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臺灣南傳佛教的發展

  臺灣南傳佛教的發展

  釋明法(RATANA)

  于清康熙年間,佛教傳入臺灣,大約有叁百余年的曆史。如《臺灣的佛教與佛寺》 ,臺灣佛教史的時代,能區分五時期;

   一、荷蘭時期(從1624至1661)

   二、鄭氏時期(從1661至1683)

   叁、滿清時期(從1683至1895)

   四、日本時期(從1895至1945)

   五、中華民國時期(從1945至目前)

   在臺灣社會上,能見有民間信仰之不同的宗教。目前在臺灣,固然有道教、佛教、基督教,但民間信仰、如拜祖先、拜神等爲主。雖然如此,數多年來,在臺灣社會上,信佛之人數越來越多。于中華民國時期,臺灣佛教包含有流傳于亞洲各地的叁大系佛教,就是漢傳、藏傳與南傳佛教,如目前之情況下,此叁系之中,漢傳佛教之勢力是最大的。本文旨在探討臺灣南傳佛教的發展,甚至研究一個屬于斯裏蘭卡系統之南傳佛教道場。

   一、南傳佛教義略說

   于公元前六世紀,希達多太子在北印度迦耶(Gayā)小村覺悟了,在菩提樹下,進入叁昧,享受了止息煩惱與解脫樂,而度過四十九天後,釋迦牟尼佛開始宏法利生,爲了度化五比丘,世尊從菩提伽耶(Buddhagayā)到波羅奈斯(Benares)去。在波羅奈斯鹿野苑,佛陀對五比丘衆說離苦、樂兩極端的“中道”與苦、集、滅、道“四聖谛”則轉動*輪。從此以後,在人間出現了佛、法、僧叁寶。

   原始佛教

   佛說必離苦、樂極端法,四聖谛法,八正道後,五行者中,橋陳如行者(Kondañña)首先悟入正法,成爲釋迦牟尼佛第一位弟子,其它四人亦次第悟道,成爲佛弟子。其後,佛陀更說《無我經》(anatta lakkhana sutta) ,則“五蘊無我”的教法,五人皆證得阿羅漢果。後來波羅奈斯長者、子耶舍(yasakulautta)與五十四位朋友來信佛而出家,如此次第增加僧團之人數,當時釋尊以此比丘衆(五十九位阿羅漢弟子)來開始宏法利生。

  

   從此到佛入滅,四十五年所說的教說爲原始佛法,分布在中印度的地區。四聖谛,八正道,無我觀念,十二因緣法,五根、五境是非我,無常,苦等爲基本的教法。釋尊入滅叁個月後,在王舍成集合五百阿羅漢弟子,結集釋尊一代教法,就成爲後來經藏、律藏。一般認爲,爲了容易記憶這些法律于是將重要的教說整理成簡要短文被稱修多羅(sutta)或詩句(ghāthā)而傳承下來。 第一結集後,世尊之教法被整理成“經藏 ”,律整理成“律藏 ”。我們今日所利用的經藏(sutta)、律藏(vinaya),以巴利語流傳于斯裏蘭卡、泰國、緬甸、柬埔寨。從北印度傳到中國之佛經被漢譯,稱爲“阿含經 ”(Āgama),有四種阿含經;長阿含經 、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律藏漢譯本有五種 ;屬于法藏部的“四分律”、說一切有部的“十誦律”、化地部的“五分律”、大衆部的“摩詞僧祇律”與“根本說一切有部律”。

   部派佛教

   佛滅一百年左右,佛教出家僧團分裂主要兩部,就“大衆部”(Mahāsangika)與“上座部”(Theravāda)。之後此兩部又各自發生內部分裂而成爲十八部,依其分支,教法的傳持亦轉移到部派教團其後佛教被稱爲“部派佛教”(Nikāya Buddhism)。

