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佛教的心靈環保
釋明生
摘要:
佛教是治心的宗教,以醫治衆生心病爲己任,在叁藏十二部經典裏,每一部經典都是旨在治療身心,指導人類獲得解脫之道的佛法。“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就是自我治療的最佳保證。佛教主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由此可見,治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外物,而是出于內心。《六祖壇經》曰:“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充分表明心靈環保的重點在于內明或自覺的生命觀中,若能明心見性,用本性的清淨心面對世間的一切事物,看破放下,無我,無我所,人類就能活在清淨自在的性靈生活中。
關鍵詞:佛教思想、心靈環保、清淨心、常樂我淨
前 言
現代社會的多變、動蕩、信息爆炸以及個人生活在緊張繁忙、疑惑和種種工作壓力之下,使得現代人的身體和心智都受到種種損害。信仰崩潰、道德淪喪、精神空虛、心理病態成爲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心靈環保將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的重大主題之一。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深徹地體會到人類的痛苦,佛陀(覺悟者)參透了人類痛苦的原因與解脫之道,其四十五年說法的唯一目的就是醫治衆生的痛苦,尤其是善于醫治衆生的心病和煩惱,因此,佛教也被世人稱爲治心的宗教。全部藏經八千卷都是旨在治療衆生身心煩惱,指導人類獲得解脫之道的佛法。本文主要探討佛教的一些治心理論和實踐方法,根治現代人普遍存在的困惑、浮躁、抑郁、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使其心靈得到淨化,獲得“清淨心”,從而提升現代人的精神品質和生命境界。佛教的治心思想對于增強人們的心靈環保意識,實現現代社會的和諧、安甯與幸福具有啓示作用。
一、現代人的心靈荒蕪
自有曆史記載以來,人類一直爲追尋美好、幸福的生活而不懈努力,可是,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人類的痛苦有增無減。貪汙受賄、營私舞弊、吸毒販毒、偷盜搶劫、賣淫嫖娼等社會問題,如毒瘤一樣滋生繁殖;各國的離婚率、犯罪率、自殺率每年呈上升的趨勢;世界各地的恐怖事件連續不斷;不安、厭倦、浮躁、麻木不仁、自我迷失、人與他人、人與自然的疏離等成爲時代流行的病症;抑郁、焦慮、神經衰弱、失眠、恐懼、強迫症、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等心理、精神病患者越來越多;個人主義、縱欲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泛濫;道德淪喪、人情冷漠、信仰崩潰、價值失衡成爲全球普遍的社會問題。這些心理、精神問題的日益凸顯,顯然是人們舍本逐末與盲目追尋所致,我們喪失了精神力量去應對外界的種種誘惑、刺激和幹擾,由貪欲、愚癡、嗔恨、狂妄等心態而産生的抑郁、焦慮、不安等精神心理疾病尾隨而來。人們對物質欲望的放縱,以及對精神家園的荒廢造成了現代人的心靈荒蕪。
現代社會追求利潤最大化,過分強調經濟發展,使人們變得急功近利,自我放縱。人們生活以自我爲中心,所有的東西都圍繞著“我”而展開,以我聽到什麼,我看到什麼,我感覺到什麼做基准,然後再把我擴大成我的家、我的同學、我的朋友、我的工作單位等,再擴大成我們的社會、民族、世界等等,在這種情況下,造成了思維和生活的狹窄化。再加上人們重視的是名利和贊譽,認爲擁有財富和頭銜遠比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質來得實際和重要,甚至有人把自己當作商品一樣地進行包裝,如:近幾年,全國許多知名媒體都刊登了一些千萬富翁的征婚廣告,從這些動辄花費過十萬元的征婚廣告中,體現了人們渴望尋覓純潔的愛情,卻用物質金錢作誘餌的病態心理。炫富還是尋愛?專家認爲,征婚者在某種程度上,是在滿足自戀的心理需求。
誠然,佛教並不反對發展經濟,但是,如果人們狂熱追求財富、名譽、地位和事業成功,歸根到底都存在著對我相的著迷,非常容易引起內心深處的貪、嗔、癡煩惱,並由此而引出不健康的心態與情緒。《清涼心菩提行》中指出:“強烈的我相引起種種心機、智巧、情緒上的激蕩和情感上的紊亂,這些心理活動造成了人們的苦惱和焦慮。”而普獻法師在《清泉》中說:“由于無明而染著世間的一切貪愛不舍,衆生也因我執而被欲望的繩索捆綁,以致感到身心的苦惱。”又說:“不幸的是這個我執卻是人類思想文化的癌症細胞。無論我們的文化如何發達,只會更加擴散癌症細胞。”由此可見,由“我執”換來的物質享受,是滋生現代人心靈荒蕪的溫床,更是人類精神生活的災難。
