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覺悟與世界和平
常大林
作爲佛教弟子,祈盼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渴望中華文化的偉大複興;願以不愧對先賢往聖的誠心,不辜負時代要求的決心,爲更多信仰佛教者真正承擔起維護世界和平的神聖天職,聊盡綿薄之力;故陳述如下理念,願天下有緣人指正,更願共同促其成爲現實。
我願?——以內心的覺悟,喚起良知與正義,謀求人類福祉,促進世界和平!
雖然,實現內心覺悟,是我尊重、親近、信仰佛教的唯一目的。但是,至今,我仍然不能確認,覺悟者的內心覺悟到底是何狀態,其所感受到的,到底是如何的“如實”?
我只是相信,佛即覺悟者,爲人樹立了覺悟的偉大榜樣。真的信仰,真的學佛,就是決心成佛,做一個覺悟者,實現內心的覺悟。
佛法是覺悟者自覺、覺他的言教,既不神秘,更非迷信,只在有助于人從自以爲清醒、高明而實深陷于迷夢中警醒,由迷惑至清楚,由糊塗至明白而已,亦即實現內心的覺悟。但是,佛法顯示的不是彼岸“如實”之相,它無法直接顯示如實之“月”,而只是幫助人們見“月”之“指”而已。能否見指(親近佛法),依指(受持佛法)修行,達至因“無所得”而“心無挂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妄想,究竟涅槃”的覺悟境界,實是諸種因緣和合所致。其中,是否有成佛之願力,關系甚大,卻也並非所謂“我欲仁,斯仁至”,僅憑願力可得。雖然,一切衆生皆有成佛覺悟的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然而,去掉妄想執著,談何容易!
佛法告訴人們,實現內心覺悟,就要依法修行,去掉思、言、行中的不當之處。要發菩提心,生清靜心;衆善奉行,諸惡莫作,自淨其意;看破,放下,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從自以爲是的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等等虛妄諸相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時至今日,我感到,實現內心覺悟,並非是獲得超人一等的聰明、與衆不同的神力,而只是去掉衆生皆有的妄想執著。心、佛、衆生一體平等,正在于此。由此,內心自然生起定能成佛覺悟的信心,決心去掉“實有衆生得滅度”之妄心。我承認,無論何人,包括自己在內,無一例外,在未經修行,達到覺悟之前,是被貪嗔癡浸染和束縛。只有承認自己的貪嗔癡,才能最終熄滅貪嗔癡,才能找到自己煩惱、痛苦的緣由,才能看到貪嗔癡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損害而決心加以消除。
貪嗔癡讓人妄想更多的名利,更大的福報,要將自認不好的命運改變成自己希望的命運,使自認爲好的命運,再好上加好!殊不知,整個世間,人類社會以至每個人的生命,都如同一條無盡無休,無常變化的洪流,其變化、流行,誰也阻擋不了,誰也把握不住。請問古往今來哪個人能決定自己的生老病死,得失成敗?自己尚不能決定左右自己的一切,又何以侈談決定左右他人以至人類之命?
依我當下的認識,人難以決定自己的命運,只可以選擇對命運的態度。人生的意義、價值,並不在于非要達到自己主觀設想的某種結果,而在于自由選擇某種對命運的態度,即如何對待自己的命運。那麼,應該是什麼態度呢?用趙樸初先生的話說,那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樣才能把握自己,自度度人,不被無常變幻的生死洪流所淹沒,依靠菩薩六波羅密的航船,出離這無盡無邊的苦海”。
盡管很多人不相信人世間是無常無我的,卻同樣因無常無我所困擾而痛苦。人們企圖通過所謂確立自我、發現和利用規律,來滿足人的欲望,消除無常無我的痛苦。然而,所謂客觀規律的發現、確認和利用,必然有人的主觀因素在其中,因此,僅就此點而論,所謂人發現的客觀規律也是相對的、有條件的,而不是固有的、永存的,因而也是無我無常的。不能否認規律的某種有效性,但是,所謂規律只能有助于人們得到某種滿足和利益,卻無法解決人的終極問題,消除痛苦的根源。許多人認爲只有確立自我,掌握、利用規律,就可以無所不能,無所不成,這才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如此,才有生命的價值的意義。然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只是從自己的並非如實的需求和欲望出發,不顧一切,千方百計地求其實現,而不論其目的是否正當,是否能夠達到,這種所謂的積極的人生態度,難道可取嗎?
而佛教信仰,是無我隨緣的,讓人們遠離顛倒妄想,去如實而行,做應做和能做之事。這種人生態度,絕非消極。事實上,真正有佛之信仰的人,對世間的事,是積極的、接納的、精進的、喜悅的、清明的,因而是負責的、謹慎的、謙卑的。這難道不是某種可取的人生態度嗎?
