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基本人權尊嚴”會議,邀請來自世界主流的宗教代表、外交體系代表、常駐聯合國大使、以及國際非政府組織代表共同研討“宗教信仰對世界和平的貢獻”、“保護人類基本宗教尊嚴”以及“一個頂級的跨宗教咨詢組織在聯合國所應該扮演的角色”等議題;包括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Frederico Mayor Zaragoza執行長、印度尼西亞常駐聯合國Makarim Wibisono大使、菲律賓常駐聯合國Erlinda Basilio大使、前日本Toshiaki Otsuka大使、和平聯合會歐洲執行長Heiner Handschin、日內瓦靈性促進會總裁威廉麥孔密斯博士、國際Daen Mahamongkol靈修中心總裁Bongkot Sitthipol博士、和平聯合會秘書長Thomas Walsh博士、世界和平婦女會駐聯合國代表以及佛光山日內瓦會議中心監寺覺彥法師等逾一百二十名國際人士與會發表與討論未來在聯合國正式設立跨宗教理事會的重要性。
在“聯合國下設立跨宗教遠景”的議案中,世界宗教、政治、社會社群代表們熱絡地討論與表達宗教對世界和平的影響力,會議主席Heiner Handschin指出:我們不僅活在自己的宗教信仰中,我們更應進一步擴大個人宗教信仰的生命價值;知名泰國佛教Bongkot優婆夷表示:世界是透過心得以淨化,人們有了慈悲心與清淨之心則將可帶給國際社會更多純美的正面力量;伊斯蘭教Hafid Ouardiri指出:我們是多麼希望能讓世界了解伊斯蘭教不是世界的敵人,希望能透過跨宗教的交流與認識以化解彼此的敵意與誤解;Thomas Walsh博士說:所有的宗教都傳遞著慈悲、愛人與互相體諒的本質,這都是維護世界和平所需具備的條件,唯有透過世界各宗教的智慧、各宗教領袖與世界政治領袖共同互敬與合作方有維護國際和平秩序,因此,在以和平爲目標的聯合國創見宗旨中,跨宗教理事會的成立有其必要性。
針對“聯合國、自由、與宗教”的討論議題中,印度國會Ali Anwar Ansari議員贊成宗教是解決世界沖突的方法;國際伊斯蘭研究中心Mohamed Mestiri表示:透過跨宗教教育與交流可促進多元宗教與文化的認知並重拾回維護世界和平中所應具有的互愛互敬;猶太教祭司Alpha Ayande博士指出:人類具有心理和平與靈性和平的同等需要,因此,宗教在維護人類和平上扮演著重要不可缺的角色。
此會議中,主辦單位並特別邀請來自世界主流宗教包括佛教、天主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猶太教、錫克教、基督教、統一教的青年代表以模擬“聯合國跨宗教理事會”的方式,共同研擬出“和平與人權的跨宗教宣言”,表達多項跨宗教條款,包括:主張各宗教尊重聯合國憲章以及世界人權宣言,身爲宗教領袖代表正面地促進世界和平、尊重所有人類靈性價值、對所有宗教,互敬互容並與聯合國所屬單位共同爲世界的美好而努力、促進青年宗教教育與文化教育的推廣與提升、提升環保意 識、促進跨宗教的對話與交流等。
此份由跨宗教青年代表所發布的宣言與相關提案並于會後送至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人權理事會等相關聯合國正式組織,國際佛光會日內瓦青年團副團長趙囡以唯一佛教青年代表出席此“聯合國跨宗教理事會”青年會議,以精簡的幻燈片簡述佛光青年團創辦宗旨與遠景、佛光青年在全球各地的主要參與國際關懷事務以及佛光青年在跨宗教活動的經驗與貢獻,並傳達出佛光青年在國際事務參以及維護世界和平的熱誠與支持。
佛光山爲全球化的需要,不但加強國際佛教交流,促進宗教間的合作,尤其以人間佛教宗風思想爲理念,幫助佛教徒拓寬視野,充分借助國際舞臺及學術成果倡導和諧,爲人類帶來極大的啓發,攝化世人以個己正見思維去影響及淨化行爲,以維護國家民族利益,實質體現出解決現代人心需要問題的一個重要精神皈依處。