二、佛法是心靈的清道夫
“清道夫”原是一種魚的名字,能清潔水質。後來“清道夫”被引用爲清理和打掃之意,泛指一切具有清理和潔淨的事物。爲什麼說佛法是心靈的清道夫?在佛教裏,“佛”指智慧、覺悟,“法”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所以,“佛法”是指無盡的智慧、覺悟,覺了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法。我們透過學習佛法,對人生、世界乃至宇宙都能獲得正知正見,對人生就不再有沖突與困惑,自然就會發揮心靈清道夫的功能,喚起內在無限的治療力量。
依據佛陀的教誨,衆生的毛病是喜歡我相,對“我”的執著,造成了衆生的苦的輪回。所以佛教治心的首要任務就是破除“我執”。佛教認爲,宇宙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當然人的身體和心靈也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世間不存在不變的“自我”和人格,也不存在能夠對自我的活動起支配作用的主體,“我”可能是金錢的我,食物的我,觀念的我。“我”不是真實存在的實體,是自我的幻影,我們應該脫離我相的束縛,從我相之中醒覺,然後由本性光明清淨中産生“真我”,否則就會墮入一個自以爲是的自我中心裏面。假若我們執著于有我,即是以主體“真我”經驗客體“自我”的方式進行。這時候,心就會起分別,會把各種事物加以分離並貼上標簽,譬如說“我”喜歡“這個”,或“我”不喜歡“這個”。如果人們想“這個”是好的,于是執著就産生;或“這個”是不好的,痛苦就會隨之而來。順“我”的就貪欲喜歡,逆“我”的就嗔恨討厭,一心癡迷在“我”的執著中。如果我們渴望所缺乏的東西,或恐懼已經有的東西,或因爲失去它而感到沮喪,完全生活在一個狹隘的心理生活空間,失去活活潑潑的生活力,當我們因爲這些思想而繃得越來越緊,就會感覺越來越興奮或痛苦,這就是苦的輪回。
實質上主體與客體是一不是二,我是一切,一切是我。佛教認爲,世界是聯系統一的整體。要打破我相,走出自我的困境,實現解脫自在,必須要理解佛教的緣起觀,即佛教的世界觀。《阿含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佛教的緣起觀是指宇宙一切現象都沒有絕對的存在,都是以相對的依存關系而存在。宇宙間每一事物的生滅,必須具備因緣條件;每一事物的存在,也必須與其他事物有著互相關系,世界是聯系統一的整體。因此,一切法的存在,並不是自己的存在,也不是自己生自己。如果是自生,自己早已存在,又何需再生;如果是能自生,那就能生出無窮的自己。所以世間上的萬事萬物都不是自生的,而是緣生的,是藉其他條件的排列組合而暫時存在的現象。當條件具足時,就有一個現象産生,條件湮散時,現象也隨著消失。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動念也是緣起,而身口意行是生命業力,如果是善的身口意(因)就産生善的影響力(果),反則亦然,這就是佛教的因果律(業),即佛教的生命觀。
在佛教看來,執著能産生負面的業——傾向和習慣,當然,執著也可以製造正面的傾向和習慣。《心靈神醫》說:“對于自我執著不放,就會産生負面的業,正面的業是放松那種執著,當人們放松時,就可以發現平靜的中心,並變得越來越快樂,越來越健康,”其作者東杜法王仁波切認爲,這是心靈治療的關鍵所在。可見,唯有放下我執才能徹底清除心靈的障礙,只有離相無住才能顯露我們本有的光明清淨自性,過著醒悟自在的理智生活。
叁、清淨心是心靈的真善美
“清淨心”既是佛教的心靈環保方法,還是生發智慧的源泉。學佛主要是修煉出自己的清淨心,擁有清淨心等于守住內心的真善美、常樂我淨的陣地。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是清淨心;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是清淨心;“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是清淨心。從廣泛來說,清淨心就是衆生平等心,大慈大悲心,是度一切衆生心,雖度衆生,不取衆生相。
