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國際交流本懷▪P3

  ..續本文上一頁佛光山、佛教界,乃至各宗教、社會的發展,皆以高瞻遠矚的宏觀,推動人間佛教,引導社會大衆學佛,更以現代化的弘法方式,將佛法帶入民衆的生活,並與各階層人士歡喜往來,共生共存。

   大師認爲佛教的弘傳須邁向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社會化、大衆化、藝文化、事業化、製度化,甚至國際化、未來化。四十年來,佛光山依循大師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不但在全世界五大洲創建百余所寺院道場,佛光會亦遍布一百叁十余個國家地區,帶動全球學佛的熱潮,引領世人點亮心中的光明。

  佛光山自開山以來根據大師所揭橥的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爲目標,以佛教爲緣,融和爲本,實踐佛法于生活中,推動國際交流,促進國際佛教與各國間的發展,取得各項成就,總括佛光山的國際交流方式有如下:

   1. 以慈善福利社會從事國際交流

   在慈善方面,規畫有育幼院、贍養精舍、老人公寓、雲水醫院、萬壽園,將人的一生,從生、老、病、死四層面,納入服務項目,以及偏遠地區醫療義診、急難救助、海內外赈災等,輔以佛法的慰藉,滋潤有情衆生。

   以國際性的慈善救濟方式來幫助各國苦難的衆生,以慈善救援來從事國際交流,具體事迹如:

   2004年印度尼西亞大地震,引發南亞海嘯,災情嚴重。國際佛光會聞訊後立即組織救援隊前往赈災,佛光山也同時發起派下教育單位在全臺同步行腳托缽,將所得捐助災區失怙兒童,做爲教養基金。另外並捐款五十萬美金給印度,作爲第二波海嘯赈災計劃,啓建孤兒院。

   2003年全球SARS肆虐,臺灣也未能幸免。當時星雲大師人在日本,回臺後率先爲和平醫院祈願,安撫恐慌的醫護人員、病患、家屬及社會大衆。而佛光會也全面動員,分別在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輪班替民衆量體溫及倡導正確防護常識,並爲抗疫殉職的醫護人員舉辦超薦及助念法會,同時號召全世界佛光會員捐贈N九五外科醫療口罩四十萬余個、隔離防護衣十萬余件、溫度計叁千個、美金二十二萬元等。

   2001年美國發生恐怖分子攻擊雙子星大廈的“九一一”事件,大師除了率領徒衆親至廢墟灑淨,當時佛光山梵呗贊頌團正在美國巡回演出,並將演唱會門票收入的二十萬美元悉數捐出,作爲災後重建基金。乃至美國中西部水災、洛杉矶火災、紐奧良飓災等,佛光會也都救災不落人後。

   1999年9月21日,臺灣發生了“九二一”地震,全球佛光人迅速成立世界性“援助震災中心”,從救災、重建、安頓到心靈撫慰,全程參與。此中包括第一時間提供災民糧食、飲水、貨櫃屋等,以及災區的消毒除疫、義診醫療、誦經助念、祈安法會、心理谘商等。之後並協助災後重建,爲災民興建組合屋,以及認養中科、爽文、平林、富功等國小的重建工作。另外還設置十四個佛光園心靈加油站,長期陪伴災民平複心靈的創傷。

   此外,1994、1996年臺灣因受臺風侵襲造成嚴重水災,總共捐出二千余萬元赈災;乃至大陸華南水災,也曾赈災五十萬美元。佛光人本著“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精神,每于各地發生災難時作不請之友,展開急難救助。當然,平時的恤貧濟弱,也是不余遺力的在做,例如,巴拉圭佛光協會聯合當地華人共同出資興建“中巴佛光康甯醫院”,提供免費醫療,造福貧病民衆,首創由佛教與天主教合辦醫院之先例。

   南非南華寺一九九八年開始輪椅捐贈,遍及剛果、馬拉威、坦尚尼亞等十五個國家,至今達九千七百多輛;巴拉圭協會自一九九七年以來,業已達叁千臺。南非南華寺2006年首度以佛法輔導進入當地各監獄所。

   其它再如到中南半島進行慈善之旅捐贈輪椅、到泰北義診救濟,尤其多年來對孟加拉國、拉達克、尼泊爾等地協助最多。在臺灣也爲幫助受刑人改過遷善,成立臺南戒毒村、屏東更生之家等。另外,日本大阪地震、菲律賓水災、香港赤柱監獄、越南船民、美國流浪漢等,也都能感受到佛光會友的懷關。

  注1《佛光山四十周年紀念特刊》第七冊 國際交流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發行

   總之從南亞海嘯到緬甸風災、四川地震的救災,全世界的佛光會員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的精神,捐贈物資和款項,佛光山大衆皆是以報恩的謙卑心意勉力爲之,佛經言:“上報四重恩。”一切衆生都曾爲我父母親眷善友,感恩圖報是人人應盡的本分。

   而鑒于去年2008年開始的金融大海嘯導致經濟不景氣波及孩童教育問題,全球各地佛光山道場舉辦了“關懷貧童園遊會”,將所得善款作爲貧童助學之用;舉辦“佛光清寒助學金暨輪椅捐慈善齋宴”、“四十小時饑餓募款活動”等。

