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環境保護
魏文星
佛國淨土是佛教徒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保護生態環境是佛教界的當務之急,我們認爲“保護好國土環境,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是最具體的愛國。佛教界會借鑒世界環保思想的實踐經驗,一如既往地莊嚴自身,自淨其心,內外同步進行,成爲“善待地球,保護環境”的積極力量!
“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是佛教最早的環保理念,它起源于釋迦牟尼佛對“緣起”的覺悟。它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思維寶藏,每一個事物都存在于世間並建立于緣起依存的相互關系之中。
“教育和環保”是最能影響我國未來的兩件大事。教育將決定國民的素質,而環保將決定人類未來的生存狀況,可以說環境問題是關乎全民的大事。
所謂“環境保護”,不僅從居住環境到自然生態再到整個地球都屬于環保範圍。廣義而言,更包含了人們的理念、語言、身體等心靈環保。因爲地球不加以保護,會生態失衡;身心不注重保護,會四大不調。
每年4月22日,總見全球各地廣泛開展 “地球日”的各種宣傳活動。環保團體高呼“善待地球,保護環境”;科學界疾呼“人類破壞了自然,自然將給人類以報複”;世界自然基金會曾發出警告:“人類每年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已超出地球承載能力的20%”;有人在環保會議報告中說:“如果全球都達到北美的生活水平,地球的自然資源將很快被耗盡”等等,所有這些,並非危言聳衆。鐵一樣的事實,觸目驚心的數據令人震驚。全球性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所造成的危機,已經開始威脅著生態的平衡、人類的生存。
理想的人間淨土,須靠人類自己去創造。創造的關鍵唯在于心。果能如此,則有利于心靈深處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則對落實科學發展觀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環境問題是由于人類不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最大課題之一。人類對自然的利用,無論是善意還是惡意,大自然在地球這顆行星上都會對人類作出相應的規律報應,這是大自然爲求生態平衡而導致的因果效應。
人類的亂砍濫伐,使大自然生態失衡遭到破壞,沙丘吞噬了萬頃良田,洪水、泥石流沖毀了可愛的家園……大自然的報複讓人類尴尬啞然;戰爭的爆發,使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滿目瘡痍。炮火對植被的破壞,核輻射對生命的摧殘令人發指,盡管廣島、長崎上空的蘑菇雲已經散去半個多世紀,可那裏依然還是不毛之地。由此可見,和平、和諧是全人類綠色環保的重要前提。人類不可以只顧自己發展而無視大自然的受傷,當人與自然和諧不再,也就是災難的來臨。佛教所提倡的“莊嚴國土”是對自然景觀而言的,保護環境就是最具體的“莊嚴”。“利樂有情”,是對生命而言的,是助人爲樂,與人爲善,心存慈悲的理念。人與自然是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人離不開自然,因而也絕對不能破壞自然。佛教要求學佛的人要心存善念,平等看待一切衆生,因此,佛教戒律首戒殺生,愛護動植物。佛教不僅主張多種樹木,並要求僧俗二衆對樹木應善加維護,切勿任意砍伐。佛教由對生命的慈悲而産生的利他主義精神,引導佛子們走向關懷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實踐上。
追求人與自然和諧,是佛教環保傳統文化的主流。一直以來,佛教界的大德先賢們爲關懷生命、保護環境作出過不懈的努力,僧人們深深懂得保護自然、美化環境不僅可以 “莊嚴國土”,更可以“利樂有情”。禅宗“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就是把大自然看作是般若的本體、法身的示現,無時無刻不在向人們宣說無常的妙谛。在我國衆多名山古刹的優美環境,就是中國曆代佛教徒注重保護生態的生動例證。它們或建在依山臨水處,或建在深山幽谷間,這些原本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嶺,經不畏艱辛、勵志修道的僧人們披荊斬棘,努力開拓,修起了寺廟庵院,並鑿井引水、開路造橋、建亭築臺、砌塔立幢,還在寺院內外植樹造林、栽花種草,使一處處道場成爲莊嚴刹土,人間淨域。一些大的寺院往往都是殿宇巍峨、古木參天、景色怡人、環境清幽的好去處。確切地說,全國各地寺院的名木古樹都是佛教徒用身用心保護的結果。
如四大名山之一的五臺山僧衆,他們不辭勞苦,農禅並重、植樹造林,修橋補路,畢生都在實踐環保的工作,爲莊嚴道場、美化環境,社會和諧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爲五臺山留下了無數寶貴遺産和精神財富。他們親手栽種的名花異草,名貴藥材多達數百種,栽植管護的林地數十萬畝。現在五臺山的優美環境與他們的辛勤努力是分不開的。如能成法師就因在植樹造林、綠化五臺山的勞動中貢獻突出,被評爲全國勞動模範,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
佛教曆來就非常重視環保,聽老和尚所講:在上遊河流寺院僧衆,不得在河中洗滌衣服等物,必須挑水洗物而後澆地,以免汙染河水波及下遊百姓;出家人要“惜福”,所謂“衣單二斤半,洗臉兩把半,吃飯四句偈,過堂五觀想”,就是學佛者的一種傳統美德!