佛經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衆生平等。佛性是指我們的自性、清淨心。不過,衆生的佛性卻被源自我執的業力所遮蔽了,清淨心埋沒了,正如雲朵遮住太陽一般,我們看不到外界的真實,而看到外界的虛妄,結果抓住了外界的虛妄以爲是真實,因此埋下了痛苦的種子,成爲痛苦的根源。如何拔雲見日,見到自己的本來清淨本性?《金剛經》雲:“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是不執著,放下一切顛倒妄想。離相,是不爲宇宙萬象萬法所惑,能保持清淨本性,超脫于其上而不執著,我們之所以産生煩惱,是因爲六根(緣)六塵境界時,執我又執法,由我執、法執而起貪、嗔、癡煩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以般若聖智,通達我法空,不住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不住色、聲、香、味、觸相。根據《六祖壇經》記載,禅宗五祖弘忍,爲慧能大師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大師言下大悟,覺知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應無所住”是“我”,“生其心”也是“我”,就是心靈與外境融合爲一體,統一在清淨心裏。“清淨心”當中無“我”,也沒有“我所”,凡夫是自己,成佛也是你自己,心外無佛。所以六祖大師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賢。”當我們放下六根、六塵對外境的執著時,內在光明自性就同時顯現,這即是二而不二。
擁有自性光明清淨心的人,不但內心能生起自性般若觀照的智慧,同時也擁有“常樂我淨”的精神財富,心靈中産生真善美的意境,清清淨淨,一塵不染,明明白白,不斷生起惬意和快樂。六祖慧能大師曰:“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能生萬法!”自性清淨心的顯現不僅心靈障礙的所有問題頓除,我們對世界的事物也有了正確的判斷和認識,就能用平等、清淨、歡喜、慈悲來看待衆緣所生的一切,同時也能發揮自己的智慧潛能過成功的生活,做一番世間的事業,奉獻社會,服務大衆;我們的人生方向也生活在正確的坐標上,用清淨心智處理好人際關系、家庭關系、社會關系,過上合情合理的快樂自在生活,實現自心內在與外界的真善美的統一,正如佛陀在《涅槃經》上所說的“常樂我淨”境界,“常”即恒常不變,沒有生滅;“樂”是安閑,受用,無絲毫的煩惱;“我”是得大自在,沒有絲毫的束縛;“淨”是解脫一切的垢染,非常清淨,如此,我們就在無常的生死煩惱中得到解脫,得到永恒的快樂、安甯,寂靜。
結 論
佛教的心靈環保是以開發般若智慧著眼,具足正知正見,要我們在“不思善、不思惡,一念不生”時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以“清淨心”來指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進而改善現實世界,在現實社會建設美麗的淨土。佛教的治心思想從關注自身到六道衆生,從關注人生疾苦到所有生命的命運,只要一念清淨,當下就能感受到淨土,淨土的淨穢與否主要是看我們的心,心裏清淨,世界就隨著我們清淨,“心淨則行淨,行淨則衆生淨,衆生淨則國土淨”,這就是人類心靈真善美的體現,是清淨心與美好世界的融合統一,更是佛教的道德倫理的根本特征。由此可見,佛教的治心思想體現了人類最高道德水平的生命倫理,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所以佛教的心靈環保思想不僅能淨化人心,還能淨化社會,促進建立和諧美好的社會。
參考文獻:
1、南懷瑾著述《金剛經說什麼》複旦大學出版社2006.12
2、普獻法師著《清泉》福建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印 93.11
3、鄭石岩著《清涼心菩提行》
4、濟群法師著《心靈環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
5、黃國勝著《佛教與心理治療》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5.5
6、達摩難陀法師著《如何無憂無懼過生活》林淑丹、廖舜茹譯 廣東佛教編輯部印
7、陳兵著《佛教修持與心理衛生》第四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論文2002
8、東杜法王仁波切著《心靈神醫》鄭振煌譯 中國藏學出版社 2006
9、梁啓超著《梁啓超談佛》東方出版社2005.6
《淺論佛教的心靈環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