大道,小畜生走陰暗小路,各不相幹,六道中有人與畜生是同世界的,故要慈悲心去接受畜生的存在,不必趕盡殺絕,應和諧共住。

  

   六、人心和合

   從修身,到齊家,到治國,乃至平天下,這個基礎在于文化的教育。文化是人類的根,文化就是靈魂,要懂文化,要珍惜文化的傳承,就要靠教育。中國有句話說:“建國君民,教學爲先”,教學不只是教書,更重要的是教人,這才真正能落實和諧從自己的心靈做起。所以佛陀提倡教育就是從我們的心開始做起,修行就要先修我們的心。因爲心是一切的主宰。

   每一個衆生都是一個個體,都由于個人的業因所牽引,而來到這個世界。但是,這個世界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集合體。每一個衆生都有自己的看法與觀點,由于觀點不同與看法的差異,在彼此不能苟同的情形下,就産生了許多的不愉快,也因此無法和諧相處。這個不能和諧的主因,就是彼此不能尊重所造成的結果。例如,人的身體各個器官都是自然天成的,如果臉部的器官對四肢有意見,臉部的器官移到四肢,四肢移到臉部,那就成爲四不像了。因此,人與人之間要互重,協調,才能得益。

   有一個寓言故事,用叁尺長的筷子吃飯,道出了天堂和地獄的不同:地獄的人吃飯用筷子夾了菜,還來不及送到自己嘴裏,便給鄰座的人搶去吃了,因此互相責怪的聲音不斷地響起。天堂裏的人吃飯用筷子也是叁尺長,不同的是他們夾了菜以後,是互相送給對方吃。由于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協助與友愛,因此,天堂裏永遠充滿和諧、快樂的氣氛。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人心要和合,也要懂得尊重與體諒。因爲不尊重,所以不能彼此合作;因爲不懂放下,所以人和人相處,常常心存懷疑別人講話是在批評你。因此多疑、善嫉,將會失去很多的善緣。要對人信賴,對人放心,才能與人和諧相處,健康愉快,心靈淨化,解毒清涼。

  

   七、結語

   世界雖然是一個大集合體,千差萬別,要與我個人相同,是不可能的。人的幸福與否也都來自于自己的念頭所至,一念善則善生,一念惡則惡生。在衆緣和合的時空裏,不管是個人也好,是家庭也好,乃至社會國家,要有安樂的身心,唯有“境隋心轉”,則世界和諧,人人自在。這也就是佛教的心靈環保;人心淨化,世界和諧。

   祝福大家,身心健康,互助互贊,互相包容、謙虛、共同的心,那就是人人幸福美滿。

   唱首《珍重說再見》:

   人生天地之間,相聚就是有緣;懷著無限希望,踏上白雲青天。無論來自何方,相聚就是有緣;滿懷無私奉獻,放出愛的光芒。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一點一滴完成;爲了利益衆生的志願,一心一意力行。彼此只有一顆共同的心,那就是人人幸福美滿。彼此只有一顆共同的心,那就是人人幸福美滿。心中充滿歡喜,在我的生命裏,因爲有你的祝福,變得更美好。當珍重說再見時,請不要忘記,帶著我們的祝福,使世界變得更美好。當珍重說再見時,請互相鼓勵,完成我們的理想,使人人幸福美滿。

   謝謝主辦單位,感謝星雲大師的用心促成兩岸佛教的和諧共生。

  

《佛教的心靈環保-和諧世界衆緣和合》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