當代佛教徒繼承前輩大德們的光榮傳統,以“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創造性地將環保事業融入信徒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實行垃圾分類,提倡“無汙染飲食”,還組織動員大衆參加資源回收、植樹、淨山、護林、節水等活動,爲世人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近年來,我國佛教界人士,通過講經說法、出版書籍等形式,大力弘揚佛教的生態理念,爲保護環境和促進生態平衡發揮了重要作用。如2002年10月在漢城舉行的中日韓叁國佛教友好交流會上,叁國佛教界共同舉辦了佛教與環保攝影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如臺灣佛教界的高僧聖嚴法師,提出了四種環保:一是心靈環保(保護自已的心不受困擾及汙染),二是生活環保(簡樸整潔少製造垃圾),叁是自然環保(不浪費資源而感恩大地),四是禮儀環保(淨化行爲促進社會祥和)。這四種提法爲佛教的健康發展注入了現代環保意識,是學佛者的行動指南。 “佛國淨土”是佛教徒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心淨則國土淨,心染則國土染”,現在全社會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爲整個社會的當務之急,也是佛教界的當務之急,這的確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這種“莊嚴國土”的良好環境,正是我們弘揚佛法,利樂有情的大好時機。佛教會借鑒世界環保思想的實踐經驗,一如既往地莊嚴自身,自淨其心,內外同步進行,成爲“善待地球,保護環境”的積極力量!
當今社會的經濟發展提出“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人滿足需要的資源”,追求可持續性的發展,而不是昙花一現的發展。環境問題的切實改觀,不能只是外在的治理,而是要從改變人的思想觀念入手,在加強管理上下功夫,這樣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環境保護的前提還應該有前瞻性、整體性、統一和諧性等科學規劃,才能驅除一方的陋習,營造出健康和諧的社會人文環境。
對于保護環境,需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太多,“環保”就是善業,做善事就是利國利民,何樂不爲?環境保護從心開始。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先從淨化自己的心靈開始,克服內心的貪嗔癡,發“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才會加強環境保護,才談得上共建美好家園,報答地球母親。我們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善待地球,感謝她給我們的一切。滴水之恩尚要湧泉相報,我們從自然中得到的,又豈止是滴水之恩?
每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人人都去做煉石補天的女娲、治水的大禹,但我們可以從點滴做起。如響應國家提出的“混製爲垃圾、分製爲資源”的環保理念,多保護野生動物、多參與植樹造林,撿起一節廢舊電池,撿起地上一片紙屑,購物時少用一只塑料袋,多節約一滴水……所有這一切都是佛法,都是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保護好國土環境是最具體的愛國,是爲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做出的新貢獻,都是一份實實在在的功德!
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堅持“保護自然就是在莊嚴國土”的理念,發揚佛教六和的團隊精神,與大衆一道“莊嚴國土”,“集中優勢,綜合治理環境,造福人類。”告別“從資源到産品,從産品到垃圾”的循環;告別使“資源枯竭、生態破壞”的陋習;告別“用完就扔”的行爲,若能如是,則“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我們這一代人就能俯仰無愧,前不負古人,後無愧來者,在資源共享、環境保護方面真正體現出科學的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