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國際交流本懷
滿謙法師
“佛教的國際交流”不是廿一世紀的現代産物,早在二千六百年前教主釋迦牟尼佛就在印度恒河兩岸的十六大國之間往來,以佛法真理從事國際交流,宣揚和平。佛教典籍中記載了佛陀宣揚四姓平等,人人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打破階級製度,提倡平等、慈悲,以佛法來倡導國際間相互交流,促進十六國之間能夠更和諧相處。
佛經中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阿彌陀經》、《妙法蓮華經》等都可以見到國際交流的情況,不分種族,跨越各種語言障礙,大衆都能相互交流溝通,現今的時代交通發達,國際往來頻繁,佛教國際交流更日趨活絡,不單是佛教界之間的往來,跨宗教之間的國際交流對話更顯重要。
現今的時代國際交流更趨活絡和重要,整個世界已經由于科技的發達和飛機航空事業的普遍而成爲地球村,國際間的關系更加密切,人類彼此的關系是“同體共生”,牽一發而動全身,環境的汙染,氣候的變遷,造成全球的溫室效應,而近年來的天災人禍不斷,都說明了佛經所雲“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在在顯示出國際相互交流,彼此認識溝通的重要。
然而佛教的國際交流在廿一世紀裏更顯不凡的意義,千百年來的人類曆史雖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教育上有種種交流,但是人心的不同,信仰有異,宗教間的國際交流更趨重要,各宗教提倡“慈悲、愛、和平”的普世範俦能夠幫助人類各種族間的了解和認識,因此跨宗教之間的國際交流更加重要。
是以2009年初1月5日,佛光山日內瓦國際會議中心爲體現星雲大師“同體共生”的理念,聯合瑞士各宗教的領袖們爲新的一年祈福,這是瑞士日內瓦聯合國總部所在地第一次的跨宗教交流,各宗教領袖們手持宗教代表信物,以各宗教的經文爲世界祈求和平,正當此時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攻打加薩,經過一周的時間,六百余老幼居民死亡,世界各國人士無論宗教,不分種族,民衆紛紛自發地在各大城市示威抗議,呼籲要停戰,不要殺亡無辜,可見得宗教之間也要交流往來對話,溝通彼此,世界的和平才有可能到來。
本文從《大方廣佛華嚴經》、《阿彌陀經》、《妙法蓮華經》來研究過去佛經中的國際交流到現代的國際交流,俾對和諧世界能有所幫助。
一、國際交流之重要性
現今佛教與世界各國的國際交流與日俱增,但國際交流並非廿一世紀的現代産物,早在二千六百年前教主釋迦牟尼佛就在印度恒河兩岸的十六大國之間往來作國際交流。
佛教自從二千六百多年前教主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成立佛法僧叁寶教團以來,佛法的傳播隨著佛陀跨越印度恒河兩岸十六大國之間,佛陀爲各民族、各行各業人士說法,不分貴賤、不分男女,一律平等施教,教主釋迦佛住世四十五年都在爲了宣揚佛教,走遍印度各地國際交流,在各國度化了許多弟子,提倡衆生平等,打破四姓階級,廣收各界人士,不單是王宮貴族,凡夫走卒同爲佛弟子,其中著名的有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難、優波離、迦旃延等。
佛陀以摩揭陀、憍薩羅、拔沙叁國爲中心,曾在憍薩羅國舍衛城的祇園精舍說佛25年。
憍薩羅國是佛陀故國迦毘羅衛國的鄰國,佛陀經常在其首都舍衛城,最著名的祇樹給孤獨園講法,國王波斯匿王也經常到此聆聽佛陀說法。
摩揭陀國的首都是王舍城,位于恒河中遊,現在巴特那市。其後,阿育王將摩揭陀國首都遷至華氏城。此城成爲佛陀傳教中心地之附近有著名的迦蘭陀竹園和靈鹫山等,釋尊也常在此地說法,舉行國際交流。
摩揭陀國的國王是頻婆娑羅王,他對佛陀非常尊敬,經常去聆聽佛陀說法,頻婆娑羅王去世後,其子阿阇世王亦特別信仰佛陀,相傳佛陀入滅後第一次結集經典時,就是在阿阇世王的支持下舉行以結集經典的國際交流大會,當時共有五百位大羅漢參加。
佛陀的祖國迦毘羅衛國,因爲近鄰強大的憍薩羅國的興起,常常威脅其安全。好在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受佛陀的感化,自他皈依佛陀以後,就從未想到要發動戰爭。但是後來波斯匿王的次子琉璃,于二十歲時領兵將父王罷黜,並且殺死了兄長祇陀太子,自立爲王,後來琉璃王在惡臣的佞言鼓勵下,帶兵攻伐迦毘羅衛國。
佛陀聽到消息後,雖然知道這是迦毘羅衛國人民共業的果報成熟,但爲了祖國人民,他還是想要克盡心力。于是佛陀獨自來到琉璃王軍隊必經的路上等待,並且刻意在路邊一棵枯樹下靜坐。經典上記載佛陀曾叁次阻擋勸導琉璃王,阻止其攻打迦毘羅衛國,希望避免種族殺戮事件。
摩揭陀國的阿阇世王想討伐跋祇國,于是派雨勢大臣爲大使,請示佛陀,佛陀借機開示阿難,跋祇國不能侵損的七個理由,雨勢聽後便放棄攻打跋祇國,阻止了一場戰爭發生;從其中我們可以見到佛陀以“七不衰法”智慧之喻,巧妙的化解了一場兩國間的血腥戰爭。