佛光山以佛教力量發揮佛教救世功能,密切與國際社會取得各方面的聯系,爲我國及佛教發展贏得了和平的國際環境,與締造了良善的因緣,促進宗教間的和諧與文明對話,亦大幅度地提高了國際佛教地位和世界宗教的影響力。
四、國際交流和諧世界
“和諧與和平”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二十一世紀是地球村的世紀,宗教之間,更應彼此交流,和平共處。
世界需要和諧,和諧需要交流、溝通,不同種族、人我之間,國與國之間,不同的社會文化等都需要交流、溝通、對話,透過國際交流能夠讓彼此更加認識了解,國際交流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國際交流能夠了解不同的文化和風俗民情,克服語言障礙,溝通彼此,互通有無,建立良好友誼和因緣,讓關系更加密切和諧。國際佛教交流的目的,在凝聚佛教徒的力量,以促進世界的和平。在進入“地球村”的現今時代,科技、信息、交通皆非常發達,讓國與國之間的距離縮短,因此各國之間更需要相互交流、訪問、聯誼。
2005年四月,星雲大師應邀參加海南島“海峽兩岸佛教圓桌會議”時,曾提出佛教要“以共識來團結,以包容來統一,以會議來交流,以政策來整合”等建議,當時獲得與會大衆一致的認同。同年十月,師參加臺灣法鼓山文教基金會舉辦的“世界宗教領袖座談會”,大師舉出“要達致世界和平,應先建立平等的觀念;要推動生態環保,應先重視生權的提升;要消除種族隔閡,應先發揚慈悲的精神;要體現共生智能,應先提倡緣起的思想”四點意見,提供與會大衆參考;這四點的意見和上述的四個建議都是佛教國際交流的具體目標。
總之佛教的“國際交流”,應依循融和與和平的信念,以“佛教爲緣,以融和爲本”使宗教成爲全球性化導的力量爲前提所成,不但凝聚佛教徒的力量,甚至促進宗教間的和諧與文明對話,以促進世界的和平。國際交流能提升人類的進步和淨化,人類自有曆史以來,被公認最和平的宗教是佛教,佛教提倡“慈悲、平等”的精神就是各國和平的基礎,以佛法真理的內涵就是國際交流最好的基礎和媒介,因此加強國際佛教組織的聯系,積極闡揚佛教教義,推展世界佛教交流活動,促進國際和睦,增進僧信之關系,共同建立自由、平等、和平、幸福的世界,和諧世界需要提倡國際交流,國際交流需要以佛法慈悲平等爲基礎來共同創造人類的和諧世界。
佛教的國際交流不單只是佛教的國際化、現代化,星雲大師認爲佛教的弘傳須邁向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社會化、大衆化、藝文化、事業化、製度化,甚至國際化、未來化。大師曾說:“國際化是佛教必然的趨勢,現代化是佛教進步的關鍵,僧伽教育是佛教萬年的基業,淨化人心是佛教向來的目標。”因此國際交流可透過不同的方式來進行,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宗教等都能促進國際間的交流溝通,未來希望舉世公認最和平的宗教-佛教的弟子們在世界各國各角落都能夠本著佛法慈悲與智慧,以“和諧與和平”精神從事文化、教育、慈善、共修上的國際交流,則和諧世界不遠矣!
“七不衰法”(出自《中阿含第一四二雨勢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一冊 No. 26 ):
一、經常聚集開會。
二、在會議中上下一心地共同處理大衆事務。
叁、遵循既有的製度,不輕易更改。
四、不侵犯婦女。
五、尊崇照顧老人,借重耆老的經驗。
六、勤于維護既有的寺廟。
七、都能擁護供養阿羅漢聖者。
《佛教國際交流本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