   自從古代碑文上,亦可知道有多少部派。當時,在南、北印度的有些國王、王妃、富翁、長者布施土地給僧團,許多碑文記載他們的布施的事。 從這些記載獲知,當時有二十個以上的部派教團。

   南傳佛教

   如前所述,原始佛教僧團分裂爲“上座部”與“大衆部”,其中,上坐部是南傳佛教,巴利文爲Theravāda(Thera+vāda),“Thera"”就長老比丘衆,“vāda”就所說。關于法和戒律的理解與诠釋,因此僧團分兩部,當時,長老比丘衆之意見,僧侶中大部分人數是不接受的,此人數多的部分被稱“大衆部”,其長老比丘衆部分被稱“上座部”。

   阿育王時代,佛教是非常興盛的,全國各地流傳,因爲,佛弟子布教時,以用當地語言來講經。當時,北印度梵文是大部分人數懂的語言,因此,往北部去的比丘衆以梵文來講經,往南印度去弘揚佛法之比丘衆以巴利語來講經,巴利語是中印度西南的卑地寫(Vedisa, Bhilsa)地區的古代方言。 從北印度經中央亞細亞而傳到中國的佛教被稱爲“北傳佛教”,從南方傳出去的佛教被稱爲“南傳佛教”。目前,南傳佛教在東南亞國家;泰國、緬甸、柬埔寨、斯裏蘭卡流傳。

   泰國、緬甸與斯裏蘭卡佛教

   泰國:泰國人原始信仰屬于薩滿教性質的精靈崇拜,到了素可臺王國,它又接受了存在于六到十一世紀的墮羅缽底上座部佛教影響。八、九世紀之交,傳來大乘佛教,十一世紀,印度教及佛教密教進來了,從國家北區蒲甘傳來斯裏蘭卡的僧伽羅(Singhala)佛教。

   素可臺王朝(1275-1317),拉瑪甘享特別鼓勵佛教,當時,邀請馬來半島上的斯裏蘭卡僧人到素可臺傳法,當時,當地僧人來向斯裏蘭卡僧人求學受戒,之後國內成立了僧伽羅佛教僧團派。

   從十六世紀,泰國受到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的殖民主義。1932年以來,各部憲法原則上承認宗教信仰自由,但是規定上坐部佛教爲國教,國王必須是佛教徒,每個男子一生中必須出家一次。佛教徒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全國寺院二萬五千多,佛塔在十萬座以上。國王、政府支持佛教,老百姓供養僧團食衣藥座等的日用品。

   緬甸:傳說;阿育王時代受到佛教,曆史記載說;1044年,阿奴律陀蒲甘王朝統一緬甸,他聽從來自孟人國家直通的上座部阿羅漢的勸告,決定廢止泛濫成災的阿利教,恢複和發展上座部佛教。阿奴律陀王將得來的叁十部叁藏由孟文譯成緬甸文,又派人去斯裏蘭卡求回斯裏蘭卡叁藏。

   從十八世紀開始,緬甸佛教僧團就僧服穿著是全衣還是袒肩的問題,“袒肩派”與“全衣派”都聲稱自己的行儀符合正統戒律,到了孟雲王時,宣布全衣派合法才告結束。

   十六世紀以來,緬甸也先後經受了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的殖民主義。1689年,基督教進來緬甸,1885年,被英國人的殖民地,佛教徒反對外來文化、政治、宗教。二十世紀初,民族主義在東方覺醒,緬甸僧人積極地投入政治爭鬥。1948年緬甸獨立後,政治實行佛教社會主義政策,對佛教複興運動給予政治和經濟的支持。1954-1956年,由國家出面奉行了南傳佛教的地六次結集,有七個國家,2500位比丘參加了。1961年八月,宣布佛教爲國教。

   佛教和緬甸人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在家佛教徒,必須歸依叁寶而受五戒,必接受出家法師念誦護咒經。男子長到七、八歲,都要到寺院中過一段出家生活。緬甸佛教徒還特別重視種種期的佛教行事,每月有四天持八關齋戒的布薩日,夏安居結束有燈節,慶祝佛誕節(衛塞迦日),祭拜佛塔等等的活動。