   佛教一直是重視自然生態保育的宗教,爲因應全球暖化所造成的生態危機,確保英國本土古森林樹種的永續生存,倫敦佛光山于二○○七年十月二十七日“世界改造日”,在倫敦近郊的Theydon Bois造林區爲全球第一座“佛光叢林”,動土種植一千五百棵樹苗,預計叁年內于占地五英畝的“佛光叢林”,種植五千棵英國本土森林樹苗,重建英國古森林原貌。

   爲響應世界節能減碳運動,“響應節能新生活運動,提倡素食文化”、腳踏車之旅,走入小區呼籲居民用實際行動來積極參與。因爲佛光人深深體會出“同體共生”的意義,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要以惜福的心來響應及推動環保活動。這些跨越國際間的慈善的義行無一不是實踐佛陀教法,以慈善救援作國際交流來促進世界的和諧和善美。

   2. 以國際會議來從事國際交流

   爲增進人類幸福,促進世界和平,佛光山秉承大師人間佛教“國際化”、 “現代化”的弘法原則,佛光山不但在臺灣舉辦“寺院行政管理講習會”,一九八二年起,更召開國際佛教學術會議、國際禅學會議,以及世界顯密佛學會議、國際僧伽講習會,廣邀世界著名佛教學者參與,以各種角度發表論文,鼓勵世界學者研究佛教。如:爲培養青年研究佛學,一九八五年起,針對國內外各佛學院、大學碩博士生,召開數屆“世界佛教青年學術會議”。

   爲倡導不同宗教融和與不同佛教宗派間的團結,推展佛教與各宗教之間的對話、交流與合作,邀請全球五大洲專家學者參與會議,積極促成佛教界的共識與團結,增進世界各宗派之間的團結合作。一九八六年舉辦“世界顯密佛學會議”;一九九五年召開“第一屆天主教與佛教國際交談會議”,羅馬教廷對此會議加強雙方交流,深表贊歎。

   爲讓佛教各界在相異中發掘共同之處,凝聚共識,彼此發展進步,一九九叁年起舉辦國際僧伽會議;充分達到國際佛教融和目標的“世界佛教徒友誼會”,

   分別于一九八八、一九九二、一九九八、二○○六年,于美國西來寺、佛光山、澳洲南天寺舉辦。

   又二○○○年的“千禧法音—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二○○六年召開第叁十二屆國際自由宗教聯盟會議等;皆爲促進彼此間的認識,推動良性的互動關系,藉由會議互相交流學習、爲世界佛教與宗教,搭建一個對話交流、團結合作的平臺。

   數十年來佛光山積極推動國際佛教交流,爲促進世界和平,星雲大師曾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等各領袖交換意見,1997年與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晤談;是年五月獲內政部、外交部壹等獎。

   2000年大師獲頒“國家公益獎”,同年12月第二十一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上,泰國總理乃川先生頒贈“佛教最佳貢獻獎”,表彰大師對世界佛教的成就。

   2002年獲頒“十大傑出教育事業家獎”,2005年獲“總統文化獎-菩提獎”,肯定大師對國家、社會及佛教的貢獻。2006年獲香港鳳凰衛視頒贈“安定身心獎”;世界華文作家協會頒“終身成就獎”;美國共和黨亞裔總部代表布什總統頒贈“傑出成就獎”。

   2004年11月,大師與瑞典諾貝爾文學獎審查人馬悅然教授及漢學家羅多弼教授就“佛教與文學”、“佛教與世界和平”進行交流座談。

   2006年4月應邀出席于杭州舉辦之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並發表主題演說,寫下宗教和平交流新頁。

   3. 以教育培訓人才從事國際交流

   教育方面,佛光山于海內外設立十六所佛學院,培養了一千叁百余位僧伽人才,在世界各地播撒佛法的種子。社會教育則辦有兒童教育、中小學教育、大學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如:都市佛學院、信徒大學、教師佛學夏令營、勝鬘書院、短期出家修道會等,讓在家居士能深入佛法,以之作爲生命活水的泉源。

   大學教育方面,佛光山創辦美國西來、南華、佛光叁所佛教大學來培養人才,各大學經常以“佛教的學術會議”來做國際交流。此外派遣留學僧前往五大洲各國學習交流,在開山最艱困的時期,大師仍派遣慈惠、慈容、慈嘉、慈怡等法師赴日就讀日本大谷、佛教等大學,爲佛光山派遣海外的第一批留學僧。此後,爲提升徒衆素質,不斷遴選弟子出國,如日本的依空、慧寬;美國的慧開、依法、慧在;英國的永有;巴西聖保羅覺誠、覺聖;印度覺明;中國大陸的滿耕、滿紀、滿升、滿庭、妙中、覺旻、覺冠、覺舫、妙皇;韓國依恩;香港的覺繼、慧峰、覺毓;澳洲的如邦等。

   這些留學僧一方面兢兢業業、奮發求學;另一方面也與當地學界、教界及社會有深刻的交流,並將這些資源引介回佛光山,例如日本佛教大學校長水谷幸正、宮源、平川彰、前田惠學、鎌田茂雄、大谷大學校長木村宣彰,耶魯大學教授外因斯坦、美國康乃爾大學亞洲學系副教授約翰.麥克雷,韓國東國大學佛教學院院長法山法師,中國大陸國際西藏學…

《佛教國際交流本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