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環保從簡樸生活做起

  環保從簡樸生活做起

  李志夫

  一、引言

   法鼓山聖嚴法師常說:“我們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如何實踐他這句話,個人認爲,我們的社會應恢複簡樸生活。

   二、簡樸生活之範疇:

   按社會文化分類大概可分爲叁種:

   宗教人士之簡樸:放棄俗世生活,不婚聚、守戒、不葷食、不積私蓄。能這樣過生活的宗教人士“需要的自然不多”;除了皈依宗教生活,“想要的也不會多”。可見宗教團體最合乎簡樸、環保生活。

   學術界的簡樸:所謂“學海無涯”,學術、教育、文化人士、窮極一生,醉心其學術、教育、文化事業,既無經濟實力,也無閑暇時間,更無興趣聲色犬馬。奢侈享樂不但會造成浪費,更是浪費時間,這是一介學者們最難付出之代價。

   慈善家之簡樸:慈善家有富裕人家、也有檢拾破爛、乃至行乞赤貧的人士做慈善事業的事例不鮮。雖然貧富有別,可能懸殊很大,但卻有同一慈悲心。佛教稱“同體慈,同體悲”;孔子稱“推已及人”,又說“攻自厚,而薄責于人”,這就是慈善家簡樸的風範。

   創業家之簡樸:各行各業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無不是經過 艱苦卓絕、胼手抵足、奮鬥而成的。 創業的大事業家,即使已成功了,但仍終生不渝地過著簡樸生活。雖然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但創業家們簡樸一生,正是他們的創業精神。

   叁、簡樸生活之介定:通常所稱之“儉樸”比筆者所提之“簡樸”尚要嚴格一些,因爲“節儉簡樸”,尚待克己工夫:而“簡樸”乃是一般正常生活,只要不奢侈、浪費,即是簡樸,是十分人性的生活。

   例如天主教之耶稣教士要求守貧、守貞;佛教之守戒;儒家孔子要求“食勿求飽居勿求安”可說都是“儉樸生活”,因爲這須要他律與自律:筆者所提之“簡樸生活”只有自律,沒有他律;全憑個人的道德情操,與事業精神。至于社會上一介寒士與社會邊緣人雖然也是過著“儉樸”或“簡樸”生活,那只是沒有生計不得不過著貧苦日子,當然不能算是“儉樸”或“簡樸”生活之列。

   四、簡樸生活的貢獻:至少有節約能源,減少浪費,培養情操,增進財富四種功能。

   (一) 節約能源:我們所提是“簡樸生活”並非“儉樸生活”,前已提及,儉樸的要求可能不容易作爲普世價值,很少有人能做到;但簡樸生活沒有繁文缛節,是單純樸實的平民生活,以滿足“需要”而已。現代社會、個人、家庭之衣、食、 住叁者爲家庭基本需求;而行的需要已是國家的責任,由政府規劃執行;而人們消費浪費最多的恐是在娛樂、旅行上。因爲這些消耗經費、能源最多,其次則是個人、家庭的消耗,節省能源是人民與政府共同責任,才能達成簡樸生活的目標。

   (二)減少浪費:節省能源,相對即是減少浪費;但這並不是說節省能源即絕對可以減少浪費。如節約不適當就可能會影響健康。影響健康之節約本身就是浪費。反而成爲無效的節約或負面節約,這也算是一種浪費。亦如我們買回一些便利又用不到的貨品,雖是節約實際就是浪費。

   (叁)培養情操:無論是自律或他律都是一種情操之表現,情操是有所爲、有所不爲。簡單地說:這是一種自覺的道德規範。有受道德規範的人,就會從簡樸生活中表現出來。儒家之“誠于中、形于外”;“民吾同胞,物吾予也”就是天人合一之情操,也是環保最高的境界。

   (四)增加財富:俗語說:“大富靠命運,小富靠勤儉”。也有由小富積累變成大富之可能。王永慶先生是從經營米店起家的大企業家。事實上,創業有成的各行各業人物都是靠勤勞簡樸而斬露頭角,成爲社會各界的領導人物。

   五、小結:聖嚴法師曾提倡自然、禮儀、心靈叁大環保,在20年前臺灣之中國哲學學會曾召開一次學術會議,提倡清貧生活,早已結集成書,筆者認爲簡樸生活易知易行,小則可提升個人情操,次則可改善社會風氣;終則可維護地球環保。心靈環保是一切環保之動力;簡樸生活是一切環保的起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