   目前,緬甸的佛教出家團體經過多次分合,主要有叁派;善法派、瑞琴派與門派。全國寺院二萬多,佛教徒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

   斯裏蘭卡:關于斯裏蘭卡佛教史,需要參觀的數據,都記載在《大史》與《島史》書中。阿育王時代,佛教進入斯裏蘭卡。那個時候,斯裏蘭卡的國王和阿育王是未見的朋友,每年都互相送交禮物,佛教亦如此受到的禮物,阿育王特別派他自己的已出家兒子、摩喜陀(Mahinda)阿羅漢到斯裏蘭卡弘揚佛法。

   從七世紀到十一世紀斯裏蘭卡佛教一直是大乘密教的天下,大寺、無畏寺爲主要的中心,傳統上座佛教已是氣息奄奄。1055-1113年,維阇耶跋護王(Vijayabhāu),派使往緬甸去,邀請上座部長老,重建僧團,傳說這些長老比丘將巴利文叁藏再譯爲斯裏蘭卡文。

   從十六世紀開始,斯裏蘭卡受到西方殖民主義的控製和基督教西方的文化,嚴重影響佛教的發展,他們以歐洲基督教爲正統,排擠佛教僧團,破壞佛塔、寺院。1948年斯裏蘭卡獨立了,佛教爲國教,總統、首相必須佛教徒。

   佛教對斯裏蘭卡人的生活影響非常大,主要民族是僧伽羅,因此國家有另外稱呼"僧伽羅島"(Sinhaladeepa)。斯裏蘭卡的文化就佛教,斯裏蘭卡佛教就國家的文化。在佛教家庭出生的人都一定是佛教徒,四、五歲以上的男女小孩,每星期日必要到寺院去學佛,每月滿月布薩日,每家庭的人必要去寺院參加種種佛行事。今天的斯裏蘭卡有百分七十五的人口是佛教徒,有僧侶近二萬九千左右。

   二、臺灣佛教徒與南傳系統之因緣

   大約1960年代,泰國、緬甸、柬埔寨、印度、斯裏蘭卡的出家法師開始來到臺灣,參加國際開會,或禅修活動,或大學演講等。爲來之旨。在1965年《佛陀啓示》作者、羅睺羅長老曾經來過臺灣演講。

   于1966年,在斯裏蘭卡首度科倫坡,創辦了“世界佛教僧伽會”,世界各國的長老比丘衆皆去參加,釋白聖代表臺灣。于1981年4月,釋白聖與釋悟一辦理“世界佛教僧伽會”之第叁大會議,當時,許多南傳比丘衆來到臺灣。

   自古今來,入境本島者必須面對之問題有語言、食物、氣候等之適應。漢傳系統之佛學院與道場裏的規矩和出家生活方式等,與一般社會上的文化習慣。

   叁、南傳佛教在臺灣的傳播重點

   南傳佛教系統的法師們,在臺灣傳播重點,是教義與修持方法的弘揚,並不是道場的建立。爲了避免流浪生活上之問題,有些法師衆會租屋或與俗士供住,而一邊修行戒定慧自度,一邊弘揚原始釋教度他。引導佛徒之方法上的重點爲理論和修行的方式。

   理論

   早期入境臺灣的南傳外國法師,以弘法利生爲主旨。主要的工作或活動爲對在家居士開示,或教導巴利文、梵文,辦禅修活動,講經(巴利尼柯耶),翻譯巴利經典與當代南傳長老比丘衆的傳記或修持法。

   南傳佛教在臺灣的傳播重點,是教義與修持方法的弘揚,非道場的建立。大約在1970年代,臺灣書商開始印製日譯本的《南傳大藏經》,若幹入門性質的南傳佛教典籍也逐漸流傳于坊間。1980年後,南傳佛教開始流傳于臺灣佛教徒之間。