八十歲時,佛在毗舍離城,已患重病,雨季過後,偕弟子向西北行走,後因食物中毒,佛告知弟子們將入涅槃,弟子們都守候在身邊,聆聽佛陀的最後教誨。夜裏須跋陀羅(Subhadda)去求佛開示,成爲佛陀的最後弟子。佛在拘屍那羅城附近的娑羅雙樹下入滅。火化後的舍利(人體火化後的遺留物)由摩竭陀國王阿阇世和釋迦族等八王帶回建塔(即舍利塔)供養,佛陀終其一生都在爲國際交流努力,連最後的舍利遺物都成就八國之間的國際交流。
國際交流確實是非常重要,從佛教曆史和經史典籍中處處可見佛法真理都是在促進國際團體之間的交流和諧。透過國際集會交流將不同種族、人民,都能共聚一處相互認識,促進彼此的了解認識和溝通。而國際交流最重要的是尊重大衆的決議,建立彼此的“共識”,這個“共識”就是普世的價值,促進普世和慈,即所謂“和諧世界,世界和平”。
二、經典中的國際交流
國際交流並非現代廿一世紀的産物,早在二千六百年前佛陀就已經提倡國際交流,佛經中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阿含經》、《大寶積經》、《阿彌陀經》、《妙法蓮華經》、《維摩诘所說經》等都可以見到國際交流的情況,在宗教交流大會上的人士來自各國、各行各業,從國王到王宮大臣、學者、商人、勞工階層等均參與,現今的時代交通發達,國際往來頻繁,佛教國際交流更日趨活絡,不只是佛教界之間的往來,跨國的交流,跨宗教之間的國際交流對話更顯重要。由于經典史籍浩瀚,本文僅從《大方廣佛華嚴經》、《阿彌陀經》、《妙法蓮華經》中來研究過去佛經中的國際交流到現代的國際交流,俾對和諧世界能有所幫助。
(1)《華嚴經》中的國際交流
《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是釋尊成道開悟後所說的第一部經典,這是一部法界之旅的大經,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禅定中爲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乘菩薩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被認爲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在《華嚴經》中記載佛陀講說佛法的說法地點共有多處,時空跨越天上和人間都有,不單只是跨國的國際交流,還跨越天界,也就是現今所謂的“外層空間和外星球”,在過去科學部發達的時代我們會認爲天方夜譚,然而現今高科技的發明,人類得以探索月球和其它星球,佛經上所言已不是神話,而是現實世界的場景。
根據《華嚴經》中記載釋尊佛陀說法共有叁十九品,共有七處九會,七處包括地上叁處、天宮四處,即:
(1)菩提道場(地上):第一會六品(世主妙嚴品以下);
(2)普光明殿(地上):第二會六品(如來名號品以下)、第七會十一品
(十定品以下)、第八會一品(離世間品);
(3)忉利天宮:第叁會六品(升忉利天宮品以下);
(4)夜摩天宮:第四會四品(升夜摩天宮以下);
(5)兜率天宮:第五會叁品(升兜率天宮品以下);
(6)他化天宮:第六會一品(十地品);
(7)重閣講堂(即逝多林):第九會一品(入法界品)。
根據《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一〉經文記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诃薩。所共圍遶。”
“複有佛世界微塵數執金剛神。…複有佛世界微塵數身衆神。…複有佛世界微塵數足行神。…複有佛世界微塵數道場神。…複有佛世界微塵數主城神。複有佛世界微塵數主地神。…複有無量主山神。…複有不可思議數主林神。…複有無量主藥神。…複有無量主稼神。…複有無量主河神。…複有無量主海神。複有無量主水神。…複有無數主火神。…複有無量主風神。…複有無量主空神。複有無量主方神。…複有無量主夜神。…複有無量主晝神。複有無量阿修羅王。…複有不可思議數迦樓羅王。…複有無量緊那羅王。…複有無量摩睺羅伽王。…複有無量夜叉王。…複有無量諸大龍王。…複有無量鸠盤荼王。…複有無量幹闼婆王。複有無量月天子。…複有無量日天子。…複有無量叁十叁天王。…複有無量須夜摩天王。…複有不可思議數兜率陀天王。…複有無量化樂天王。…複有無數他化自在天王。…複有不可數大梵天王。…複有無量光音天王。…複有無量遍淨天王。…複有無量廣果天王。…複有無數大自在天王。……”
這段經文中可以了解當時佛陀在阿蘭若法菩提場中證悟成道後,爲無量無邊的各國大衆說法開示,這是首場垮越時空的國際弘法交流大會,參與的大衆有各國人士和各行各業的普羅大衆,衆生海會雲來集。總計有:
(一) 同生衆:“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诃薩所共圍繞”。其德用爲:
1.“此諸菩薩。往昔皆與毗盧遮那如…
《佛教國際交流本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