依以上所述,爲了實現內心覺悟我們首先可以爭取做一個超越個人和物質利益而有信仰的人,一個有起馬的慈悲智慧的人,一個自主、自由、自律的人,一個顯現良知、主張正義的人,這既是實現內心覺悟的起點,也是內心覺悟的應有之義。
內心覺悟與良知、正義關系密切。
什麼是良知與正義?良知是指人人自具的對是非善惡的如實確認,所謂“不慮而知者”。簡言之,人人原本都清楚自己所想所念,亦明白所想所念之是非善惡,知道何謂神聖崇高,應該去做,什麼是大逆不道,不能從事;卻因貪嗔癡所蔽而糊塗,遇事昧去天良膽大妄爲。然而,當人的生命,尤其是群體生命處于非常的危難時刻,許多人都會 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個體生命與群體生命的戚戚相關,不可分割,因而擺脫掉緣于物性生命的生理和心理的束縛和支配,不再受製于周圍環境的影響,爲了他人和群體的生命,棄惡行善,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所謂良知顯現,就是看見了如實的世間和人生;人的生命,並不僅僅局限于如同自己一樣的一個個個體生命,而是一個由相對獨立的物性生命、精神生命、靈性生命、個體生命、群體生命構成的生命統一體。而人的一切行爲的善惡標准,要以是否維護這一生命統一體爲出發點,而不能僅僅從自己個體的利益和好惡出發。而這一切,恰恰是佛之教義要告訴人們的。趙樸初先生曾反複強調,與佛教相關的種種努力,具有無比珍貴和堅固的價值,對于喚醒人類的良知、遏製人性中惡的因素的膨脹,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力量。
因此,內心覺悟,良知自顯。依憑良知,人當自知:人何以成爲人,怎樣做人。而所謂正義即是依靠良知平等善待自己和他人。不言而喻,內心覺悟之人,所言所行,自當依憑良知,主張正義。
何謂幸福?以良知、正義觀之,有一己之幸福,有天下之幸福。一己感覺之幸福,亦可由貪嗔癡得,其未必是真幸福。覺悟者眼中之幸福,是超越一己的,不以一人、一家庭、一團體、一民族乃至一國家的自身利益爲唯一目標,而以謀求全人類當下和永久福祉爲旨歸。
古時候追求天下幸福是智者的理念和慈悲者的向往;在全球化的當今,謀求人類福祉則成爲普世的現實需要和迫切願望。
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謀求人類福祉既成人心所願,人之心魔必假其名,以偏執一說,黨同伐異,圖一己或一派之私利。故欲謀求人類福祉,首先應以平等善待爲懷,見人之本性,去執著之心,幸福庶幾可至。
若言幸福是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美好的生活,和平則爲幸福之保障。毋庸置言,人若處于外部之無情爭鬥以至血腥殺戮間,內心煎熬于煩惱、焦慮、恐懼、痛苦中,還有何幸福可言!因此,謀求人類福祉,當以促進世界和平爲重。
何謂和平?和即和善,平即平等。世界和平意味著內心和平,人與人和睦相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世界和平,就是促進世上人人善待自己(實現內心平和),人人相互平等善待,人人善待其他衆生及其生存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何謂平等善待?就是依據人之良知確認的正義原則對待他人。爲一己之私利,侵權、扼殺他人自由所保持之平和,是暫時之和平或假和平,以正義原則實現之和平才是永久真實的和平。
我們向往和平,卻無法避免鬥爭,然而,我們只將鬥爭作爲維護正義、促進和平之手段。鬥爭的極端形式是戰爭,是暴力。其殘害生命,破壞環境。如此實現的所謂和平,剝離和平本意;進而得來的所謂幸福,只是戰勝者不當欲望的滿足。因此,我們主張鬥爭應是非暴力的;如若不得已被迫使用暴力,也必須是極爲有限,順天應人。
若言個人之幸福須以人類福祉之謀求爲前提,世界和平之促進,當以內心平和爲條件,心平則人和。
事實表明:唯有看破、放下、才能自在;唯有解心牢始,將自我解脫于貪嗔癡等的束縛,方能證得內心的覺悟和自由。心覺悟,人自由;人自由,良知自顯,正義自存。此一放下、解脫、心無挂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妄想,慈悲平等、自在自由的狀態,是名內心平和,亦即內心覺悟。實現內心覺悟與平和,世界和平可期。
以上是本人點滴愚見,望有緣人批評指正。
行文至此,我願以趙樸初先生一九九五年的一段講話來結束本文,並與大家共勉:
這是一個不安全的時代。種族歧視、民族矛盾、國家紛爭繼續存在,化學武器、核戰爭之恐怖依然像魔影一樣纏繞著人們的心靈。生態平衡的破壞,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日益威脅著人類的生存。激烈的生存競爭使人們的心靈充滿著喧嘩與騷動,人們正在失去甯靜、理智和自控。在這種情況下,人類迫切地需要像佛法這樣的精神指導。佛教是人類的精神故鄉,是人類的心靈安全。人們只要通過修習佛法,熄滅心中的貪、嗔、癡等煩惱之火,做到心平氣和,才能實現家庭的平靜,家庭平靜了,國家才能平靜。國家平靜了,世界才能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