   從國外來的南傳佛教的法師衆會在國內會教書,進入臺灣一般的佛學院,而教他們巴利語言、以巴利語來寫的原始佛教經典、佛學英文等。其佛學院亦歡迎他們進來教南傳系統的教法,因爲,目前臺灣傳統的佛學院已開放了,發願學無量之法門,甚至爲了那到國際學位之文品,在本島上,有些佛學院與海外佛教大學、研究所合作而辦國際化的佛學教育。本來佛學院課程內容僅屬于漢傳大乘佛教系統,但是目前在臺灣佛學院裏頭可以學習亞洲各地的叁大系佛教。

   修行

   南傳修持法爲靜坐、止觀(大體以四念處法門爲主),臺灣佛教徒中,對禅修有興趣者,跟其法師門學習。1990年代之後,泰國阿迦曼尊者的修行經曆,佛使比丘與阿姜查禅者的教法進入臺灣一般社會,徒衆慢慢了解南傳系統之大義。在緬甸學習南傳系統“毗婆舍那”禅的印度人、葛印卡來到臺灣辦的“十日禅”,以及緬甸著名的禅修者馬哈希、烏巴慶、帕奧等人的教導、修持法,都在臺灣佛教界漸漸開始流傳。

   四、結語

   于1895年,日本開始統治臺灣,到1945年。這五十年來,臺灣受到日本影響非常大,代代相傳,形成了日據時代漢傳佛教在臺灣的傳播網,它們在各地區的影響力,到1990年代的今天,仍然隱約可見。

   1945年臺灣光複後,在臺灣佛教界中,本來被日本化的臺灣佛教,慢慢變成當地的漢傳佛教化。1960年左右,南傳系統之佛教開始進來臺灣,大約在1980年之後,藏傳佛教的法師進入臺灣。1987年解嚴時代,臺灣開放了歡迎全世界人進來臺灣。

   目前,新加坡是多種文化的(Multi Cultural)、多種宗教(Multi Religious)的國家,以當代臺灣的宗教社會來看的話,可以說,臺灣也是多種宗教的國家。站在佛教所場,亦可說,多種佛教的國家,因爲,目前在臺灣有漢傳大乘佛教,藏傳佛教與南傳佛教,何況在各宗派下,還有不同的團體。

   南傳佛教僧人進入臺灣後,有些研究漢傳佛教,有些擁有布教事業。無論誰進來臺灣,先必要學習華語,配合當地文化習慣。若想要弘法利生而發展在臺灣的話,必須了解整臺灣佛教徒的想法,要求與希望,入境問俗,才能接近他們。這個時候,外國法師不能執取自己的生活習慣,文化系統和修行方式,必要入境隨俗。

   調查中華民國原始佛法叁摩地學會的理想與活動的目錄時,能夠理解如何南傳系統的佛教會變臺灣佛教系統化。目前,“人間佛教”爲臺灣佛教社會主流,而且離開傳統的修行方式,而創造新的修行方法,例如:當義工支持社會,吃素食,放生而消除業障,無論發或非菩提心,幫助衆生,支持叁寶,亦算他 修菩薩道等的修行方法。叁摩地學會也如此現代臺灣化了。

   有些活動跟南傳佛教系統無關,不過,叁摩地學會還是會去辦。依漢語經典,修菩薩道者爲“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因此自利、利他和自覺覺人爲大乘精神。雖然強帝瑪法師沒有發菩提心,但是他還是會社會上利人。一方面可說,他也在修行人間佛教,另一方面可說,他入境隨俗。一般說,對修“功德”,持“道德”行爲無法挂一個固定的標簽,如修漢傳功德,修南傳功德,持佛教道德行爲,持道教道德行爲等,因爲功德就功德,道德就道德。

  

  

《臺灣南傳佛教的發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